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尊敬别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每个民族都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礼仪形式。彝族的礼仪,其实有着显著的远古夏、商时代的痕迹。有兴趣的学者,不妨从这方面着手研究,或许能有重大的发现。环境的封闭,往往会使生活在这种的环境中的人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过去的传统,所以,孔子说“礼失,求诸于野”。
了解彝族人的传统礼仪,要从彝族人对亲缘关系的看法说起。彝族人认为,彝族都是远古洪水过后幸存的居木乌武的后代。彝族之间的亲缘关系,不是嫡亲关系,就是表亲关系。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之间的往来,首先要分别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家支以及和对方家支的关系,首先理顺是嫡亲关系还是表亲关系,然后再清理相互间的长幼顺序,把这些关系弄清楚以后,才确定彼此间怎么称呼。或是叔侄关系、或是兄弟关系、或是表亲关系。对处于长辈顺序的一方,无论对方处于嫡亲中的叔伯一级(或辈份更高)的地位,还是处于表亲中的姑父、舅父一级的地位(或者是更高的辈份),作为晚辈地位的,都要做到谦恭有礼,不可随便开玩笑,也不能在他们面前卖弄自己的本事,炫耀自己的财富或学识。作为长辈的一方,也不能在小辈们面前轻狂、失语。
因为有这种亲缘关系的认识传统,人们之间的相互称呼,显得尤其重要,该称呼什么,不该怎么称呼,必需小心地弄清楚,不能乱了。同辈之间,表亲同辈,互相称呼为表兄弟。但以舅舅家一方的为第一顺序,姑姑家的一方的矮一截。彝族谚语说“舅舅家永远比姑姑家大三百岁”,虽然是夸张的揶揄,不可太认真的,但对娘舅系统的尊重可见一斑,也就是人类脱胎于母系社会的一个显明的遗迹吧(中国直到汉代的皇室,掌权的也往往是皇帝的娘舅一派)。表亲同辈之间是可以相乱开玩笑的,可以以取笑对方为乐,对方一般也还之以讥讽。但双方不能太过份,更不能因为对方的玩笑而生气,否则风度大失。所以,在繁冗拘禁的礼教传统中,彝人只有与表亲同辈在一起时,才可以无拘无束,因而产生了这样的谚语:“打仗最好的搭子是亲兄弟,聊天最好的搭子是表兄弟”。
彝人之间都以亲缘关系相互称呼,但不是说他们之间就真的是近亲,也不表明内心的相互认同。就象汉族人都把老的喊作叔叔伯伯,同辈的喊作兄弟老表,陌生人也要喊个师傅,有些是一样,不能当真的。不同的是,彝族人对别人都要称呼亲戚关系,该叫长辈的一定不能直呼其名。如果某一人,在你和你的兄弟辈中间,他是叔叔辈或舅舅辈,但你不能因为看不起他,就直呼他的名字,这样做丢脸的其实是你,别人会认为你没有教养。
作为弟弟的一方,叫哥哥一方时,也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必须叫哥哥的昵称。哥哥则可以直呼弟弟的名字。当两个彝人坐在一起,叙了家支辈份以后,如果是兄弟关系,作弟弟的一方一定要先问哥哥一方:您的昵称怎么称呼?要问清楚,以便于以后使用这个昵称,而不是冒失地直呼其大名。作为姐姐和妹妹的一方,称呼哥哥和弟弟也必须是这样,只能称呼昵称,不能称呼大名,男权社会嘛,可以理解的。姐妹之间,妹妹也是必须称呼姐姐的昵称的,要不然就是“犯规”。(长幼有序的远古之礼,完整地保存在彝人中间。)
