)“5.12”汶川大地震使山河破碎,汶川县地质灾害增加且点多面广,是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危区、重灾区。映秀镇作为震中,地质灾害尤为严重。特别是8月13日至14日,映秀镇遭受暴雨侵袭。受其影响,8月14日凌晨3时许,全镇境内泥石流普遍爆发,红椿沟、牛眠沟、黄家院、肖家沟、烧房沟等均发生了泥石流,其中红椿沟泥石流规模大,堆积物挤占河道,致使岷江水改道,河水全部冲到映秀新集镇施工区,洪水围困施工人员306人,失踪31人。在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前,映秀镇党委、政府及时组织村民及全镇机关、企业、施工单位人员8500多人进行撤离。灾害发生后,成功解救被困的306人,避免了更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领导重视 责任落实 为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汶川县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县、乡、村层层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镇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县委、政府部署,在重点抓灾后重建的同时,特别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必须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像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样,紧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镇上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及分管国土工作的副镇长为副组长,镇领导班子其他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同时,为保证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镇成立了抢险救援队,将镇政府全体职工和民兵编入抢险队伍,以备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同时,镇党委、政府还对排查出的每个隐患点都落实了1名班子成员作为责任人,落实了1名监测人员负责监测和预报工作,并与村和组的负责人、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施工单位负责人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 反复排查 强化监测 汛期来临后,镇党委、政府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村、各企事业单位、各施工单位做好地质灾害点24小时监测和值班工作。同时,组织人员对全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反复排查,做好了隐患点排查情况登记。通过排查再排查,完全摸清了镇辖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对于可能爆发的地质灾害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了预防处置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 预警预报,准确及时 进入汛期以来,凡有大到暴雨,州、县应急办、国土资源局、气象局都将预警预报信息发到了镇上,我们均按照地质灾害预报信息要求,通知到了村组、企事业单位、各施工单位。 8月13日下午5:00,映秀镇收到县应急办、国土资源局通知的地质灾害防治黄色预警信息,对此,我们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将预警信息通知到了村组、企事业单位、各施工单位,要求他们切实加强监测和24小时值班工作,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安排了通宵值班,值班人员每半小时联系1次各村、各施工单位,了解有关情况。由于通知及时,为各村、各企事业单位、各施工单位做好转移准备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迅速转移 安全避险 8月14日凌晨3:00左右,在映秀镇高速公路出口处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监测到红椿沟有随时爆发泥石流的可能,立即向镇政府值班领导进行了报告,值班领导接到报告后,分别通知镇政府所在的片区所有单位、镇内所有施工单位、各村立即转移所有人员至安全地带。同时,映秀镇组织4个小组,由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迅速前往镇政府片区、各村、枫香树片区、社区片区组织人员转移安置工作。灾害发生后,映秀第一时间向县上作了灾情报告,为救援工作争取了时间。天亮后,为妥善安置镇区避险人员,又及时向州县领导汇报,从都江堰组织了大巴车,将施工单位工人、家属等安全转移到了都江堰。由于转移及时,工作到位,映秀镇在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中,将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