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媒体报道,近期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3~2024)》称,2025年,在全国不少城市,专门招收随迁子女的流动儿童学校正在“动态趋零”。
流动儿童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初大量出现,当时进城务工人员激增,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猛增,但受“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政策限制,流动儿童面临“上学难”,流动儿童学校由此成为重要解决方案。如今其“动态趋零”,核心原因是人口与政策条件的显著变化:一些地方流动儿童生源明显锐减;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0万-500万人城市放宽落户条件,超大和特大城市优化积分落户,存在流动儿童入学门槛的城市已减至25个,并且持续在降低门槛;2021年后各地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控制在5%以内,加快推动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及寄宿制学校。
调研发现,近年来各地入学政策持续优化,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政策仍有提升空间,如个别省会城市要求流动儿童办理居住证需在当地合法稳定居住半年以上,不少儿童居住不足半年就面临入园入学;入学多依赖积分制,务工人员需提前考取资格证书或参与社会服务提高积分,否则可能无法入读就近小学。此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衔接是关键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降低学段转换过程中的制度门槛、优化异地升学支持体系仍待完善。
在四川,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够和本地户籍孩子一样,公平享受无差别的教育,已成为地方政策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成都市通过在部分区(县)率先试点放宽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条件,让“零门槛”入学逐渐成为现实。截至9月,新津区实现“即时读”169人、大邑县“随时入学”499人、蒲江县“随时读”66人。成都市教育局还将指导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县进一步探索改革试点,扩大随迁子女“随到随学”范围;进一步优化服务为随迁子女铺就平等的求学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