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031|评论: 48

看看曾经闻名全国的“千里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8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营山千里渠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营山版的“红旗渠”全长600多公里,当年动员5万人在营山县将近3分之一的土地上同时开工,于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打通隧道,大量的渡槽如彩虹般横架两山之间,其他工程也数不胜数,而这一如此浩大的工程从开工到剪彩庆功、开闸放水还不到半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立于高山看千里渠全貌,脑海里浮现出那个时代全民奋战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说它是当年那种精神力量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
  这也是营山县决心将千里渠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动力之一。

------------转载的新闻文字,片片是我今天才拍的
DSC0042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奋斗时代的精神遗产
  1月9日,记者乘火车从南充赶往营山,到站还有10多分钟,营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伍洪健便来电话说他们已经在约定的地方等着我们了。
  在幸福水库管理局,记者看到该局准备了非常齐全的资料,连电子版都给记者准备好了。幸福水库管理局不少乡镇的分管人还一大早乘车赶了过来,关于这一伟大的工程,大家都想说点什么。
  千里渠规模宏大、险峻,是营山县水利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川北地区的代表性水利建设工程。整个长渠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在营山腹地延伸,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具有双重性质的文化遗产。也是川东北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遗产。
  伍洪健说,作为水利工程,千里渠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完整性,特殊性。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完全符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关于文物认定的标准。
  而对于这一大型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有两位老人至今记忆犹新。记者本打算登门拜访,可这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却赶了过来。
  1929年出生的熊德全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但他仍然腰板挺直,声如洪钟。他之前是石匠,修千里渠时担任工程指挥部的技术员。而1937年出生的晏中永身体也非常硬朗,精神矍铄,双手的老茧还未消退,他当时担任施工班班长,参与的是一线施工。
  在两位老人的印象中,千里渠工程量最大的要算烈马山隧道。1958年底,动员了将近500人打通隧道。
  “我们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分两班,轮流来。早上6点就开工了。”在当年的施工班班长晏中永的记忆中,1958年年底,营山正下雪,有10多厘米厚,山塘都结了冰,石头扔在上面会滑出去好远,根本砸不烂冰层。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寒冬,正值壮年的晏中永这些建设者们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却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和寒冷。
  “没人敢偷懒,也没人会偷懒,大家都想争先进。” 晏中永说,他手上的茧子磨了差不多有一寸厚,劳动量非常大,但是一天也就一斤半米的口粮,没有肉吃,只有青菜萝卜。晚上就睡在附近老乡家里,男女同睡一屋,分两排一字铺开,一边是女同志,一边是男同志,中间为过道,都睡在稻草铺的垫子上,火也不生,大家照样睡得很香。冰天雪地里,有些人甚至就睡在岩洞里。
  “日夜不停地运作,天点灯、风扫地。”在指挥部担任技术员的熊德全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年指挥部提出的口号:抓阴天,抢晴天,月亮坝里当白天,一天功夫当两天。
  “旧社会我们很穷,没有地位。新中国,我们吃穿国家都给,又没有土匪,娃儿读书才3毛钱一学期,都有保障了,干活为啥子不起劲呢。” 熊德全说,当时指挥部还成立了宣传队,每周给大家表演一次,一月还能看一场电影,“几百人一人一个草把垫屁股,就坐在坝坝里看”。
  1959年5月,千里长渠初步完工,剪彩庆功,开闸放水,整个工程耗时还不到半年。


