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视 编 剧 -- 刘 朝 浚 丁芝萍
在邂逅刘朝浚的一刹那,心空尤如投进一抹明丽的秋阳。
朝浚性随和,或者说她身上有种亲和力;善言表,娓娓道来,尚能将故事情景描绘成一幅颇具感染力的画面,使得我们的对话轻松而愉快。
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刘氏家人从剑阁迁徙到重庆经眉山的水路中,遇日军轰炸,惊吓中的母亲将朝浚早产在船上。为纪念这特殊的降生日,朝浚将名字俊改着浚,并取小名为湄。自小就喜欢跳舞、演戏,无师自通。在隆昌中学读高三时,自编自导自演的活报剧《台湾人民在呼唤》获得表演奖,被前来观看的泸州专区文化局干部看中,成为泸州专区文工团组建中的第一批演员,时年18岁。1959年赴成都参加群众文艺汇演,被省上看中,让其到省里业余巡回演出队中当报幕员,泸州方怕她被挖去,连演出都不让去看,气得她回泸后还伤心了好一阵。泸州专区宣传部曹部长找她去做思想工作,朝浚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次谈活的情景:窗外投进一缕金黄色的阳光,落到地板上,光里有些儿浮动的尘埃,那情景让朝浚的心情蓦地舒服起来。也许,就是在那缕吉兆的阳光中,朝浚顺应了曹部长的规劝,从此安心于泸州文工团。自身条件较好,1.67M身高,貌相漂亮,有天赋,进团就担纲大梁。不久宜泸合并随团到宜宾地区文工团,期间,出演话剧《红岩》饰江姐,《八一风暴》饰女特务周玉莲,《南海长城》饰阿螺,《结婚进行曲》饰黄英,芭蕾舞剧《白毛女》饰张二婶等。还担任报幕员,至今宜宾观众还记得起当年朝浚报幕时,身着黑色丝绒旗袍,佩着红色胸花的风姿。业余写点歌舞节目串词、报幕词,通常是不用团长操心,到节目联排时串词和报幕词就弄出来了。
1972年调成都市话剧团,在《第二个春天》中饰刘之茵,《第二次握手》中自己改编并主演丁洁琼(彭厚筠导演),《大风歌》饰戚夫人等。1980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剧进修班,两年毕业后回成都市话剧团任专业编剧。期间,创作了大型话剧《啊!人生的路》、《我们仰望星空》、《魔屋》(荒诞派)及大型科幻歌舞剧文学台本《未来时代》等十余部舞台剧均已在成都、深圳等地公演。话剧小品《老张和张老》获四川省首届戏剧小品大奖赛一等奖,清唱剧《锺馗》尚在筹备排演中。创作电视剧《秋色》(单本在《中国电视》发表),《最后一个冬天》(又名《解放成都》六集)、《大裂谷》(二十集)、《绿荫与小鸟》(四集)、《雄起酒家》(二十集)等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或八套及多个地方台播出。其中《雄起酒家》获全国电视剧系列飞天奖,《大裂谷》获电视剧全国金鹰奖提名、省五个一工程奖、巴蜀文学奖,中篇电视剧《迪特和他的中国铁哥们儿》由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及德国一家电视台联合摄制,已在央视少儿频道播放。应北京某演出公司之约,正在创作歌剧《锺馗》文学脚本。2006年,由她编剧,成都市青少年出演的校园剧《淘气的马小跳》获全国校园剧总决赛金奖。歌词《送别的时候》获四川省第二届茅坡杯抒情歌曲大奖赛创作奖,《锦江春色来天地》获2002年四川省广播新歌征集评选金奖。在四川音乐学院的寓所里,(朝浚的先生黄文宇系川音声乐系教授)见到上述几个电视录相带和相关资料,笔者为朝浚的才华、执着、勤奋所折服。
编剧是一项劳心又劳力的艰苦职业。创作《最后一个冬天》,需要搜集大量详实资料,朝浚寻遍了相关的知情人:四川地下党人、投诚起义的国民党人、南京黄浦军校同学会、贺龙的夫人及警卫员,连蒋经国的日记都阅了。因而朝浚笔下的情景真实,人物逼真,言语精彩,很有感染力。创作《大裂谷》时,深入到攀钢体验生活,采撷素材,与部级、厂级到基层干部、工人,还有清洁工人等交谈,还到高炉前与轧钢机旁找感觉。感受到一个个比剧本还剧本的故事,增长了见识,也结识了许多朋友。
朝浚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创作的现代戏,与时俱进,与老百姓脉搏息息相通。亦如朝浚所云:整个生命就是戏剧人生,每个作品都是某一阶段生命的记录,与其时紧密联系并传递着其信息和特色。
年逾六旬的朝浚大姐依然忙于她锺爱的电视创作,拟倾其余生将美丽和才智发挥到极至。
成都市话剧院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
http://bbs.ybvv.com/attachments/dvbbs/2006-12/2006122717384422195.jpg
http://bbs.ybvv.com/attachments/dvbbs/2006-12/2006122717384497980.jpg
http://bbs.ybvv.com/attachments/dvbbs/2006-12/2006122717384443549.jpg
http://bbs.ybvv.com/attachments/dvbbs/2006-12/200612271739583526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