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融媒记者 陈兰希 文/图
内江市中区天津街一侧,沱江剧院旁,一条窄巷悄然延伸。
青苔爬上斑驳砖墙,老式拖把斜倚在木门旁,空气中飘散着炒货香和中草药味。这里是阴家巷,拥有百余年历史的街巷,仿佛被时间遗忘的一隅,仍然保留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貌。
老手艺的温度
理发店字样在褪色的招牌上依稀可辨。33岁的李慧正在为一位老人修剪头发,她手中的推剪发出规律的嗡鸣。
“朋友都问我怎么做这行。”她笑了笑,“我觉得,守着这条巷子,听着老街坊聊天,心里很踏实。”李慧接过父亲的店,一守就是三年,来理发的多是老邻居,有时也会有些年轻人。
隔壁炒货店内,55岁的王师傅正守着大锅炒花生。“现在都用机器了,但我还是手工炒。”他说,“火候、时间,全靠自己掌握,机器炒不出这个香。”
这些店铺在阴家巷已存在数十年,传承了两三代人。老手艺不仅是一种谋生方式,更是阴家巷居民的生活方式——在快节奏时代坚守着对品质和传统的尊重。
时空折叠的巷弄
走出阴家巷,仅需穿过一条马路,便看到正在改造的四方块文旅商业街区。那里塔吊高耸,大型商圈即将拔地而起。转身回望阴家巷,时光仿佛突然慢了下来。
这种强烈对比构成了阴家巷独特的魅力。
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古镇景区”,而是与现代化进程并置的日常空间。在这里,时空呈现出奇特的折叠感,或许城市发展不止是单一的替代,应是多元的共存。
在变化中坚守的甜
阴家巷的“甜”,不仅来自炒货店飘出的糖炒栗子香,更来自那在变化中坚守的温暖滋味。
甜,是巷口那对夫妻经营了三十年的烧菜馆里,始终如一的家乡味;是老式服装店内,店主为老街坊保留的款式品位;是中药铺里,老医师对每位病人耐心地望闻问切。
这种甜,是时间酝酿出的从容与安定。
随着四方块文旅商业街区更新工程接近尾声,阴家巷的未来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一些商户表示,他们不拒绝变化,但希望保留这份独特的社区记忆。“发展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理发师李慧说。
阴家巷的“甜”,是时光“慢火”熬出来的滋味。它不阻拦新生,只是静静的在那里,为一座疾行的城市保存着呼吸的底色。这片街巷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句无声提醒:真正的未来,从来都包含着对过去的深情。
记者手记:
在阴家巷,看到的不是“旧”时光与时代的对抗,而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共存。
这里的居民与商户从容的生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并非拒绝未来,而是为城市的记忆保留了实体。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更新,或许并非简单的覆盖与取代,而是在奔向未来的同时,懂得为何出发。
这条小巷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发展与人情的温暖视角——那些看似“过时”的日常,恰恰构成了城市最坚韧的生活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