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择”漩涡中的洞庭湖杨树(2006-05-10 14:08:15)转载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会(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科研机构的十多位中外专家组成科考队,启动了近二十年来对洞庭湖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察。考察结论出来之后,“问罪杨树”的声音更是接二连三见诸报端,达到高潮。这些报道的一般观点认为,洞庭湖蔓延成风的盲目种杨使得洞庭湖逐渐改变自然原生态,原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
不过,在参加“环行洞庭湖”大型采访时候记者却发现,当地的很多企业和政府对此抱着不同的看法,都“有话想说”。在之前,媒体和公众舆论一致“讨伐”的声音中,这种“正面声音”显得十分微弱和无力。在采访团的部分媒体依然追问关于杨树种植问题时,当地很多企业希望为洞庭湖杨树种植“正名”。
4月9日,在岳阳泰格林集团总部办公室,岳阳纸业办公室主任姚泽阳在给记者提供了翔实资料的时候,对记者说:“现在外面对洞庭湖种植杨树的报道有些失实。”
4月18日,汉寿县杨树协会会长李跃忠也对记者表示,自己认为之前媒体对杨树种植的很多报道“严重不实”。在离湿地40多公里的汉寿围堤湖杨树基地,他历数杨树的好处:“这里原来是沙地,退田还湖的半退田。杨树种植增加了当地的物种,比如树下面长的一些喜阴的植物。杨树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为鸟提供了栖息地,这里的鸟增加了20多种。加固水土,保持不流失。”
汉寿县林业局局长甘德运对记者补充:“这些1998年种下的黑杨树林,每亩22株,每株提供8立方木材,每立方650元。优质材用于出口。头三年,地面还可以兼种油菜、蔬菜。玉米等其它作物。油菜一亩地能产生600多元的效益每年,蔬菜则有1000多元的收入。”8年生长期结束后,每亩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差不多是12万元。
那么,洞庭湖区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杨树,到底是起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的作用,还是破坏生态多样性、让洞庭湖区遭受生态失衡之痛的罪魁祸首?其实在争论的背后,是一场从不同角度切入的、关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博弈。切入点不同,结论就会相反。
专家认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正确理解这场争论,做到在生态环境面前对经济诱惑保持适当的克制态度,“有进有退”,这才是洞庭湖的发展和保护的正确之道。
“进退之择”漩涡中的洞庭湖杨树
鸟报记者 发自环洞庭湖
栽杨
常德市汉寿县西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处,由世界自然资金会赞助修建的一栋两层高的小楼就在目平湖边上。
4月18日,记者从这里乘船沿主洪道向西洞庭的腹地前进。船离港口,在目平湖宽阔的洲岸边,所见是或疏或密的杨树。同船的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胡静波告诉记者,这里还是边缘地区。随着船向纵深挺进,虽然更多的景致变成联绵的芦苇丛,但是杨树却并未减少。
“这里是长江洪水第一站,也就是洪水‘踩刹车’的地方。你看,现在水离岸还有一米来高,涨水时则能漫过河岸,只留树梢在外面。”汉寿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刘祖欣指着洲岸边几米高的杨树,告诉记者。这种八年成才的速生欧美杨只要树梢被淹不超过7天,就能安全度讯,生命力非常强。目前,西洞庭湖湖洲面积15.41万亩中,杨树有4万亩。自2001年以来,通过股份、租赁、合作等方式,在外河湖洲开发种植黑杨4万多亩,40多万株,杨木积累收入达到2000万元。
“我们2001年种植面积是20万亩,今年是56.5万亩。”当记者和汉寿林业局长甘德运聊起杨树时,他兴奋的告诉记者。2005年,汉寿县黑杨产业实现系列产值3亿元,成了“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甘德运告诉记者,为了激发种杨热情,汉寿县人大确定每年2月第三周为全县黑杨植树周,所有机关干部保证四个以上的义务植树日。政府对于种杨的态度是“谁开发,谁所有”。对大规模开发低湖田、湖洲、丘岗坡耕地发展黑杨生产的,“一年一次”分别给予2000元至10000元的奖励。
“经济效益良好且省时省力,湖区老百姓在近几年大量引种欧美杨。”
上船前,从汉寿县到蒋家咀镇几十公里的路上,记者的所见证明甘德运所言不虚。一些洲滩、巴垸、荒地以及湖区垸内的道路两侧都“见缝插针”的种上了杨树。甘德运告诉记者,湖区种杨之风开始到现在不到10年的时间。当时粮价低迷,湖区一部分土地遭到抛荒,地方政府就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耐水速生型意大利杨和美国黑杨,“在汉寿,一亩黑杨是两头猪的价值”。