-----------转载新闻文字


DSC004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长渠灌溉千里
  据《营山县幸福水库志》记载,川北多旱,营山更是十年九旱。解放前,每逢旱天只能向天祈雨,解放之后千里渠竣工之前,营山人一般积冬水种田,逢大旱营山往往动用大量的人力前去数十里外的清水河用水车车水灌溉,耗时耗力且杯水车薪。修建大型水利,一改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在那个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年代可谓一呼百应。
  幸福、茶盘、盐井三座水库于1957年11月底到12月初先后动工兴建,至1958年5月三座水库依次建成。当年12月,营山又动员5万人兴建千里渠,奋战180天,千里渠于1959年5月初步竣工。
  1977年11月,灌溉系统的重点幸福水库开始扩建,1979年夏全部完工,使其需水量达到3761万立方米,新增需水量1700万立方米,相当于在灌区又建了一个中型水库。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幸福水库千里渠灌区的总蓄水量由初建时的3052.77万立方米增至5725.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由初建时的5.8万亩增至9.27万亩。
  随后20余年不断扩建、修整,始成千里长渠,形成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络,灌溉面积达14万多亩,占营山县农田面积的三分之一。
  由于有水利工程的保证,营山一改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增长1倍左右。此外营山的饮用和生活用水也全部来自千里渠灌溉系统,这已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生命长渠。
  针对目前千里渠使用年限长,出现损毁坍塌的情况,省里也拨出专款进行整修,不久,往日长渠将会重新焕发生机。

------------转载新闻文字


DSC004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营山千里渠“破格”申报“国保”


作者: 来源:川东都市 字数:652

   8月7日,笔者来到营山县文物管理所,见到该所工作人员正忙碌着整理相关资料。所长伍洪健告诉笔者,营山千里渠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正加紧进行,相关资料整理已近尾声。因重大发现而直接申报“国保”,千里渠当为南充文物界首例。
   据营山县幸福水库管理局局长肖建华介绍,营山千里渠于1955年由四川省水利厅设计,1958年开始修建,因“千里长渠千里长,修通长渠锁龙王”诗句而得名。主干渠宽5至7米,深1.5至2.米,经多年续建、配套,共形成300条支渠,长647公里的引水灌渠。该灌渠连接水库10座、山平塘329座、石河堰45处。千里渠工程是一个“长藤结瓜”式的水库群工程,灌溉面积达14万多亩,主体性水库—— —幸福水库为营山县城的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提供了保障。1963年11月,千里渠工程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后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使营山千里渠闻名全国。
   去年底的文物普查中,千里渠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 成果,进入文物普查人员的视线。今年初,在市、县两级文物部门的支持下,营山着手千里渠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伍洪健说,6月底国家文物局出台文件,规定凡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重大发现类文物,可以直接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营山千里渠作为水利工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完整性、特殊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7月7日,营山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抓紧做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千里渠的申报工作因此“提档升级”。
   (南充日报)

DSC004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踏线“飞平”布阵局

    1958年9月,南充专署农水科派工程师郑万龄及随行的三名技术人员前来营山。郑工年近花甲,衣着简朴,是位常在野外搞水利工程的老实干家、老水工。他见了县委书记苏承业,说道:“营山已经在平坝周围建成中、小型水库七、八座和几百口山平塘,不能关着死水不用,必须上马修渠配套,让它尽快发挥效益。我们此次前来,就是为了配合县上在修渠前实地踏线‘飞平’的。请县委安排。”苏书记听了很高兴,连声道:“来得好!来得好!欢迎!欢迎!我们正愁无人指导定线呢!”“我们一定尽快组织人力物力,上下配合,今冬开工,明春拿下渠道,投入春灌。”说罢,即吩咐李炳祥(时任县委农工部长)抽调几位同志陪同郑工一道踏渠线。没过两日,人员抽齐。郑工随带一部水平仪、一卷图纸(省勘测队设计的渠线图),踏上了征途。

    第一天,秋高气爽,丽日当空。从水磨滩水库清水垭的闸门起踏勘南干渠线。一行八、九人分为两个作业组:一个组由郑工带队走在前面,看地势,定走向,以图纸上划的渠线和地面原埋的高程桩(全渠10多个)为依据,踏线定点,定一点插一小旗;另一组由康家珍(县水利技术员)带队,由四五名技术员组成“飞平”小组,随后跑尺、记录、钉桩。他们以一组插旗的点为准,立水标尺,架水平仪,测定地面高程和距离,作出记载。地面钉打一个编有该点高程的桩号,将图纸上的渠线实实在在落实在地面上。水工们称这为“踏线飞平”,哪怕是高山、陡坡、悬崖、深溪,乃至荆棘丛生的荒坡,都要亲历其境,先行寻找到原省勘测队沿渠线约20里埋设一个高程点的桩号,视其“图线”可否,方才定线插旗,每公里打一桩号。郑工虽年近花甲,走起路来和年轻人一样。跟在他身后的李炳祥,和他一起攀荆棘,寻高程点,插旗子,跋山涉水,脚步不停。定点踏勘时,沿途通知当地生产队队长,并叫派两三名社员代表参加。定完一个队的渠线,将其渠道钉桩的个数一处一处清点告知队长,嘱其妥善保护不得移动,不得让牛羊残踏,还叫他们召开社员大会准备迎接修渠大军。沿途生产队纷纷表示愿意腾房子、扩灶屋、打扫清洁卫生,做好准备工作。此行既踏定了渠线,又落实了民工住地,起到了组织动员修渠的作用。

