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道》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一是孔明有意安排了关羽到华容道,也明白关羽一定会释放曹操,从而留下曹操牵制东吴,形成天下三分之势态,以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二是以立军令状的方式设了个圈套让关羽去钻,借此打击关羽的骄傲性格,为今后的政令畅通营造条件。然而在后来的历史中,又特别是清代以来,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华容道》成为关羽“义字当头”的重要表现,在各大剧种中都备受关注,真正成为了“红生行”的“重头戏”,川剧亦然。
川剧的“关公戏”具有生和净“两门抱”的特征。(即须生和花脸两个行当都可以演)同时也从关羽的艺术形象上对演员提出必须具备须生和花脸两个行当表演技艺的要求。再加上民间的民俗和信仰,所以“关羽戏”一般是比较难看到的。特别是《华容道》更是难得一见。近日到成都办事,正好撞上6月5日的“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示范演出”,刚好头个戏就是《华容道》,真令我喜出望外!
一场演出下来,我实在忍不住要为孙普协和王厚盛等川剧人叫一声好!
孙普协老师本来就是跨越生角花脸两个行当的,其艺术基本功有助于关羽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加上天生的大块头和一副大套亮嗓,在《华容道》的表演显得自如大方。特别是几句昆腔,高昂明亮,确有“一腔定太平”的气势。在坐蠹旗下的几个“摆画儿”势口(亮相动作),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章法,大有“立体画、无声诗”的美感,令人实在感到安逸!在[西皮] “立四拄”的第三句中一反常态,巧妙地换成了“追风一字”,然后又回到“大过板”,这样的处理非常地符合当时的气氛与环境,也解决了对“立四拄”审美疲劳。实现了“演人物”而不是堆砌技巧和搬弄程式套子的舞台目的。
王厚盛老师的曹操以“袍带花脸”应功,气势、功架中包含了一个政治家虽败而不馁的气度,很符合人物的身份。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手中的“马挽手”(马鞭),中间少一节穗子,较好地表现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窘态,又不伤害人物的形象。三次发笑,绝不雷同,把曹操的“事后聪明”表现得恰到好处。几句[浪里钻](又有叫[五音连台]),唱得很有韵味。最后一句“二次下江南我先灭桃园!”一句戏,居然被他唱成了全剧的“腰子”(戏剧的关键之处),活脱脱地把一代奸雄的形象确立在了舞台上,收到很好的戏剧效果。
周仓和关平是关羽的陪衬,是关羽内心世界外化的载体。也就是说,关羽不为人知的、内在的儒雅和刚猛都是通过他二人来“烘云托月”表现出来的。廖洪均的周仓以“草鞋花脸”应功,在造型上应该是《华容道》中最好的一个,无论是台步还是工架都很到位,与关平的扮演者一道为关羽的表演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全剧亮出了那么多的靠子,打出了八面大旗,形成了较为恢弘的气势,确实另人感到震撼,是多年难得一见的好戏,看了使人大呼过瘾!
然而,从更高标准和川剧的优秀传统来看,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关羽在沉稳上还稍嫌不足:在出场时,动作变换是不是稍快了点?按照传统的演出,此时是锣鼓紧打,演员慢做,特别是在上场的几步中还有“亮靴子底底”的一些表演习惯。当然,“亮靴子底底”绝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塑造关羽的沉着和大气,当然也有“目空一切”的骄傲因素包涵其间;其次,在舞动大刀时,节奏是不是还要调整一下?建议是不是在大刀“起花子”的时候把身架亮开,预备动作稍慢一点,在“翻花子”的时候速度迅速加快,形成一股“脆劲”,在“破五锤”锣鼓的最后一个“丑”字上迅速完成造型,也许更好些吧?(话有说回来,那把到好重哦!谈何容易!)还有,“站高台”时,右脚瞪“坐匣”的时候是不是梢多了点?在唱到“曹操来到”的时候站在“坐匣”上,使关羽的形象突然拔高,显现出登高望远和居高临下的气势,处理得非常合理。后边适当地单脚瞪“坐匣”,使关羽身子前倾,以压倒“奸雄”也是对的。但是如果太多的单脚瞪“坐匣”, 身子往前倾,就有点忽略关于的“浩然正气”。故,是不是还要有较多的端然正立要好点?
其次:曹操等上场时军容是不是太整齐了点?不象是刚刚吃了大败仗的样子啊。再说曹操有大政治家的风度,但不是每个将校都有啊。那么大的一场厮杀,一场大火,就没在脸上身上留下点痕迹吗?我想能在脸上抹点烟子,也许要好些吧?
第三,赵云的“挡子”(京剧叫“打出手”)是不是在排导安排和舞台调度上太简单了点? “双刀枪”都没有打全,就是那几手还重复了一遍;花枪的“下场”也太简单,就是两个“枪花”就完了。如果打个“小快枪”、如果把“下场”走得更丰富一点,(但是决不是耍杂技哈,一定要符合剧情!)可能给年轻演员更多的锻炼,是不是更有利于川剧的传承呢?
第四;张飞的个子是不是小了点?如果把靴子穿高点,脸子开大点,里面的“胖衣”穿厚点会不会更好些?在“打挡子”的排导处理上与赵云的演出安排上也有相同的感觉。
第五,演周仓的廖老师演得非常好,但是毕竟年事已高,嗓音倒仓,实在是有些遗憾!一是遗憾没有周仓的“吼喊”,关羽少了不少的气势;二是周仓后继乏人,川剧的现状可想而知!
但是,瑕不掩瑜,《华容道》的抢救、继承、表演都是成功的!各位的表演包括乐队都是成功的!我也在过足了戏瘾之余,摇头晃脑地哼着“耳边厢忽听得那行来到……”写下上述数语,无非是为“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示范演出”拍手叫好,更希望能继续发掘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传统川剧,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