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861|评论: 28

彝族的传统礼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礼仪,是尊敬别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每个民族都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礼仪形式。彝族的礼仪,其实有着显著的远古夏、商时代的痕迹。有兴趣的学者,不妨从这方面着手研究,或许能有重大的发现。环境的封闭,往往会使生活在这种的环境中的人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过去的传统,所以,孔子说“礼失,求诸于野”。


了解彝族人的传统礼仪,要从彝族人对亲缘关系的看法说起。彝族人认为,彝族都是远古洪水过后幸存的居木乌武的后代。彝族之间的亲缘关系,不是嫡亲关系,就是表亲关系。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之间的往来,首先要分别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家支以及和对方家支的关系,首先理顺是嫡亲关系还是表亲关系,然后再清理相互间的长幼顺序,把这些关系弄清楚以后,才确定彼此间怎么称呼。或是叔侄关系、或是兄弟关系、或是表亲关系。对处于长辈顺序的一方,无论对方处于嫡亲中的叔伯一级(或辈份更高)的地位,还是处于表亲中的姑父、舅父一级的地位(或者是更高的辈份),作为晚辈地位的,都要做到谦恭有礼,不可随便开玩笑,也不能在他们面前卖弄自己的本事,炫耀自己的财富或学识。作为长辈的一方,也不能在小辈们面前轻狂、失语。


因为有这种亲缘关系的认识传统,人们之间的相互称呼,显得尤其重要,该称呼什么,不该怎么称呼,必需小心地弄清楚,不能乱了。同辈之间,表亲同辈,互相称呼为表兄弟。但以舅舅家一方的为第一顺序,姑姑家的一方的矮一截。彝族谚语说“舅舅家永远比姑姑家大三百岁”,虽然是夸张的揶揄,不可太认真的,但对娘舅系统的尊重可见一斑,也就是人类脱胎于母系社会的一个显明的遗迹吧(中国直到汉代的皇室,掌权的也往往是皇帝的娘舅一派)。表亲同辈之间是可以相乱开玩笑的,可以以取笑对方为乐,对方一般也还之以讥讽。但双方不能太过份,更不能因为对方的玩笑而生气,否则风度大失。所以,在繁冗拘禁的礼教传统中,彝人只有与表亲同辈在一起时,才可以无拘无束,因而产生了这样的谚语:“打仗最好的搭子是亲兄弟,聊天最好的搭子是表兄弟”。


彝人之间都以亲缘关系相互称呼,但不是说他们之间就真的是近亲,也不表明内心的相互认同。就象汉族人都把老的喊作叔叔伯伯,同辈的喊作兄弟老表,陌生人也要喊个师傅,有些是一样,不能当真的。不同的是,彝族人对别人都要称呼亲戚关系,该叫长辈的一定不能直呼其名。如果某一人,在你和你的兄弟辈中间,他是叔叔辈或舅舅辈,但你不能因为看不起他,就直呼他的名字,这样做丢脸的其实是你,别人会认为你没有教养。


作为弟弟的一方,叫哥哥一方时,也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必须叫哥哥的昵称。哥哥则可以直呼弟弟的名字。当两个彝人坐在一起,叙了家支辈份以后,如果是兄弟关系,作弟弟的一方一定要先问哥哥一方:您的昵称怎么称呼?要问清楚,以便于以后使用这个昵称,而不是冒失地直呼其大名。作为姐姐和妹妹的一方,称呼哥哥和弟弟也必须是这样,只能称呼昵称,不能称呼大名,男权社会嘛,可以理解的。姐妹之间,妹妹也是必须称呼姐姐的昵称的,要不然就是“犯规”。(长幼有序的远古之礼,完整地保存在彝人中间。)


以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称谓礼仪,想必诸君应该有了个大致的了解了。然后再大概地介绍一下待客、作客的礼仪。