    在踏勘过程中,有时发现原图纸设计渠线走向不合理时,便要修改。如踏勘至丰产公社(此时全县已实现公社化)联盟村红岩子沟时,郑工发现原渠线走向位置偏低,损失水头,影响渠下一大片农田不能灌溉。这时,李炳祥便和他一道爬上红岩子山顶瞭望,观察山势,认为需要另选线路。几经上山下山,往返数十里,反复观察、比较、计算、思索,征得大家意见后才把新线改在鱼嘴与北干分水,扩大灌面。千里渠比降小(南干五千分之一,北干三千分之一),灌面大(控灌十四万亩)这与选线定位技术精湛关系极大。南干渠多属浅丘、渠道平缓,每隔500米定一点,全长139.2里,不到三天踏完,每天要爬坡上坎走多少路,“飞平”跑尺多少次,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基本上走到哪里黑,就在那里歇,吃在食堂住在农家。李炳祥极不喜欢给农民增加麻烦。有次勘踏至城西公社兴隆村一个生产队时,队长赶忙派人到城里割肉打酒,李炳祥一听便质问队长:“我们是来吃饭的,还是来踏线的。”问得队长哑口无言。踏完南干转过头来又从水库闸门起踏北干。

    北干渠地属丘陵山区,时逢秋雨连绵,路烂泥稀,走一路流身汗,摔一跤一身泥。但踏线组打雨伞、戴斗笠,扌午手仗,冒雨踏勘。踏至芙蓉山,进入蹇家沟时,山大,坡陡,渠线线路多从山腰、悬岩通过。天雨路滑,上山手牵着手,下山人扶着人。常常是一天下来,内衣被汗打湿,外衣遭雨淋透,一心扑在勘线上,想的是如何使渠道线路走得合理,修建时省工多灌农田。一次,郑工在一个斜坡上看完图纸,抬头观望对面的山势,一不注意,脚下一滑,“啪”的一声跌坐在浠泥里。李炳祥和他身旁一位同志伸手抓住他的衣服,才没滑下岩去。“好险呀!”大家为他捏着一把汗。郑工从泥里爬起来,若无其事地说道:“没关系,这是常事。”又继续干起来,指着对面山头说:“原图纸设计这里要建一座大渡槽。”似问非问地说:“能行吗?”大家不语。他问李炳祥:“沟这样深,又无公路,水泥、钢材、河沙如何运到?设计要求建修18米高,240米长的渡槽拿得下来吗?”李摇头道:“难度大,不如沿山开渠,这比修公路,运‘三材’建渡槽容易得多。”这席话与郑工想到一起去了。郑工说:“老李,不建渡槽,沿山开渠,符合实际,省工、省钱、灌面增多,施工加快,好处甚多,一举几得。”以后他们总结出丘陵山区修渠道“宁挖勿填,宁沿山开渠勿搞建筑物”的经验。再踏下段渠线时,多处改动了原设计修建渡槽和搞大填方工程。历时4天定完了北干渠线,全长168.2里。

    踏完北干渠线的那天下午,郑工一身雨一身泥地徒步从沿码回到县城,天已黑尽。他到县委农工部办公室坐下时深深地伸了伸腰说:“七天,难忘的日子啊!”李炳祥部长说:“你是我们的榜样,有你这种精神,不怕修不成渠。”

    接着,县上召开区、社长会议,布阵修渠。会后,李炳祥等同志带领与会区社长再次上渠划地段,分任务。各区、社火速办起硝厂熬硝制炸药;各铁木社、组赶制钢钎、二锤、十字镐、架架车、鸡公车、大板车;社员家家户户添制扁担、箢箕、锄头、斗笠,打草鞋、备灯笼等,出现父子、兄妹争着报名修渠的局面。全县平坝山区,上上下下,大战千里渠的战鼓眼看就要打响了!

