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融媒记者 何佳倩 谢金成 文/图
市中区和平街的烟火气是大多数内江人童年最鲜活的注脚。“20世纪90年代,我家就住在这条街上,巷中央毛家开的羊肉汤馆,是我每天上学路上绕不开的‘诱惑’——铁锅里翻滚的羊骨汤冒着热气,毛杰宇的父亲站在灶台前搅动汤勺,母亲则在柜台前麻利地招呼客人,那股鲜而不膻的香味,能飘满半条街。”市民何女士对毛家羊肉汤记忆犹新。
那时她总缠着母亲,隔三差五要去吃一顿羊肉汤。毛家夫妇话不多,因为是老邻居,每次去吃,都会额外给她们多添一份羊肉蒸笼,“读书娃要多补补。”数十年后,这家老店已从和平街的一间小铺,发展成遍布内江的三家分店,而掌勺的人,成为当年在店里帮着递碗的毛杰宇和他的妻子蒋利娟。
凌晨6点的后厨:承袭老规矩,熬出老味道
11月20日凌晨6点,内江的天还裹在墨色里,东兴区分店的后厨却已亮起暖黄的灯——这是毛杰宇和蒋利娟一天的起点,也是31年“毛家羊肉汤”从未变过的节奏。
“以前跟着爸妈学手艺,凌晨5点就要起,现在哪怕不用闹钟,到点也准醒。”毛杰宇穿戴着自家招牌的围裙,指尖在新鲜羊肉上利落游走,拆骨、切块,每一块肉都控制在二两左右。他举起一块肉对着光看了看,笑着解释:“肉太大煮不透,太小没嚼头,这是爸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改。”
灶台边的蒋利娟同样没闲着。大铁锅里,羊骨与姜片在沸水中翻滚,刚冒头的浮沫就被她用漏勺精准撇去。“熬汤得有耐心,分三步走:先大火煮沸去血沫,再中火炖出油脂,最后小火慢煨4个小时,汤才会像牛奶一样白,鲜味才锁得住。”她边说边用长勺舀起一勺汤,对着光检查汤色,动作熟练得像刻进了骨子里,“刚学的时候总熬不好,毛杰宇说我急,现在慢慢熬,也熬出当年爸妈那股味儿了。”
这样的忙碌要持续到上午10点,直到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后厨,锅里的汤飘出浓郁的香气,夫妻俩才来得及擦把汗,准备迎接当天的客人。
从1家到3家:守着老味道,开出新门店
“2017年从爸妈手里接店时,心里其实特别慌。”聊起接手店铺的往事,毛杰宇回忆,“那时候和平街的老店客源稳定,但年轻人更爱去环境亮堂的新店,我们怕把爸妈一辈子的心血搞砸了。”
思来想去,他和蒋利娟决定:开分店,既要留住老味道,也要有新样子。2020年,第一家分店在市中区临江小区开业。装修时,他们特意保留了老店的木质桌椅,又加装了明亮的玻璃窗——既有老食客熟悉的亲切感,也让年轻客人愿意多坐一会儿。
没想到新店一开,生意比预期好太多。熟客们追着味道来,尝过之后都说“还是当年的味儿”;年轻客人则被整洁的环境和鲜美的汤吸引,成了回头客。2023年,他们又在东兴区开了第三家分店,从此,招牌慢慢从和平街延伸到了内江的更多角落。
“现在三家店,每家店每天差不多要卖两头羊,食材都是我们亲自去屠宰场挑的,不新鲜的绝对不用。”蒋利娟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却闪着光,“有时候忙到晚上八九点钟,累得不想动,但只要看到客人喝完汤说‘还是以前的味道’,就觉得再累也值了。”
31年烟火气:一碗汤里的传承与坚守
上午11点,东兴区分店渐渐坐满了人。熟客李大爷带着家人刚坐下,蒋利娟就笑着迎上去:“李叔叔,还是老样子一斤羊肉一斤羊杂吗?”“对,今天再要一份红烧羊蹄!”李大爷的应答里满是熟稔。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端上桌,李大爷舀起一勺汤喝下,满足地点了点头,“还是这个味儿,几十年没变。”
市民何女士坐在一旁,也点了一碗熟悉的羊肉汤。汤入口的瞬间,童年记忆突然涌了上来——还是当年和平街老店的味道,鲜而不膻,暖到心里。她抬头看向柜台后忙碌的夫妻俩,毛杰宇正给客人切羊肉,蒋利娟则给刚落座的客人递上一笼羊肉包子,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得像这碗熬了31年的汤。
“以后还想把店开得稳一点,再琢磨点新菜,让更多人知道内江的羊肉汤,知道我们家的味道。”毛杰宇说这话时,蒋利娟刚好递过来一块刚出炉的土司羊排,酥脆的外皮咬下去满是肉香,配着热汤,是属于内江人最踏实的幸福感。
时光会变,店面会变,掌勺的人会从父辈换成子辈,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那碗羊肉汤里的鲜,那份对品质的较真,还有藏在汤里的、属于内江的烟火气,正被毛杰宇和蒋利娟这样的传承者,一点点熬煮下去,飘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