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51|评论: 20

“桑梓”正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桑梓指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拼音:sāng zǐ
(请再别读成: sāng xǐn 哈)

出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世先生同在乡桑梓。——《儒林外史》

古文记载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东汉 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汉 张衡 《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覩旧里焉。” 晋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 唐 柳宗元 《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 沉从文 《王谢子弟》:“ 七爷 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

  在汉语中,“桑梓”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因为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 那么,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人们为什么偏偏会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注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如:《诗·小雅·小弁》中即有句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曾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这一点从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这句话中可得到印证。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

  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如:三国时期的女诗人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一说为托名之作)即有句云:“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思亲赋》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孝感赋》中亦分别有句云:“悲桑梓之悠旷,愧丞尝之弗营”、“恋丘坟而萦心,忧桑梓而零泪”。这一用法在唐代的诗文中更为常见,如:“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李德裕《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柳宗元《闻黄鹂》)、“谢病始告归,依依入桑梓”

  桑梓指代家乡,杜稷指代国家,鸿雁指代书信

桑梓的典故:

  古人为了穿衣,家家种桑植麻。《孟子》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就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句子。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桑梓之情就是家乡之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3-30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解精辟,谢谢您为我释惑答疑,桑梓园,游子梦里所依、、、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解精辟,谢谢您为我释惑答疑,桑梓园,游子梦里所依、、、
消水白鹤飞 发表于 2010-3-30 13:34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主要是有天,我去桑梓那耍,一个小朋友把那几个字读成了“伤心”(谐音)!
然后他老汉儿就给他纠正说该读“桑梓”!
而后,那孩子就很带劲头的问他老汉儿:什么叫桑梓?桑梓是个什么意思?
结果他老汉儿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不,我就去百度了一下!!
给作为嘉陵第一桑梓的老乡们再一次深刻和巩固一下“桑梓”的概念!
发表于 2010-3-3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陵悠悠水,琅琅龙角山,坦坦荡荡如画山水,桑梓园依然清醒的看着您:不要再伤心(桑梓)、、、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陵悠悠水,琅琅龙角山,坦坦荡荡如画山水,桑梓园依然清醒的看着您:不要再伤心(桑梓)、、、
消水白鹤飞 发表于 2010-3-30 14:22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够文化呀!!

佩服!!

什么时候也教我写写文章!!!
                   我一直都很敬佩那些文章写的好的!!:$

                                                                      倾慕你ing~~~
发表于 2010-3-30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小文,只是一些稚嫩,不成熟的想法与意见,好多时候,也是江郎才尽之感,充电、充电、继续充电、、、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小文,只是一些稚嫩,不成熟的想法与意见,好多时候,也是江郎才尽之感,充电、充电、继续充电、、、
消水白鹤飞 发表于 2010-3-30 14:46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不能低调哈!!

现在就是个个性飞扬的时代

请,张扬出来你的真才实学。

俗话说:金子要发光,你捂得到呀!!

发表于 2010-3-30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哟,要不然我一直闹笑话,呵呵!桑梓---------思恋家乡的情感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哟,要不然我一直闹笑话,呵呵!桑梓---------思恋家乡的情感
浪天迹涯 发表于 2010-3-30 19:07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感谢支持。
            愿我们的家乡更家美好。

发表于 2010-3-30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哈!每天都在家乡转,真的还没有理解桑梓是什么意思,听楼主这么透彻的解说,懂了,在也不会被别人笑掉大牙了,让我们又学习了一回,真诚的谢谢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哈!每天都在家乡转,真的还没有理解桑梓是什么意思,听楼主这么透彻的解说,懂了,在也不会被别人笑掉大 ...
死心眼 发表于 2010-3-30 20:08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恩

蓬安一直在整那个桑梓,了解一下这个知识是有好处的。

同时,我还要感谢你对论坛的支持。

发表于 2010-3-3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发表于 2010-3-31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桑梓一词,源于人类自然发展之笔耕。

发表于 2010-3-3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相如新传


    谢谢  我会的,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我更喜欢这个论坛里满怀诗文和感慨的兄弟姐们

发表于 2010-3-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桑梓之情确有伤心这意,特别是蓬安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相如新传


    谢谢  我会的,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我更喜欢这个论坛里满怀诗文和感慨的兄弟姐们
死心眼 发表于 2010-3-31 19:12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就是就是
蓬安论坛的素养本身是多不错的 。
努力支持!
发表于 2010-4-8 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2月22日 13:17 新闻出版报