摆开战场攻艰险

    1958年12月1日,县委一声令下:“千里渠正式动工!”全县五万名修渠大军胸戴红花,肩扛工具和衣被,在区、社领导的带领下,打着红旗,浩浩荡荡开赴工地,沿渠安营扎寨。

    修渠队伍仿照部队建制,以区为师,区委书记(或副书记)任政委、区长(或副区长、武装部长)任师长。区以下的公社为团,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任团政委,社长(或副社长)任团长,大队(村)为营,小队(合作社)为连,村长、社长分别任营长、连长。每个区六千至一万人不等。修渠队伍到了工地后,建立了临时党团组织,制订了“渠道战斗员须知”(包括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生活制度、住房规则等);各营、连纷纷建立突击队(如黄继光队、刘胡兰队等),互相挑应战、下战书,争着啃“硬骨头”攻艰险工程。一时间,沿渠道一线的工地上到处可以看到“挖土银锄飞,挑土放小跑,二锤钢钎叮口当响”的劳动场面,到处可以听见歌声、笑声、号子声。往日寂静的山野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千里渠最艰巨的工程主要分布在北干渠石垭水库至凉水井、盐井水库一段和茶盘干渠茶盘水库至蒋家大湾、张家沟水库一段。这些地方山多岩陡、石头坚硬,又时值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真是一场攻坚战呵!开工月余,由于民工生活、医药、工具、炸药等物资供给不上影响民工劳动情绪。为此县委及时发出通知:各区、社组织送温暖,到工地慰问;各部门保证物资供应。县委书记苏承业、副书记章秀峰和渠道指挥部指挥长李炳祥分别带领文娱宣传队亲临南、北干渠艰险地段巡回演出,慰问民工。宣传队龚成铭(今营中退休教师)编写的“歌唱共产主义幸福渠”车灯以及独唱、舞蹈、相声、金钱板、小歌剧等节目,很适合分散的渠道工地演出。他们走在哪里演到那里,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民工生活原是以连为单位组成伙食团,设七至十人的炊事班,班长管事务,三人煮饭,六人往返原籍运粮运柴草和蔬菜,但双河、老林等区、社,有的远离工地百里,人力运送不仅费时误工,同时一个公社各大队食堂的口粮标准、品种都不一致,收集搬运相当困难,所以修渠一开始民工的生活问题甚大。县委研究决定:民工口粮由原公社卖给当地粮站,改由工地所在粮站供应,公社统一付款。粮食部门沿渠道设十个点加工供应,供应标准为每人每天大米1.5斤。这一举措不仅解除了各级干部忙于安排生活的后顾之忧,而且民工生活大为改善,对鼓舞士气,全力修渠起了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各级供销部门抽调了96名营业员,沿渠设推销店53个,供给民工生活用品;工业部门组织铁木工匠206名,建修配组76个,上渠修配工具;运输部门组织了汽车三辆,大板车86部,架架车222部,小木船100支,搬运煤炭、水泥、石灰、炸药和工具等物资;邮电部门为各师、团架设了电话;卫生部门抽调医务人员260人,沿渠建医疗站28个,治疗伤病,并设保健箱252个,天天巡回在工地上;文教部门抽调教师共40人到工地组织文娱活动并开展扫盲工作。上述种种措施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着施工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攻克艰险工程的捷报,一个接着一个。

