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是民生之基、福祉之本。在山地丘陵占比达 90% 的重庆忠县,“山高水低”的自然格局曾让农村供水管护面临行业监管难、运行管护难、服务保障难的 “三难” 困境。如今,当地创新推出“县级统管平台公司+农村供水协会” 模式,构建起 “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协会搭桥、用户参与”的管护新格局,不仅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6.5%、县域统管率100%的亮眼成绩,更打通了山区农村供水管护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农村水利民生工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筑牢组织根基,让供水管护“有人管”。农村供水管护的关键在人,难点在基层力量薄弱。忠县的破局之道,始于一张覆盖全县的组织网络。通过成立县级农村供水协会,在29个乡镇(街道)设立分会,构建“1个县级协会+N个乡镇分会”体系,将平台公司、受益村集体、村级管水员纳入其中,实现282个会员单位覆盖所有行政村。同时,创新“选举+选派”理事会组建模式,平台公司选派副总经理参与协同指导,通过“公司推荐+协会聘用”选拔本地化管水员,再以“一对一”结对帮带提升技能。如今,20名专职管理人员、200余名管水员组成的队伍,让曾经“没人管”的农村供水工程有了专属“守护者”。 拓宽筹资渠道,让供水管护 “有钱管”。资金短缺是农村供水管护的“拦路虎”,忠县通过“三方合力”破解资金难题。在用户端,推行“基本水费+计量水费”两部制水价,既引导节约用水,又稳定经费来源,水费收缴率保持95%以上;在企业端,平台公司从村级总表水费中让利不超过20%,年均补贴约230万元,为末级管网维护注入活水;在政府端,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600万元维修养护资金,重点补贴高扬程、长距离抽水区域。三方联动下,年均超400万元的管护资金,让农村供水工程摆脱“没钱修、没钱管”的困境,实现良性运转。 创新运行机制,让供水管护“有力管”。权责不清、响应迟缓曾是忠县农村供水的痛点,如今通过机制创新实现“高效管”。一方面,明晰“前端专业化、末端属地化”权责:平台公司负责水厂制水与总表前设施,协会管理总表后至入户表前管护与纠纷调解,用水户承担入户表后维护,责任链条无缝衔接。另一方面,建立双向快响与考核激励机制:平台公司与协会联动,2024 年解决350余条用户诉求;将人口覆盖率、水质达标率等指标与管护经费挂钩,绩效浮动最高15%,激发管护积极性。更值得关注的是,村级管网漏损率下降约8个百分点,突发事件处置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3小时,管护效能显著提升。 强化数字赋能,让供水管护“有效管”。在智慧水利发展浪潮下,忠县以科技为笔,绘就精准管护新图景。依托“数字重庆・农村供水保障”平台,安装2.6万块智能水表、30余套监测设备,集成水量、水压、水质数据,打造供水“一张图”,推动管理从“人防”向“技防”转变。同时,构建“主管部门指导、企业主管、协会参与”培训体系,累计培训管水员260余人次,再通过“行业监管+群众监督+社会评价”三维监督,公开运营数据、挂钩补贴资金,形成“监测—评价—反馈—提升”闭环。如今,用户诉求响应率、纠纷调解成功率达 99.8%,群众用水获得感持续增强。 从“三难”困境到“四管”成效,忠县“公司+协会”模式的实践证明,农村供水管护既要政府主导的“大格局”,也要企业运营的“专业性”,更需群众参与的“接地气”。这种将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民生需求深度融合的探索,不仅守护了山区群众的“水龙头”,更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范本。期待更多地区借鉴忠县经验,让清澈活水滋润更多乡村,为民生幸福筑牢水利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