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说 清 明 节
清明节寒食介子推割股啖君足下天下第一祭日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祭奠活动了,当之无愧的是“天下第一祭日”。那么清明节是怎样成为中国的传统祭日的,它与清明节气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其实中国最早的公众祭日叫寒食节而不是清明节,清明最初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历史演进二者最终合二为一了。
寒食节设立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目的不是祭祀国人的先人,而是祭奠一个人——忠孝正直、淡泊名利的名臣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只剩下赵衰、狐偃、介子推等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跟谁。流亡的生活异常艰辛,一天重耳因为没有东西吃就饿晕过去了,介子推情急之下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炖肉汤给重耳吃才使得重耳活了下来,给历史留下了著名的“割股啖君”的典故。
可惜的是重耳回国继位为国君后,封赏功臣独独忘记了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等到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想起这个老兄想封赏他时,介子推一气之下(揣测之,历史记载是这个老兄淡泊名利不愿为官)背着老母隐居在了绵山中,这座山就是位于今山西介休市东南的介山,至今享受人间祭祀烟火。重耳使绝招,用火攻,看你介子推下不下山。这个介兄也固执赌气的厉害,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出山,等重耳见势不对派人进山搜寻时,发现介子推母子俩已经抱着一棵大柳树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为了成就自己的千古名声居然让自己的老母亲殉葬,真是不简单的厚黑啊。重耳唏嘘良久,便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忌烟火,只能吃冷食,已纪念这位迂腐的可爱的介子推老兄。
当然重耳自己还有一个独特的祭奠方式,那便是把介子推母子死时抱着的树木做了一双木屐穿着,每当听见木屐声响,他便想起介子推来,感叹道“悲夫足下”。这便成了“足下”这一尊称的历史来头。
这个故事在两千多年前经学家桓谭的《新论》中,以及《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及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等著述中都有记载。寒食节便流传了下来,不过当时的时间是隆冬时节,“隆冬不火食五日”(《新论》),“每冬一月寒食”(《后汉书·周举传》),并且节日的时间长短经常变化,从一天到五天不等。可以说人性化程度不够,所以后来就出现改革了。
《明罚令》说“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齐民要术》记载说在“清明前一日”,可见三国以降寒食节已经定在冬至后百五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
时令不一样,活动方式也就与时俱进了。传统的禁烟火食冷食照旧,但多了踏青、扫墓、远足、插柳等户外活动,也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来助兴了。这时候的寒食节还是叫做寒食节,只是已经与清明这个节气逐渐合流不分彼此了,毕竟二者已经时间相继了。看杜牧的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都到清明了人们还是沉浸在寒食的气氛中无法摆脱。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的农民先辈的草根智慧的体现。在《淮南子》这本书中有明确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名称与现在的完全一样,当然包括清明了。《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是一个万物生机开始勃发、春光明媚的时令,这应该是一个美好的时光。正因为这样历朝皇帝都会选择在这一天祭祀太阳神,祈福保佑风调雨顺。至今北京还保留着祭祀地——日坛,即现在的日坛公园。想那清明时节,落花飘零、杨柳吐青、惠风和煦,是出游的好时节,如果加上一点细雨霏霏也无妨。但和悲情的雨一起融合进来的是寒食。
隋唐五代期间,寒食节和清明虽然时间前后相继,并且有时候寒食节时间持续比较长的话就和清明重合了,但两者的称谓依旧泾渭分明。宋元明时期,则是寒食与清明的混同时期,有时候寒食就是指清明,有时又用清明代指寒食。这两个时期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寒食时令变动,所以介子推逐渐被人遗忘,寒食节的主要内容已经扩展到一般性祭祀先人,缅怀逝者,不再是专一的祭奠介子推老兄。不知他老兄泉下有知当做何感想。
清朝时,朝廷在清明时祭祀太阳顺便祭祀祖先,清明寒食便合二为一了,清明节便取代了寒食节。清明节的源起,是寒食节和清明节气时令重合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敬祖尽孝的优秀传统传承的历史必然。取寒食节的精神内核,借清明节气的时令,便有了清明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