    1998年6月27日四川《南充日报》周末副刊在第一版
右下角登出了一篇《跌了一跤服姜汤百岁老人长新牙》的
社会新闻。《南充日报》社摄影记者谢奇看了本报这则新
闻,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
4天后,谢奇背着摄影器材风尘仆仆地赶到蓬安县海田乡,
向乡上干部一打听,谢奇惊了一跳,这竟是邓四平炮制的
一篇假新闻。

    直面新闻造假者

    采访邓四平是我们由来已久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
准备,我们利用8月1日这个双休日询问了“小猫误拨电话,
耗去话费千余元”一文的采写经过。海田小学邓文峰老师
安了部电话,邻居钟德亮家的猫拨了“18-16”字样,邓
文峰的妻子罗海英误认为这是1816元话费,其实这是时间,
猫不拨也要显示的。我听说此事后,认为是新闻,可登报,
于是写出了文章。

    说到《杀鸡得金块你说怪不怪》一文的采写过程,邓
四平是这样讲的:海田乡4 村7社胡和平在街上补鞋,6月
8日碰到邓四平去上早自习,遂向他兜售金子。胡和平对
邓四平说金子重27克,价值3000余元,金块上面还有个“
金”字。邓问胡和平金子是哪来的,他说是杀鸡杀到的。
根据上面的这些龙门了,邓四平于是写出了《杀鸡得金块
》一文,为使读者相信,他又凭空编造了胡和平所在村土
质含金量高,鸡长期啄食泥土、石子、金子难于消化就在
体内沉淀下来的所谓“专家”分析。

    “你想出名,找我总对!”

    邓四平经常有文章见报,自然成了海田乡的“名人”
,他常常口惹悬河地给街坊邻里讲自己创作的事情,吹到
得意处总爱冒出一句口头禅:“我想叫谁上报就上报。”

    海田乡计生干部陈天军在济渡乡工作的时候协助打捞
过一个落水者的尸体。善于联想的邓四平马上想起了本乡
的吕文斗喝醉酒在河边洗手掉入河中淹死的事情,虽然吕
文斗在1994年8月就被淹死了,但这并没影响邓四平的发
挥,他凭想象写出了《计生干事陈天军英勇救人》的稿子。

    两周过后,省、市的一些报刊陆续登出了陈天军英勇
救人的动人事迹,海田乡的群众也议论纷纷,陈天军到邓
四平处要来样报一看,果然自己上了报,被救者是自己从
没听说过的吕福清。陈天军问为什么要写“吕福清”,“
谁问就说救的是你父亲,”说起吕福清谐音“你父亲”这
个名字来,邓四平满脸得意。

    “报社有哥们儿”

    邓四平到处发新闻稿子,却从没找过学校和乡上有关
单位审核盖章。海田中学的一位领导大为不解,曾不止一
次问邓四平不盖章怎么能发稿。邓四平很神秘的告诉这位
领导:“我在报社有哥们儿。”据我们调查,帮助邓四平
发稿的并不是什么报社的“哥们儿”,而是他私刻的一枚
“蓬安县海田乡报道组”的公章帮了他新闻造假的大忙。

    邓四平新闻造假屡屡穿帮,在社会上造成极为不良的
影响,海田乡党委研究追缴了邓四平私刻的公章。在海田
乡党委副书记邓茂元处,我们见到了邓四平的这位“红哥
们”。这枚章雕刻极其粗糙,印模大小不合规范,字体乱
来,连印章中心的五角星都雕刻得歪歪斜斜。反复查看这
枚假公章,我们真不敢相信它竟能蒙骗那么多见多识广的
编辑、记者。

    “新闻允许20%的虚假”

    邓四平是1989年考进四川蓬安师范学校的,在学校期
间就狂热地从事文学创作。迅速出名,邓四平逐渐走上了
编造假新闻的道路,也就是他说的“炒”作之道,以至后
来把自己都“炒”糊了。

    对自己写的那些假新闻,邓四平不认为是造假,他振
振有词地说这都是“处理”和“加工”,他说他的作品都
是经报纸副刊写的,副刊的“广闻类”中就包括珍闻、轶
事,这些珍闻、轶事允许20%的虚假,听着邓四平述说自
己的“创作理论”,我们除了无法平静心情之外,那就是
摇头叹息......   邓旭、李永谦

发表于 2010-4-19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土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土
gongl32 发表于 2010-4-19 13:42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故土乡情!

发表于 2010-4-19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sleepy: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