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川剧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唐朝就有“蜀戏冠天下”之说。成都是川剧之乡,即使是在传统戏曲极不景气的今天,成都市区内也有固定的川剧演出场所十余个,每天的固定观众有2000多人。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周列国。”除了由川剧“老窝子”锦江剧场改建的川剧艺术中心等正式演出场所的演出外,在成都的一些茶园以及各种“火把剧团”,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看到由各类民间川剧团体演出的大幕戏、折子戏。最热闹还是要数一心桥,新文化宫,刁塑公园,龙泉,金桥川剧团有固定玩友的老窝子。听说过赶公交车买月票的,没听说过看川剧买月票的吧?而“火把剧场”的老戏迷们,有很多人是“买月票看川剧”。川剧迷们告诉我,其实月票和零售票价都一样,他们图的是有个固定的座位,不用担心名角上戏时买不到票。 所谓火把剧团,指的是民营的自负盈亏的川剧演出剧团,他们的老板往往是一些热爱川剧的发烧友,并非指望借此发财。火把剧场的票价十分低廉,比如在一心桥,雕塑,金桥,龙泉川剧团,6元钱可以看3个小时的川剧,还送一杯绿茶,除掉演员的工资、演出场地费用和其它费用,老板能够持平就是胜利。所以,火把剧场的老板总是来来去去,经常有人做不下去了就退出,剧团解散。但很快又会有新的川剧爱好者来投资,重新整合戏班。而看戏的戏迷却往往是固定的,成了铁打的观众流水的戏班,川剧的群众基础可见一斑。 火把剧团一般自带一、二十个演员,他们大多来自全省各地业已解散的地方川剧团,个个怀有一技之长,同时又“一专多能”,唱了主角唱配角,还要跑龙套。这些来自农村的川剧演员们一般家境较为困难,十二三岁时就被送到地方川剧团学艺。由于各种原因,地方川剧团纷纷倒闭,演员们大多改行了,不愿放弃川剧的,就“漂”到了成都,在各个火把剧团表演。火把剧团的演员们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有的住在剧场后的简易房里,有的就在后台搭个临时住所,他们的待遇也并不高,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但是,他们的技艺并不比国营剧团的正式演员差,演出的量也非常大。正常运作的火把剧团每天都要演不同的大幕戏,周末时会演精彩的折子戏,逢年过节还会有一些更为隆重的节目奉献。 今年端午节,我在一心桥看了一出《白蛇传》,这是每年端午的必演曲目。这种大型演出,火把剧团自己的演员数量就不够了,需要另外出钱请省市剧团的演员和名角加盟。那天,能容纳200多人的剧场爆满,过道上还加有座位。前面几排座位都是由买月票的观众占据,许多没有月票的戏迷早早赶来占余下的好座位。演出过程十分出彩,演员唱做均显功力,观众也不时报以掌声。整个演出气氛十分热烈,让人从心底体会到了川剧在老百姓心中的魅力,同时也令人感谢火把剧场6元钱的低价票给如此多的川剧戏友带来了欢乐。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