    青龙嘴。嘴长50米、宽厚5至8米,直伸伸横亘在茶盘干渠白家沟的半岩上,渠道无法修过去,是第六师(老林区)三团最辣手的艰巨工程。师部从全师中选调去6名炮手,在放炮有经验的张存勇带领下,采用“葫芦结瓜式”放炮法,即在石嘴顶部向下打一个直径0.8米、深3米的炮眼,然后在底部离底0.1米处向石嘴临空面方向分别向下斜打直径0.35米、深0.04米、0.06米、0.08米的三个斜插药室,装入炸药151公斤。点火后,一声巨响,震天动地,炸掉了青龙嘴,攻下了难关。
DSC00425.JPG
    滚牛坡。也是第六师又一难点工程。它座落在茶盘干渠的皂桷湾一面大斜坡上。要削平此坡,渠道才能通过。住在附近的一位老农说:“打掉滚牛坡,恐怕要三年!”这话引起了师、团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师长张成彦借鉴炸青龙嘴的经验,以工地爆破连连长李崇俊(***员,复员军人)、班长司培新为首组成突击队,带领12名精干石工,分为两组,改“葫芦结瓜炮”为“深井药室炮”,各组在岩坡顶部各打一口深9.6米的石井,底部向临空面斜打三个药室,装炸药400公斤。苦战二十余天,打好并装成“深井药室炮”。1月13日,同时点火,轰隆隆的巨响,震得山摇地动,炸开坚石19000余方,放了个爆破“卫星”。省水电厅电报嘉奖,县渠道司令部给该师奖给肥猪二十头,硫磺2000斤。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程最坚、最险、最难、最大的数十余处,大都集中在第五师(双河区)承担的北干渠李家垭至沿码的工段上。师长李继聃成天埋头工作实干苦干。师部设在郭家垭口,距他老家(骆市永兴村)仅五六里远,而且渠道就从门前通过。人言夏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他却经常沿渠检查工程路过其门而极少回家,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全师上工一万人,地段58华里,渠道不在悬岩、陡坡上就在深沟里,弄不好,就会拖整个工程的后腿,影响春灌。他深知责任重大,便组织区社先后赶制炸药4万余斤,专门派三部大板车运送,自己常到最艰险的鹞子岩、滴水岩、汪家大岩等难点工地,参加劳动,突击施工,与干部、民工一道苦战五个月,提前打通了这段最艰巨的工程。受到县委表彰。

    鹞子岩。是道险岩。岩高30米,石坚地险,荆棘丛生,常有鹞子栖息,故有此名。渠道从其岩嘴绕行。要是派石工硬打,起码半年时间,放大炮容易轰垮岩头。李继聃与负责施工的团政委刘青志寝不安枕,食不甘味,好几天拿不出办法。一天中午,他与刘青志在食堂就餐,看见厨房里的泡菜坛子,灵机一动,刘高声叫道:“有了,用坛子炮攻鹞子岩!”说罢,抱着一个坛子跑到鹞子岩上,调来两名巧石匠,仿效坛子的模样,在渠道中线向下打了半天,在岩石内打出一个口小、颈长、肚子大的内型坛子,装炸药5斤。一声炮响,“坛子”开花,碎石如雨。结果未伤岩嘴,即成渠道。“‘坛子炮’成功了!”炮手们采用这个放炮法,每隔五米打两个或三个、四个坛子炮,然后连成串,接通线,一炮几响,效果极佳。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连珠炮”。这种炮,容易打,工效高,用药少,效果好,又安全,很快在全师推广。有的地段,岩长坡缓,一连放数炮,甚至百炮,触电点火,放一次炮炸出一条渠型,大大加快了修渠攻坚的进度。

    滴水岩。岩壁陡峭,约有五十米之高。北干渠要从半岩穿过。常年滴水,故名“滴水岩”。用炮攻不行,搭渡槽越过更困难,经工程技术人员多次研究,只有傍岩壁凿一道半隧道式的岩槽。但施工难度很大。民工刘仁富等十四名修渠战士挺身而出,承担了这项任务。他们手持钢钎,腰紧绳索,从岩上吊到渠道经过的岩嘴,双脚蹬在岩壁上,先用钢钎凿掉片片岩石,打出一块块站脚的地方,然后斜撑着身子一点一点的掘岩石,在岩内造建半明半暗的渠道,这就谓之“半隧道”。一次,郭东元脚一滑,一个角力斗倒吊在半岩上,吓得大家出了一身冷汗。一瞬间郭东元反手抓住腰间的保险绳,翻过头、伸起腰,使劲蹬住岩石,几步衬上岩嘴,又继续挥动钢钎作业。“好险啰!”大家互相叮嘱,示意注意安全。民工战士们就这们经过20余天悬空弯腰掘岩石,打炮眼,放小炮,清碎石,砌外坎,终于在半岩上建成一道长30余米,宽2米的“半隧道”式的渡槽。

