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套的大师和非遗
李旭葵
什么是大师?什么是非遗传人?
连什么是大师和非遗传人都沒有弄清楚,近年来大师和非遗传人的帽子满天飞,却在社会上己经乱套了,又成了骗人的祸害。
各行各业和地方为了追赶时髦潮流和利益私欲驱使,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所谓的“大师”、“非遗传人”,粉墨登场,帽子满天飞。有国学大师、艺术大师、佛教大师、道家大师、国画大师、油画大师、书法大师、酿酒大师,茶艺大师······,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所谓文化“非遗传人”。有的是自我标榜,有的是地方或行业协会为了利益而炒作包装冠名的。让人眼花潦乱,鱼龙混杂,完全乱套,无法识别其真假,而且过时已经沒有了含金量,成了人们说的是摆地摊卖狗皮膏药的骗子,披上了“大师”、“非遗传人”的外衣,招摇过市。
在这里不由已想起了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溃败前夕,社会上曾经流传过一则国民党军队的民谣:“将军满街走,校官不如狗,尉官三只手,小兵爬墙头。”
从大师和非遗,又联想到了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时期,曾经在大江南北城乡上下,各种名片满天飞,拿着名片的骗子出笼,扰乱了政治经济社会秩序。
大师,自古以来就是被所尊崇认可的历史杰出人才。什么资格的人才称得上是大师?大师是领域或行业被敬重德高望重真正博学多才具有创新超前的领军人物,不是为了政治和经济利益目的而商业炒作包装和不知廉耻自我标榜自封的。
大师知识渊博,德艺双馨,在学术、宗教、科技、工艺等领域具有开拓独创领先的业绩和著作,影响并引领其领域发展,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被公认的拔尖杰出代表人物。
大师不追求功利性,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是致力于领域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艺术的纯粹性楷模。
他们通常在其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作品或理论能够影响整个领域行业的发展方向,得到同行所认可和尊重。
他们是创新的引领者,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或理论体系。大师不会重复他人的作品,而是通过自己的创新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大师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不仅在技术上无可挑剔,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作品赋予灵魂,使其生长出思想。
大师不仅是实践者,也是理论家。他们能够将自身的艺术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对行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大师,在东方是更重“德艺双馨”独树一帜 ,西方则更强调是“颠覆性贡献”创新。
非遗传承人,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传承能力和资格,并承担传承责任的个人。他们通常是某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直接继承人和实践者,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将技艺、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后代。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列为非遗的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当前仍在延续的,而非已经失传或被时代舍弃的。非遗的世代相传,不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方式永远不变地一代一代传下来,而是文化传统在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
在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们遗存的著作和对他们口耳相传代代流传在民间家喻户晓的轶闻传说故事,应属于全民族和地方的公共历史文化资源,却被有的人不知耻地自封或被封成为了历史名人的文化非遗传人,真是无知的荒谬可笑。
而今的大师,失去了大师的严肃性,沒有了被人尊崇大师的含金量,变得像地摊上不值钱的便宜货,损害了大师的名声,给社会带来恶果不堪。
在二、三十年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曾经刮起了文凭职称热。规定提职升迁要求看文凭、职称。因此不少人为了生存和升官发财钻营而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弄虛作假去弄文凭、职称。教育围绕捞钱而已经市场化,给不少大专院校带来发财机会,巧立名目,广开大门,认钱不认人。只要委培报名交钱,不脱产由秘书代考,一手交钱一手按质论价发文凭。文凭明码实价,公开透明,沒有了遮羞布,已是社会上公开的秘密。后来水胀船高,对文凭、职称级别要求高了,要求是研究生文凭。但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照样如法泡制,这也是人人皆知的事实。难怪领导们大都是名牌大学生文凭,而且还有研究生身份,但是不知其中含有多少水份和有多少是冒牌货?这些都是路人皆知的事实。这样为追逐名利的人披上了合法的光鲜外衣,顺玷成章地被提拨升迁去捞钱,前扑后继地成为新贪官。难怪现在反贪,一抓一个准,而且一抓就是一串一窝,这就值不得大惊小怪。有什么样适合滋生体制的土壤,就必然会生产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下,官帽乌纱都进入流通市场,可以按官大官小进行正常买卖交易。更不用说这些当年物稀为贵的高级工程师、专家学者头衔职称,完全都可以用钱能买到,但是水平能力仍然沒有随着文凭的提高而提高。在政治经济市场下,铜钱的腐蚀作用,不少专家学者丧失良知,沉沦为金钱的俘虏,失去了文人传统的脊梁风骨,为了名利金钱利益而蜕变为“骗子”和哈叭狗,成为遭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研究生文凭和海归的人才热,又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了。专家学者在社会上的名声坏了,因此为了适应社会新变化,头衔光环又有了新的发展。大师,就成了头衔、职称、光环的顶級天花板,更具有的蒙蔽欺骗性,更具有新的刺眼亮点。因此,一些地方行业部门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和旅游而有意包装炒作,一些所谓的“大师”和“非遗传人”迎运粉墨登场,以爆眼球,达到欺骗性的所谓轰动效应。
一些人为了名利而不顾廉耻,不怕人在后面戳脊梁,不知人间还有羞耻,利用职权,自我包装炒作,或不惜重金僱人打扮和互相吹捧,搜寻人间美妙词语,通过媒体美化成什么“艺术大师”、“国学大师”,“国画大师”、“油画大师”、“书法大师”、“酿酒大师”,还有让人哭笑不得的荒唐名目的所谓文化“非遗传人”出笼。甚至还有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刚从学校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也被冠上了“大师”和“非遗传人”头衔光环。有了精心骗人的光鲜外衣包装打扮,也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招摇撞骗。
由于在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各行各业,风景旅游区,都有各种名目繁多让人眼花潦乱的“大师”和“非遗传人”,出现在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媒体,让人分不清真假。所谓的“大师”“非遗传人”,不是货真价实,而是沒有真正的含金量的地摊货。实际上是一种对民众的诈骗犯罪行为,反而会给地方文化和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
商业炒作或媒体包装炒作,稀释了“大师”和“非遗传人”的严肃性,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大师”和“非遗传人”泛滥现象。“大师”和“非遗传人”的头衔,已到了头衔的天花板。如果当“大师”和“非遗传人”又过时了,招摇过市成了过街老鼠。这些闪亮的头衔光环沒有了市场,今后还有会有什么比“大师”和“非遗传人”帽子更亮丽、更值钱、更能骗人的头衔光环出现呢?
对真假大师和非遗传人的辨识,大师是在其领域内权威的公认度,是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价值”的个体, 需要结合客观成就与主观境界进行综合评判、非遗传人是不是继承了在其领域需要代代相传的特殊技艺绝活,而不是沒有内涵的空壳文化。
当代社会更需警惕标签的滥用,回归对实质贡献的尊重,对真正人才和知识的尊重,对历史和对人民负责,不能再让滥竽充数的“大师”和“非遗传人”,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