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9|评论: 0

[相如·茶馆] 电影《廊桥遗梦》成经典!其实,在蓬安利溪的青山绿水之间也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5-9-17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廊桥遗梦》成经典!其实,在蓬安利溪的青山绿水之间也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风雨廊桥........

微信图片_20250917095236_35_310.png

风雨廊桥

图/文 樊渐诩

    蓬安利溪小镇,藏于嘉陵江畔的褶皱里。背靠青衣山,峰峦如黛;面临嘉陵江,碧波似绸。山间溪流蜿蜒而下,与江潮在此交汇,镇上遂多水网,溪涧如银带缠绕街巷。往来要津之处,三座廊桥凌空而架—— 大拱桥的石缝里生着古藤,萝卜桥的木梁已泛出深褐,唯粮食桥仍如壮年,青石板桥面被踏得发亮,廊房飞檐下的铜铃,偶有风过,仍能荡出清越之声。​

    清乾隆五十年,利溪属蓬州辖地。彼时镇中溪流阻隔两岸,百姓往来需乘木筏,遇汛期则舟楫难行。里正召集乡绅议事,决意建桥,“凿石为基,架木为廊,使往来无涉水之苦”。消息传出,四乡石匠、木匠云集,采石于青衣山,伐木于江畔林,历时三载方告竣工。桥身由青石砌就,每块石料皆经錾子细细打磨,接缝处灌以糯米灰浆,坚固如一体。三孔拱桥连环,中孔略高,以泄洪峰,两侧小孔稍低,分担水势,桥底拱券弧线优美,倒映水中如满月沉江。桥面铺就的青石板,每块长约丈余,宽逾二尺,据说当年需八名壮汉方能抬动。​

    桥成之日,伍姓乡贤题字“粮食桥” 三字,笔力浑厚。更妙的是桥面之上,竟建了风雨廊房,木柱穿斗,青瓦覆顶,飞檐翘角伸向溪面,既挡风雨,又供憩息。恰在此时,蓬州至顺庆府的官道改道于此,粮商、脚夫、邮差、旅客便都踏着桥面上的石板而来。起初只是挑夫歇脚时,将粮袋暂搁于廊下,与路人闲聊几句行情,后来竟渐渐成了习惯—— 每逢集日,卖米的、粜谷的、收杂粮的,都聚到廊房下,竹筐里的糙米、黄谷、绿豆,堆得像小山。粮商们蹲在桥栏边,用手指捻起米粒细看,“这谷壳薄,出米率高”“那糙米带着稻香,定是新米”,讨价还价声混着溪流的潺潺声,竟成了利溪一景。​

    最盛时的粮食桥,是川北罕见的 “桥上集市”。廊房两侧摆开货摊,左侧多为粮食,右侧则兼售油盐、农具。卖糠麸的老汉守着竹箩,用粗瓷碗当量具;收黄豆的商贩带着铜秤,秤盘里的豆子滚得“沙沙” 响。穿长衫的账房先生站在桥中,算盘打得噼啪,正与粮行掌柜核对账目;挑着担子的脚夫歇在廊柱旁,掏出怀里的干粮,就着溪水吞咽。雨天最是热闹,赶场人挤在廊房下,檐角雨水连成珠帘,把桥内桥外隔成两个世界—— 桥外雨打溪面,桥内人声鼎沸,有小贩趁机吆喝:“刚出锅的油糕,热乎嘞!” 孩童们则在廊下追逐,踩着青石板上的水洼,惊得卖粮人赶紧护住竹筐。​

    官道上的骡马商队,常在此桥歇脚。马帮汉子将骡马拴在桥头老树下,自己则钻进廊房,要一壶烧酒、一碟花生,与邻座旅客闲聊。“顺庆府的粮价又涨了”“前面路段有匪患,得结伴而行”,话语随酒气消散在风里。邮差背着绿布邮包匆匆而过,木底鞋敲着石板“笃笃” 作响,廊房柱子上,还留着当年旅人刻下的字迹,虽经风雨模糊,却藏着无数行旅故事。​

    百年风雨掠过桥面,青石板被磨得像镜面,能照见廊房的飞檐;石缝里的茅草枯了又荣,廊房的木柱换过几茬,新木与旧榫咬合处,显出深浅不一的木纹。唯有三孔拱桥的弧线,仍如当年般优美,倒映在溪水里,随波微动,像三个相连的梦。​

    如今的粮食桥,早已不是官道要冲,桥上的粮食交易也迁至新场镇,但廊房依旧,青瓦仍在。清晨有老人坐在桥栏上,抽着旱烟,看溪水悠悠;午后有孩童在廊下写作业,木柱当书桌,石板作板凳。穿斗结构的廊房里,偶尔还能见到当年的木柜台,被粮袋磨出的凹槽里,仿佛还残留着谷物的清香。风穿过飞檐,铜铃轻响,像是在诉说那些挑粮过桥的清晨,那些风雨歇脚的午后,那些南来北往的身影。​

    这座立于乾隆年间的石桥,曾是利溪人的 “谋生桥”,粮商在此致富,脚夫在此歇脚;如今成了利溪人的“记忆桥”,老人在此怀旧,孩童在此嬉闹。青石不语,却记得每一粒粮食的重量;廊房无言,却藏着每一段行旅的故事。它就像一位沧桑的老者,守在溪水之上,把百年岁月,都酿成了桥畔的风,桥下的水,在时光里静静流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