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一个民族比彝族更重视待客之道的了吧?至少在我的所见所闻里是这样的。彝人家里来了客人,首先要区分是远客、稀客还是熟客、常客。还要区分是表亲系统的还是嫡亲系统的。如果来的是嫡亲系统的,而且不是很稀客的,那么招待就可以简单一些,有腊肉吃腊肉,没有腊肉杀一只鸡或一只乳猪都行。如果是邻居,则不必拘礼,要吃就吃,主人吃什么邻居碰巧赶上了就吃什么,不吃拉倒。如果是很远的嫡亲稀客,或者是没经常来的表亲系统的客人,那么主人就要请来邻居和附近的本家支亲戚,大办宴席,杀猪宰羊作主菜,杀乳猪和鸡做烧烤,作为配菜。全村子基本都要沾光,邻居民也要来帮忙,有的还需要借出自己家的餐具给主人作招待用。主人家要拿出足够的酒,保证客人和亲戚、邻居喝够,杀的猪、羊要不仅要够吃,还要有剩余,分给来帮忙的亲戚、邻居带回去,让他们的老婆孩子们也吃上。羊腿、猪腿子,要整块切下来,让主客带回去。


食物很丰盛,也很铺张,但客人不能随意畅开肚子大吃。作客的规矩是,先享用主人家的酒,一人一杯,慢慢喝,能喝多少喝多少,不能喝就直接推辞,主人不会怪罪。然后要和主人家请来的主陪叙谈,叙谈的内容十分丰富,谈家支,谈家常,谈古论今。一定不能忘记的是要一再地表达谢意,用优美的词句形容主人的热情和慷慨,赞扬主人家支的渊远流长,人才辈出,也谈自己此行的目的,对主人家的想念。也可以谈自己家支的历史和荣耀,但一定要谦逊。彝人言谈的要求是尽力给人侃侃而谈、从容大方的印象。如果沉默不语,或者只会反复地说几句简单的客套话,主人家请来陪同的亲戚、邻居会看不起你,认为你不善交际言辞,脑筋不够聪明,所以主人也会感觉没有面子。彝族人很赞赏聪明人的,聪明的人与勇敢的人受到同样的敬重。然后,当主人家请用餐的时候,彝族规矩是客人先吃,客人吃完以后,主人和主人家一方的亲戚、邻居们才开始吃。吃饭了就不再喝酒了,也不能边吃边说话。吃的速度要适中,不能吃出大的动静来,也不能太慢,不然主人家等很久才吃得到饭,他们等在另一边的。端上来的一般是煮好的砣砣肉,用大盆盛着,客人自己取用。烧烤嘛,刚才喝酒聊天时已经吃过了。(汉族人到汉朝初期还是吃的砣砣肉的吧?用鼎装着吃,电视剧里是这么描画的,我没考证过)。


作客吃砣砣肉一般不超过三块,哪怕你还没感觉饱,也不要再吃了,这叫客气。哪怕主人家真心地一劝再劝,也不要再吃。一起来的客人,要一起吃完,你吃完了其他客人还没有吃完时,不能走开,要等着,这是应该遵守礼貌。吃饭用“马勺子”舀着吃,喝汤也是,不能把饭和汤掉下来,搞得自己面前一片狼籍。尽量取用自己跟前的饭菜,不要把手伸得很长,到别人跟前去舀饭、舀汤。更不能选肉,拿起来又放下去,反复比较选择,很不礼貌,多次和汉族朋友到彝族朋友家吃饭时,遇到过这种尴尬场景,一定要注意。你只能悄悄注意哪一砣肉适合你,然后下手,拿起来了就要吃完,一定不能把吃剩的放回盆里。


主人给你的羊腿、猪腿,你要接受,但接受了以后,要让给同行的人,或者在路上遇到姐妹一辈的亲戚时,分给他们。不能自己带回家,那样被认为是小气。如果招待你的是表亲系统的亲戚,你要有所回赠,一般的情况赠送衣物,或者给点钱。主人家有接受的,也有发怒不受的,各地风俗略有差别。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作客、待客的两个必须注意的重要礼仪,不能不提一下。


一是不能当众放屁,听到、闻到屁声和臭气,也要装得若无其事。要不然大家都很难堪的。特别是作媳妇的当作自己的大伯子、小叔子、公公婆婆不小心泄了气,出了声响,那是一件最可耻最丢人的事,后果很可怕的。过去,因为不小心出了这种事,而从小家教特别严的小媳妇,就会去上吊自杀。


二是不能讲荤话,因为在场的有男有女,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的是表亲,有的是嫡亲。嫡亲男女之间严禁一切荤话,别人也不能当着属于兄妹、姐弟关系的人面讲荤笑话,否则他们会认为是针对他们的。女的会离去,男的会和讲荤笑话的人找麻烦,即便有众人劝住当场不会动武,也会搞得宴会不欢而散。

