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帖子的文字写于2008年4月5日,发在另外一个论坛里。照片摄于2009年3月,当时用的相机是尼康一款傻瓜机P80。现将此贴转过来,归入南部印象之列,欢迎板砖)
清明时节。
带上儿子去了我的老家——南部。此行的目的一是祭奠逝去15年的父亲;二是让快要成年的儿子仔细感受我童年的环境。
对于故土,因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着许多难以抹去的记忆,或许是刻骨铭心,或许是难以忘却;但对于我来说,虽然六岁就离开了它,但那里却是我真正魂牵梦绕的地方!
时常的梦里,我会迷失这家乡在田间和地头!
虽然,每年的春节都会回去上坟祭祖,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每次都是车来车往,来不及细细的沿着熟悉而陌生的田坎走过 ,以至于我会在梦里迷失。所以,今年我决定带着儿子沿着多年以前步行的路线回家!
转了三次车,每转一次,我的心就会感觉贴近一次。走了近七十分钟的泥泞乡村公路,每走一段,都会勾起童年往事的点滴回忆。这条七十分钟的路程里,在我六年幼小的岁月时光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条泥泞的小路,是通往场镇的路。一到逢场天,沿路就是背背篓扛篱笆提小菜抓鸡公赶水牛吆喝猪儿的乡亲,恰是热闹异常。
小学时,老师都会布置一篇这样的作文:我的家乡。在我的作文里开篇一定是这样的:我的家乡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三面环山,山脚下就是日夜奔流不息的滔滔嘉陵江水·····确实如此,我家老屋位于一个古老的水码头的半山上,南部县楠木镇右转20公里的前方,就是嘉陵江。多年以前,交通不便的时候,仪陇巴中等相近交通不发达地区的所有物质运输都依靠水路运输,那时候这个水码头很繁华,货轮,客船,泵船等等,南来北往的汽笛声每日每夜就没断过,离岸的到岸的老远的就拉响了长长的汽笛,幼时几乎就是枕着汽笛入梦。
因为有了汽笛,有了各种物质,这码头就有了马拉车。马拉车的作用是把从船上卸下来的各种物质转运到粮站,或者是转运站,或者是煤站。每个马脖子上还挂着铃铛,那马儿一跑起来铃铛就“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赶马车的时不时的肆意的吆喝声,清澈响亮的马鞭声,整个江面,整个小小的码头上,还有两边山上,整天想着的就是这叮当的铃声。那时候最繁华时候,在我印象中,马拉车应该有上百辆吧。此起彼伏的铃铛声响和这汽笛声还有马车夫吆喝声,还有小贩的叫卖声,这个场景只能是留在遥远的记忆了。因此,这个码头虽然很小,但在九十年代以前,这里承载着一辈人的梦想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