    污泥沟攻坚战。北干凉水井河的深处,有一段污泥沟,常年积水,泥污水浊,臭气熏人。此处上端是凉水井水库的溢洪道,因此积水污染。且水库要排洪入河,不能修渠,只能建渡槽。负责此处施工的三元公社干部邓永高,带领300多名民工,赤着双脚,破冰下田清基,奋战15个昼夜,除尽污泥,露出基脚。正在这时,哪知截流保基的土堰突然溃口,堰水哗哗冲向坝基,民工连长龙有才毅然跃入水中以身堵缺,民工们抢时筑埂,清基工程转危为安。四座15米高的石墩、架上40米长(分五节各8米)的木渡槽(槽宽2米,侧墙高1.5米),赶在渠水通过前完成了该项工程。

    决战汪家大岩。汪家大岩处在北干渠油房沟至盐井水库一段,山势陡峭,坡大岩长,地形复杂,计有18处明岩、九处山垭、十处大填方(统称汪家大岩),其中以汪家岩最为险峻。时值59年4月,全渠已施工4个多月,南干渠已可通水,而北干渠的汪家大岩15里地段未通,成了“肠梗阻”。春耕已到,灌区需水在即,民工昼夜苦战也难突通。怎么办?第五师渠道指挥部师长李继聃断然决定从全师各团选调五千精干民工,组成若干突击队、战斗组,分派至各个明岩、垭口,填方工地,摆开“长蛇阵”,开展大决战。阵地上,白天炮声隆隆,晚上火把通明,人多势大,气吞山河,各难点工程捷报频传。长360米、高13.5米,全是硬石的汪家岩,专门派300名男女精干民工,日夜攻坚,轮班苦战。岩上架起四盘红炉,昼夜炉火熊熊,锻打钢钎炮钎,先后放炮8130余次,终于在4月底打通渠道。至此北干攻坚宣告奏捷。

    到1959年5月初,千里渠历经一个冬春,南北干渠全线贯通。一共攻克坚险工程1564处,其中:劈开山垭212处,穿过峭岩413处,宰断山嘴205处,大填方391处,建渡槽、隧洞、渡山槽、人行道343处。
DSC004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改良工具显神功

    1958年10月,千里渠渠道打桩定线后,县委就决定在南干渠兴隆山(城西公社兴隆村)搞点,进行半机械化施工试验,创造经验,推动全局。在城守区所属社队各选派青年民工413名,组成火箭营,由县基建指挥部干部何基富任营长。其任务是以改良修渠工具为主,实现挖渠、挑土、打石、运料等作业半机械化。

    何基富到工地后,与队员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先是用扁担、锄头、钢钎、二锤等挑土放炮。后在劳动实践中他们体会到用旧式工具施工,肩挑背磨,劳动强度大,工效不高,需要改良工具。

一天,下着密密细雨。何基富利用这天工休请来技工蒲春和参加队员大会,动员民工为改良工具献计献策。一些民工介绍他们社队在修塘改土中使用鸡公车推土、刁杆吊土、滑板运石、索道运土等提高了工效的情况。这些群众创造的好经验,为什么不可以用在修渠上呢?于是,蒲春和采纳大家的意见,绘制出一张张新式工具草图,然后请示县基建指挥部选调了一批木工、石工、铁匠到工地按照图纸制作索道、吊杆、鸡公车、土火车、炮眼钻(即打眼机)等工具。工地上的施工出现了新局面:打炮眼不用钢钎二锤,而是使用脚踏式打眼机打炮眼;放炮不用人点火,用手摇电机触火点燃引火线放炮,既安全可靠,又提高工效;从高坎、大岩向下运土不用人挑肩抬,而是安装空中索道;平地取土不用锄头挖,而用新式步犁耕;长途运土不用人挑,而用圆木作木轨、木板作车箱做成的土火车和摩仿三轮车制成独轮车(即鸡公车)运土推土;坡地、深沟向高处运土,摩仿吊车用高大木柱立杆伸臂做成单背式吊杆和双背式吊杆(人称“凤凰展翅”);高岩陡坡运石料不用人抬,而用木板制成木槽,把石料滑下坡等等。兴隆山工地上出现了一个轰隆隆、哗啦啦、咕噜噜“天上飞、地下推、坡上滑、沟里吊”各种新式工具显神威的崭新施工场景。不仅成倍提高了工效,而且吸引住过路行人,无不驻足围观,众口称赞。

