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47|评论: 2

[ 地名文化 ] 许龙/“临邛”还是“盐邛”

[复制链接]

      邛崃市人大原副主任吴代聪老师讲,关于“临邛”地名的释义,历史学家任乃强通过考证,在其所著《四川地名考释》中提出,“临邛”地名中的“临”应为“盐”,而非“临近”之意。
      秦代为何命名临邛,唐以前无说。宋《太平寰宇记》云:“取南界邛崃山为名”。明清说者遵之。
      通检唐代以前地理书,没有说过邛崃山在临邛县境。自秦世置县,就有严道与临邛县并存。考各书所言邛崃山,皆指今荥经与汉源两县界上之大相岭。秦汉时山南属笮国(今汉源县以西)与邛国(今越西县以南)。邛国开化甚早,与蜀地贸易频繁,来蜀必经此山,故名曰“邛来山”,后世曾作邛徕或邛崃。临邛既与山隔县,则县名与此山无关可知。
      临邛的“临”字本义为煮盐之人。古文字乃象形文字,古“临”字为人注目器内,似盐工伺候火色注视着煮盐器皿。因有监视的意义,后来才有转“盐”为
“监“之举,“临”才有了降临与逼近之义。
      秦汉之际的地名,带临字者,则几无不具食盐之义。如《汉志》:金城郡临羌县,王莽改名曰“盐羌”。巴郡临江县,莽曰:“监江”,皆因县境产盐为名。(王莽复古改制,也曾将临邛县更名为监邛县,与临江县更名监江县相同,均存古名食盐之义,并非监视邛人之意。)火井煮盐,可能为邛人盐工所创,所以秦国筑城,名为临邛,盐城也。
      为什么西魏不叫它临州而称邛州?因为西魏时已升临江县为临州,临邛县只好升作邛州了。明初废州时,已经无临邛县名了,遂率性改称邛县。
      民国撤州建县,沿宋以来的误解,把邛崃山扯到邛州来,故改邛崃县。
      历史学家任乃强考证的学术观点,“临邛”释义本意是“盐邛”,俗称邛盐集市。这就是古临邛城定名之谜的谜底。
      古代食盐与古城临邛密不可分。古蜀时期,火井槽山的盐泉,开创了蜀地的第一个盐市。先秦时期,邛盐集市筑城,与三都媲肩,名列巴蜀四大古城。盐市的兴旺,奠定了古临邛城繁庶的基础。坑井取盐,促进了临邛盐业的发展。汉宣帝地节三年,“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巡视临邛火井煮盐,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的事例,早于西方1400多年。临邛盐业,与冶铁业、织造业、茶业、酒业、造纸业一起,成为支撑古临邛繁庶的六大产业。
      时至清代,嘉庆《邛州志》还有邛州盐税的记载:“嘉庆十七年,通共征银二千二百零八两四钱五分,解盐茶道完纳”。盐铁的产销,事关国计民生,是古代国家税赋的重要来源,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汉代进行过一场盐铁政策的大辩论,并编纂成著名的《盐铁论》,对历代经济政策影响很大。特别是食盐的专营,一直延续到新中国,直到改革开放才有所放开。
      1952年,于邛崃花牌坊出土,现藏四川博物院的画像汉砖,刻画有汉代临邛坑井取卤和灶锅煮盐的画像。2021年,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展演季”节目,以画像和舞美再现了花牌坊出土画像汉砖古代盐业生产的场境,并将邛崃花牌坊出土煮盐画像汉砖列为国宝文物珍藏。两千多年来,邛崃盐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今天,现代化食盐产业的发展,已无须各地自产食盐,临邛盐业已成历史的记忆。但临邛盐业开启了古临邛的繁庶,让古城临邛名扬遐迩。古蜀第一盐市和世界首例火井煮盐,以及国宝文物煮盐画像汉砖的出世,在中国盐业史和世界盐业史中,地位突出,功不可没。
      吴代聪老师据此力挺“临邛”县名的来历为“盐邛”,而非“临近邛人”“临近邛崃山”“临近邛水”三说。
      昨日,邛崃市人大常委会请吴代聪、胡立嘉、高祥君、唐文栋和我参加了一个座谈会。听了吴代聪老师的发言后,我上网收搜“盐”的相关内容,得出下面的答复,摘其主要于后。
      盐的繁体字是“鹽”,由“臣”“人”“卤”“皿”四部分组成,像一个在制作卤盐的人跪在器皿旁边,上半部分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用器皿晒制卤盐的过程。
      “臣”代表大臣,“人”代表制盐的工人,“卤”代表制盐的卤水,“皿”代表制盐所用的器皿。有大臣监督整个制盐的过程之意。
      为什么要大臣监督?因为古时控制盐,才能收到钱。而且,这钱还是拿来给国家救命和续命用的。古代国家一旦缺钱,就一定要控制盐,然后拿盐利给自己续命。当然如果国库有钱,自然也会放松对盐的监督。
      古代天灾人祸,税收很不稳定,唯有盐是不可替代和必然消费性质,这是其他商品难以具备的特点。酒,可以不喝;铁,可以少用,甚至找其他东西代替。但盐不仅每天都要吃,而且不可替代。汉武帝打匈奴,这很烧钱,就通过盐收取税收支撑战争;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库空虚,是盐税延长了唐朝的生命。
      如此这般,吴老师认为“临邛”为“盐邛”一说,我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原来旧志上提到的“临邛”地名来历“三说”可称作“四说”了。近期,关于临邛地名来历主要有“盐邛”说和“临近邛崃山说”,各执一词,有待近一步考证。
20251120091125front2_0_7417959_FiryTRTFsMmk7U5q6GJFidI70uwk.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11-21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临邛”还是“盐邛”的看法
凡丁      

       中国古代没有如今常用汉字那么丰富,无论甲骨文、钟鼎文,还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秦篆和汉隶,即便一些现代使用的汉字,其形相同,语境不一,音义各别。
       所以古“临”字不仅通“盐”字,还通“监”字,并且也包含“临近”的意思而皆正确,不能一刀切而舍弃其它。
       再说,“临”字的一字多读和多义,更能够彰显邛崃地名历史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1 13:4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