现在虽然受过现代教育的彝族人不太介意这个,而且吃饭时讲荤段子好象也流行一时。但对于彝人来说,还是令人不快的,如果当时有他们的嫡亲异性在场,而场面上又有人大讲特讲荤段子,他们就会选择离开。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传统的礼仪训练,最成功的当属“女红”,即作为女人应具备的针线功夫。

  彝族女子在小时候就会受到母亲的谆谆教诲,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比如屋里有人,女人就不能上楼梯,迈过门坎时不能用手提起裙子,开心时不能张嘴大笑,家里来了客人,不能坐到客位上去,等等。其中最注重的就是要学会“女红”,即女人的特长,就是要会裁剪新衣,缝制衣服上的各种花边,要尽量做得精美,花式要搭配得体,或鲜艳、或素净,但无论如何都要在男女衣服上刺绣或缝合花边。经常看到的场景是,村寨里外的空地上,一大群的年轻女子、媳妇坐在一起,或织羊毛或缝衣服,叽叽喳喳热热闹闹,相互比谁的手艺巧,谁的衣服做得漂亮。

  彝族妇女,把传统的女子教育中的女工方面的要求和实际生活严密地结合了起来,虽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媳妇,也基本上都作到了心灵手巧,人人会一些女红。所以,彝人的服饰,特别是妇女的服饰,样式和花边复杂多样,大气而华丽,鲜艳夺目,令人目不遐接。最不讲究的是男子的衣服,虽然力求简洁,也在衣袖、下摆、裤边做上了精美的滚边,斜襟的衣服上的排扣,腰间的荷包,也做得一丝不苟。过去,在有些民族,着装华美,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才能做得到的。而彝族妇女,却能把普通的衣服做得如此精美华丽,谁能说彝族不是最注重衣冠的民族之一呢?

发表于 2010-7-24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这些礼仪已经远去,为什么呢?

发表于 2010-7-25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请客都没有人杀猪宰羊了,为什么呢?因为劳动力要么出远门了,要么贩毒被抓被枪毙了,要么吸毒没有力气劳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请客都没有人杀猪宰羊了,为什么呢?因为劳动力要么出远门了,要么贩毒被抓被枪毙了,要么吸毒没有力气 ...
小猪儿 发表于 2010-7-25 21:42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可能是。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说过,彝族人待客的礼节之隆重,可能没有其他民族可比。但并不是说,奢靡之风就是彝族待客的风气。从传统来说,彝族虽然待客很隆重,但一般不会轻易杀牛来招待客人的,作客的人,一般也不会轻易接受杀牛接待这样过于隆重的礼仪。杀牛,一般用于招待“兹谟”(古时候有封地的王候及其臣仆),再者是用于祭奠死去的人。如果普通亲戚互相之间杀牛作招待,那么,作为客人一方,是一定不能接受的,因为太隆重了,用一句汉语说,是“折煞我也”;作为主人一方来说,过份的接待规格,是超出了礼仪的范围的,除非你是故意在客人面前炫耀。所以,超过世俗中约定俗成的规格的接待,反而让客人不安,也容易引起纠纷,不是彝族人的传统。现在官方来往,好象不杀牛招待就不热情,其实是对传统的反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彝家待客先用酒,客人不尽兴主人不安心。这确实是彝族礼仪中的传统,但并不是说彝族的传统是纵酒的。彝族传统格言中有这样的警言:“一杯是金,两杯是银,三杯如水,四杯反目”,意思就是说不能强人所难,不能反复劝酒。

发表于 2010-7-26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里的农村彝族妇女都用枕巾把头包裹住,年轻的颜色鲜艳,年长的色调深色一些。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请版主指点一二。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里的农村彝族妇女都用枕巾把头包裹住,年轻的颜色鲜艳,年长的色调深色一些。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讲究 ...
三嫂子 发表于 2010-7-26 11:34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欢迎三嫂子光临指导。你的意思是毛巾包头不太好看吧?我也觉得不好看。但这是为了简便,彝族妇女是生活得很艰辛的,她们不仅要生儿育女,做家务,还要负担起一部分生产劳动。在街上看到穿着贫寒,面对城市景象露出惶惑之色的彝族妇女,其实这是最值得敬重的女性,很有可能她们在家庭中是不可缺少的梁柱,也是一位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礼仪教育的贤惠女子,在她自己的族群世界里,很有可能是能说会道、落落大方、深明大义的一个传统典型。