    四连女青年龙碧清(班长),年方二十,身材中等,结结实实,她推鸡公车奔跑在40米长的地面上,三人取土供她推,一小时推四车,比挑土提高工效十余倍;六连30名年青小伙子在高坎上用架空索道运石料,在坡面上用滑板滑石料,比人抬提高工效四倍多;10架炮眼机打炮眼,每天每架钻5至10个,比用钢钎二锤打炮眼提高工效三倍;深沟吊土更不用说,一次可起重土、石两、三百斤。施工井井有条,休息时自编自演文娱节目,形式多样,政治空气十分浓厚。

    一次,在蒋家垭宰垭口连放六炮。何基富亲自用电机触电点火,倾刻青烟腾升,碎石土块倾盆而下。何基富即刻卧倒在地,双手捂住后脑,结果全身被土石掩盖。一些女队员见此情景大声惊叫,有的甚至哭了起来,以为他被打死了。片刻之后,何基富慢慢爬起来,抖净身上的土石,向大家高声说:“没啥事,没啥事。”此后放炮,便牵长线、吹军号通知躲避,四路垭口安排专人守护,保证了施工安全。

    兴隆山修渠试点一月多,取得了实施半机械化施工的经验,县委于1958年11月29日便在兴隆山工地现场召开千里渠动工大会。县委书记苏承业在会上强调指出:“要四个月建成千里渠,必须改良工具,推行半机械化施工,实干、苦干加巧干,完成这项史无前例的工程。”会后,各师团陆续组织干部、技术员、石木工前往参观学习,推广兴隆山的经验。一个改良工具的热潮,在全渠兴起。

    在改良工具热潮中,民工们又创造出不少新式工具。第四师(回龙区)政委张庆荣在烈马山大宰方施工中遇到困难。他带领五团团长何才佳,技术员刘芳等到兴隆山参观,受到启发。回去后,他组织实地施工的三连连长杨佳裕、何俊如等一起试制了“起重吊杆”,他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大树桩,上面挂上“千斤扣”,用竹筐装土,下端用人一拉,自动倒土,提高工效五至十倍,而且半小时可以安装一部,移动方便。次日该团安装使用28部,不几天全师推广189部。

    烈马山工程石松、土厚,放炮后垭口两岸的红石骨子常往下梭,头天挑完、吊完,第二天渠沟里又被石骨子填满。天天挑吊,天天填住,渠道被堵塞不说,还弄不清渠底的高程和过水面的宽窄。按技术要求千里渠一般渠宽二米,渠深1.8米,保证每秒过水流量为10个立方米。烈马山垭口处在渠首咽喉部位(只距放水闸五六里)确定不下来渠道的宽深度,特别是底部高程搞不清,事关南干的比降高差。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保证渠道过水质量,这就需要一部水平仪天天测定。然而全县当时只有县农水科一部水平仪,后来虽然从专署农水科借来一部,也仅只两部。县水利技术员康家珍使用一部测南干,也只能十天半月才来测一次,远不能满足需要。施工员杨永明与杨永跃小时候玩“土电话”,在康家珍的指导下,仿效水平仪的模样,创造出“竹盒水准仪”取得好效果。竹盒水准仪是用一节竹筒(两端留有节),中间挖去小半块竹壳,露出竹心,内装大半盒水,水上放一小木块,块上平行插紧三根小铁丝(每根相距3公分),丝的上端贴紧一张硬纸小园片,片的中心钻一小孔,三片上的小孔对准成一线,将竹盒放在三角架的平台上,脚架*开,稳稳地放在渠底。距架前二米远立水标尺,透过三小孔观察水标尺的刻度,即可得出渠底高程。这一创举,经检验,准确度达95%以上。这不仅解决了烈马山渠底高程不明的问题,而且迅速推广至全渠各营、连施工单位,有效地保证了千里渠的水平高度。至今40余年渠水畅行无阻,与此创造关系极大。