以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称谓礼仪,想必诸君应该有了个大致的了解了。然后再大概地介绍一下待客、作客的礼仪。
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一个民族比彝族更重视待客之道的了吧?至少在我的所见所闻里是这样的。彝人家里来了客人,首先要区分是远客、稀客还是熟客、常客。还要区分是表亲系统的还是嫡亲系统的。如果来的是嫡亲系统的,而且不是很稀客的,那么招待就可以简单一些,有腊肉吃腊肉,没有腊肉杀一只鸡或一只乳猪都行。如果是邻居,则不必拘礼,要吃就吃,主人吃什么邻居碰巧赶上了就吃什么,不吃拉倒。如果是很远的嫡亲稀客,或者是没经常来的表亲系统的客人,那么主人就要请来邻居和附近的本家支亲戚,大办宴席,杀猪宰羊作主菜,杀乳猪和鸡做烧烤,作为配菜。全村子基本都要沾光,邻居民也要来帮忙,有的还需要借出自己家的餐具给主人作招待用。主人家要拿出足够的酒,保证客人和亲戚、邻居喝够,杀的猪、羊要不仅要够吃,还要有剩余,分给来帮忙的亲戚、邻居带回去,让他们的老婆孩子们也吃上。羊腿、猪腿子,要整块切下来,让主客带回去。
食物很丰盛,也很铺张,但客人不能随意畅开肚子大吃。作客的规矩是,先享用主人家的酒,一人一杯,慢慢喝,能喝多少喝多少,不能喝就直接推辞,主人不会怪罪。然后要和主人家请来的主陪叙谈,叙谈的内容十分丰富,谈家支,谈家常,谈古论今。一定不能忘记的是要一再地表达谢意,用优美的词句形容主人的热情和慷慨,赞扬主人家支的渊远流长,人才辈出,也谈自己此行的目的,对主人家的想念。也可以谈自己家支的历史和荣耀,但一定要谦逊。彝人言谈的要求是尽力给人侃侃而谈、从容大方的印象。如果沉默不语,或者只会反复地说几句简单的客套话,主人家请来陪同的亲戚、邻居会看不起你,认为你不善交际言辞,脑筋不够聪明,所以主人也会感觉没有面子。彝族人很赞赏聪明人的,聪明的人与勇敢的人受到同样的敬重。然后,当主人家请用餐的时候,彝族规矩是客人先吃,客人吃完以后,主人和主人家一方的亲戚、邻居们才开始吃。吃饭了就不再喝酒了,也不能边吃边说话。吃的速度要适中,不能吃出大的动静来,也不能太慢,不然主人家等很久才吃得到饭,他们等在另一边的。端上来的一般是煮好的砣砣肉,用大盆盛着,客人自己取用。烧烤嘛,刚才喝酒聊天时已经吃过了。(汉族人到汉朝初期还是吃的砣砣肉的吧?用鼎装着吃,电视剧里是这么描画的,我没考证过)。
作客吃砣砣肉一般不超过三块,哪怕你还没感觉饱,也不要再吃了,这叫客气。哪怕主人家真心地一劝再劝,也不要再吃。一起来的客人,要一起吃完,你吃完了其他客人还没有吃完时,不能走开,要等着,这是应该遵守礼貌。吃饭用“马勺子”舀着吃,喝汤也是,不能把饭和汤掉下来,搞得自己面前一片狼籍。尽量取用自己跟前的饭菜,不要把手伸得很长,到别人跟前去舀饭、舀汤。更不能选肉,拿起来又放下去,反复比较选择,很不礼貌,多次和汉族朋友到彝族朋友家吃饭时,遇到过这种尴尬场景,一定要注意。你只能悄悄注意哪一砣肉适合你,然后下手,拿起来了就要吃完,一定不能把吃剩的放回盆里。
主人给你的羊腿、猪腿,你要接受,但接受了以后,要让给同行的人,或者在路上遇到姐妹一辈的亲戚时,分给他们。不能自己带回家,那样被认为是小气。如果招待你的是表亲系统的亲戚,你要有所回赠,一般的情况赠送衣物,或者给点钱。主人家有接受的,也有发怒不受的,各地风俗略有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