我们凉山有一句顺口溜:“汉族顾脚,彝族顾头,藏族顾腰。”意思是说汉族同胞一般很注重脚的保护、修饰,藏族兄弟喜欢装饰腰带,彝族人讲究头部的装饰。在彝族来说,披头散发,或把头发露在外面,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相当于一个人穿衣服时敞胸露怀。过去,无论男女都戴一种彝语叫作“峨贴”的头帕,一般染成黑色,男女缠头帕的方式有很大差异。其中,“圣乍”方言区(大裤脚地区)和“阿都”方言区(小裤脚地区)的装饰差别相当大。年轻姑娘和中老年妇女的头部装饰很不一样,圣乍地区的年轻姑娘和媳妇一般戴那种汉族群众称作“瓦盖”的头帕,穿戴比较便捷。阿都地区中老年妇女一般戴一种用黑布做成的很宽大的无檐帽,也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打扮。但无论如何,在传统习俗中,是不能露着个脑袋什么也不戴的。有些妇女可能为了方便,就把传统习俗和简洁方便结合起来,简单地包了个毛巾在头上,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惯。现在居住在城市里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很多都保持了这样的传统——头上要包个东西。


    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哈。

发表于 2010-7-26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不好看,而是不明白其中的礼俗。

另外,为什么女孩和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妇女不包头帕呢?

发表于 2010-7-2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彝族妇女不包头帕的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社会融合,民族相互影响,追求简便的生活方式造成,有如目前汉族已经不再穿长衫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不好看,而是不明白其中的礼俗。

另外,为什么女孩和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妇女不包头帕呢?
三嫂子 发表于 2010-7-26 17:10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为了安全,呵呵

发表于 2010-7-28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彝族传统礼仪很值得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丢得不少了.

建议彝族学者好好提炼一下,编成一本书.

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之邦呢?更应该融合多民族的礼仪.

时时都会表现出礼仪.论坛中也是如此.

发表于 2010-7-29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发表于 2010-7-29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彝族传统礼仪很值得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丢得不少了.

建议彝族学者好好提炼一下,编成一本 ...
八卦角度 发表于 2010-7-28 23:38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支持顶贴.一个国家的民风应该是朴实而有爱心,人民的表情庄重和善而富于正义感的.看看现在人们诡异警惕的表情和浮躁虚伪的作风吧,连越南都不如了.

[发帖际遇]: 焱淼麻辣社区上市,你身价大涨小米椒1个.  

发表于 2010-8-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发表于 2010-8-6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里的农村彝族妇女都用枕巾把头包裹住,年轻的颜色鲜艳,年长的色调深色一些。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讲究 ...
三嫂子 发表于 2010-7-26 11:34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据我印象,未查相关资料:

你所说的是小凉山的习惯,大概意思应是:

包头巾代表的是年龄段.一般来讲,未婚少女包的头巾较为鲜艳夺目,一般以红色为主,定婚或结婚后却包得较为稳重,一般以红黄色为主,当奶奶后较为深色,一般是红黑色为主.

他们头上所包的头巾代表的是自己不同的年龄段,也代表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身份.是少女,妈妈,还是奶奶.

而大凉山一般都是戴"瓦盖”,而大凉山有三种不同区域的服饰,所戴的也有区别的。

不一定完全准确。等详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传统礼仪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男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彝族有一种习俗,叫做“口智”,就是在婚丧嫁娶的公众聚会场合,来宾的各方都要推出一个代表,现场辩论,临场发挥,天文地理、宗族渊源、传统哲理,无所不讲。演讲的过程当中,要预留一些“破绽”,让对方反驳,或者就对方的演讲弱点,展开反驳加以阐述。这样的场合,往往是口头语言优美押韵、琅琅上口,语言逻辑分明,层次清晰,令听者入迷,望了身置何处。

  这种语言表达能力是从小培养的,有现成的规范,也有创新的突破口,熟能生巧的善于“口智”之士,往往受人尊重,名扬乡邻。如果一个男人,从小没有受以这样的基本训练,成人后在各种公众场合不能正确、坚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那是很被人瞧不起的一件事。相当于现代人没有受过教育,出口不能成章一样。

  彝语的声部十分丰富,在各种场合“口智”的演讲充满了韵律感,有高超的“口智”技巧,是每一个彝族男青年的向往与追求,所以,在彝语里,是没有骂人的脏字的。那种把骂人与“母亲”、“性交”常常挂在口头的现象,在彝语世界里,是一件万分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