据省林业厅的一项调查,整个洞庭湖区2002杨树面积105万亩。其中常德市45万亩、岳阳市17万亩、益阳市13万亩。据记者在洞庭湖区三市了解,截至2005年6月,常德、岳阳、益阳三市杨树面积分别达到170万亩、44万亩和212万亩。三年中每年增加107亩,速度惊人。
林纸
“我看到过报道,没有点出企业的名字。但是应该就是说的我们。”
岳纸办公室主任姚泽阳找出一份当时某媒体报道的资料,拿给记者看。报道中如是描述:“自上世纪末开始,为满足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原材料的需求”,以洞庭湖区某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造纸企业纷纷以‘合同定购、预付订金’等形式在湖区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由于风险小、投劳少,见效快,经济利益驱动各色人等纷纷加入了种杨行列”。洞庭湖区杨树“盲目扩张的直接诱因”,是“湖区周边一些造纸企业推行的‘林纸一体化’模式”。
而泰格林纸业,则在中国首创“林纸一体化”模式,并且始终坚定的推行。目前公司在洞庭湖区已经拥有60多万亩杨树面积。针对上述报道,姚泽阳的态度鲜明:“少数报刊所刊发的文章引起种杨之争,主要观点有失偏颇,坐而论道,不符合实际情况。”
泰格林纸集团专门成立了负责种树造林的公司湖南茂源林业。该公司总经理唐作钧告诉记者:“不排除有小企业或者个人因为利益驱动,在洞庭湖核心区种植杨树。”对于部分中小造纸企业的“鱼目混珠”行为,唐作钧的态度明显激动:“洞庭湖周边几个县市,造纸业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当地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地方政府并非不知道生态安全的重要,但由于对GDP的追求和自身的财政利益的影响,违规的小企业在不停的开了关,关了又开。”
“真正的林纸一体化能推动洞庭湖的综合治理。能确保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唐作钧抛出观点。洞庭湖区水灾为心腹之患,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中央政府对洞庭湖区采取了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措施,而“林纸产业能解决这些农民的出路问题”。泰格林纸集团整个150万亩林能给公司带来44亿元销售收入,14亿元的利润。“而一棵树,95%的效益是生态效益,5%是砍树后木材的直接经济效益。”唐作钧表示。泰格林纸业在洞庭湖区60万亩速生林,能吸收二氧化碳改善气候,同时能起到防洪固堤的作用。
“是破坏生态还是保护生态,关键看种的地方。”唐作钧认为。
汉寿县杨树协会会长李跃忠告诉记者,中国林科院首席研究专家彭中华在前不久到该县围堤湖杨树基地考察时指出,明确表示洞庭湖区种杨树不仅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对生态也“非常有好处”,应该提倡种植。
在常德市商务局网站上,有一则招商启示写着,“常德杨树资源丰富,希望有实力的企业或投资者建设一个年产30万吨以上的木浆厂、一个年产30—60万吨的造纸厂、一个年加工能力在50万立方米以上的板材厂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争议
“杨树的入侵,通过群落优势种的代替,一方面将防浪林树种旱柳变成用材种,降低了防浪林功能;另一方面更替了原始种群,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湖南省林科院研究员袁正科认为。资料表明,欧美杨树具有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成片植于湖滩湿地就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将使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原有的群落生态系统可能会完全被改变。
有专家表示,洞庭湖对杨树的承载能力只有一百二十万亩。现今栽种面积已远远超标,何况未来规划还“远远不止这个数”。
益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卜中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杨树一种就是上百万亩,一旦发生虫害,就必须大面积喷洒农药,“大片的湿地就会遭到污染”。岳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良才则指出,目前湖区盲目种杨已呈恶性蔓延之势。他说:“我估计以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湖区海拔高程18米以上的洲滩都会种上杨树。任其无限制地发展将是洞庭湖的又一场灾难。”