DSC004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渠颂歌唱不完

    1959年5月4日,艳阳高照。水磨滩水库清水垭放水口两岸旗如林、人如海,欢声雷动,锣鼓喧天。胸前佩戴红花的1286名修渠火箭营、钢铁连、卫星排、黄继光、刘胡兰战斗小组的代表和12000多名各师团评出的先进个人,集中在放水闸上的台前及左右两边,人们期待着梦寐以求的庄严时刻的到来。九时许,县委书记苏承业走上彩台庄严宣布:“千里渠庆功大会开始。开闸放水!”接着,三声礼炮齐鸣,闸门徐徐上升。顿时,滔滔库水冲闸而出,直奔鱼嘴,分道南北干渠,歌声、笑声、鼓乐声伴随着渠水哗哗畅流声,缓缓流向远远的渠道,流向人们的心田,此情此景至今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滔滔渠水,当年春灌农田5.8万亩。栽秧后出现“洗手旱”,又灌溉8.1万亩。夏旱抢栽迟中稻,再灌1万亩。旱年夺丰收。全县人民交口赞誉:“千里渠立了汗马功劳!”

    然而,按照设计还未全面完工。因此,受益区又连战一个冬春,修通南北干渠的尾渠、开通支、斗、农、毛渠,连接沿渠塘库,形成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络。

    1975年10月,县水电局为了继续扩大水库蓄水量、整治土坝病害,提出在水磨滩水库下游找个地方,重新建坝。这个意见反映到县委后,主管水利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李炳祥十分重视,即与李香桂(水库党支部书记)一道沿水库大坝下游的清水河徒步踏看。他们见黄泥咀河床狭窄,有条件建坝,速由技术员孔凡鑫设计出“黄泥咀连拱坝”方案,并报地区水电局审查。地区派来钻探队钻探基础,发现基岩透水层深,左岸岩壁破碎,不能建坝。李炳祥又带领技术人员继续沿河而下寻找坝址,至打锣咀(福源乡境内),见河床窄,两岸岩石完整,具有建坝条件。于1977年4月地区钻探队钻探结果证实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坝址,即设计建“打锣咀连拱坝”,报送地区审查。同年10月,省委书记赵紫阳来县检查工作,县委书记王永平就此工程作了汇报,赵紫阳听了非常赞赏,说:“县上同志敢想敢干,这个方案提得好,一举两得,我支持你们。”12月3日,省、地水电局领导、技术人员来县亲临现场察看,当场拍板定案,由原设计石质连拱坝改为浆砌条石重力坝,由国家投资一百万元,实行大包干,要求一年建成。

    “打锣咀”扩建工程,坝高31.5米,顶长200米,顶宽3米,坝址距水磨滩水库土坝四公里。以石料为主,建连拱坝。于1977年12月24日正式组建“营山县水磨滩(幸福)水库扩建工程指挥部”,由受益乡镇组织石工、民工一千人动工兴建。施工分为四个阶段,周密布署,环环扣紧。1978年4月完成了基础开挖与安砌,5、6月抢在洪水前建坝12米高,7至10月安砌廊道中出现修沉陷缝缺止水材料,技术员孔凡鑫参阅大量资料,采用平板橡胶和小胶管粘合成止水板,试制成功,止水效果良好,坝体安砌升高达22米,至12月底全部完成大坝安砌。1979年春开始蓄水,7月全部工程(包括建隘洪道、肖家垭副坝加固、新老库联通、改建放水闸门、以及营山至绿水公路、邮路改线工程)扫尾竣工。至此,水磨滩水库以打锣咀石拱坝为主体再次增蓄水量1700万方,相当于增加一个水磨滩水库,总库容达到3761万立方米。

    从此,连接9座水库、320口山平塘象长藤结瓜似的千里渠,适时灌溉着14万亩农田。它不仅对营山农业稳产高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作为营山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世代相传
DSC004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04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04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04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0452.JPG DSC0045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040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0419.JPG DSC0042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0434.JPG DSC00437.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