2005年,针对洞庭湖区的“杨树之争”,省林业厅专门组织了10多位专家以“湖南省政府调研组”的名义,就杨树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调查,并于六月份出具了一份《洞庭湖发展杨树对区域经济和发展环境影响的调查报告》,其结果与上述专家观点不同之处在于:在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三不准”范围外,杨树种植并未饱甚至超标,整个湖区的杨树林控制在500万亩的范围内,湖区生态就不会受到影响。
《报告》认为,种植杨树对湖区生态也有极大的积极因素。湖区多种树,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人居环境,为鸟类提供了“落脚树”;以杨树为主的农田林网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保护屏障;防浪林对保护防洪大堤发挥了特殊作用;洲滩地种植杨树能有效地抑制钉螺的生长和繁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吸虫病蔓延。
通过评估调查,目前湖区330个退田还湖垸的大部分垸内、5000公里一线防洪大堤外侧非主行洪道地段及内侧的压浸平台、2万公里主干渠、4万公里公路和机耕道两旁、部分高海拔低产芦苇地、兴林抑螺的洲滩和洪涝严重的低洼农田、农田林网、村旁宅旁等地方是可以造林的。这为后期省林业厅出台继续在洞庭湖区种植100万亩杨树的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国家环保总局就洞庭湖区种植速生杨问题于2005年11月发布“通报”后,湖南方面按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不准种植、基本农田区不准种植、行洪道内不准种植”的“三不准”原则,对洞庭湖区杨树林的种植进行监管,并从核心区清理了100多亩杨树林。而从2003年
利益
“从常德市现有杨树资源来看,可以建一个60万吨的机械浆厂及同等规模的纸厂。发展到600万亩杨树林时,可建一个200万吨的化学浆厂或一个300万吨的机械浆厂及同等规模的纸厂。为充分利用杨木资源,在培育短轮伐期杨树中利用中大径材加工板材,至少可建设一个年产50万立方米以上规模的板材加工厂。”湖南国珍木业总经理朱能国告诉记者。
4年前,朱能国从教师的岗位上一走出来,就发现杨树中蕴涵的经济价值。利用汉寿县全国唯一的“中国杨树之乡”资源优势,办起了汉寿县当地规模最大的杨木加工企业,并且自有林地5000亩。
“地方大量种植杨树,主要推动力是政府和企业的利益。”朱能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记者在常德、益阳、岳阳三市采访时发现,杨树速生林的确成为随处可见的一种生态植物。在沅江采访时记者了解到,2005年当地新种植杨树达30万亩。政府为此制订了详细的规划,将任务分解到每个乡镇,当地电视台还定期公布各乡镇发展杨树的进度。常德将杨树发展列入全市“五个一百万亩”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之内,全市杨树种植面积已达到170万亩。
洞庭湖管理分治状况,造成了不同利益主体竞相种杨。在汉寿采访时,一位同行的当地人在和记者聊天时候说:“客观来讲,涨水后有些堤坝上的杨树的叶子对泄洪有些阻碍作用。”他告诉记者,西洞庭湖由汉寿湖洲管理局和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共同管辖,两个机构对于在湖洲上大面积发展杨树有着不同的观点。湖洲管理局则支持在湖洲发展杨树。“尽管保护区将升为副处级单位。声音大些”,但是现在两者都是正科级单位,杨树在这里迅速发展着。
上文所提到的《报告》认为,盲目发展杨树对湖区生态环境的确会造成跗面影响,包括影响泻洪、改变湿地生态和景观等,但是“禁止栽种杨树是很难做到的”。造成杨树盲目发展原因有两个:一是湖区原有的区划脱离实际,很多地方为了“争项目”,把保护区面积划得很大,二是保护区内职责不统一,多头管理使管理很难到位。在洞庭湖区种杨面积中,真正属于湖区农民只是少部分。洞庭湖大部分洲滩所有权属于湖区大大小小的水管会、堤委会、林业局、芦苇场,他们或自己经营,或将荒洲承包给有实力的私人老板、民营企业开发。
“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同时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杨树发展规划,真正坚持三个禁止,是解决目前杨树之争的正确之道。”省洞庭湖环境监测站站长谭建强告诉记者,杨树不是不能种,但是要看种在哪里和怎么种。关键问题是,地方政府在GDP诱惑面前,能否保持清醒的自制能力。
而上述《报告》认为,在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三不准”范围外,种植杨树还可继续,整个湖区杨树林控制面积应当在500万亩的范围内,“不会影响湖区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