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47|评论: 1

[第一时间] 当“抄书匠”想要当“判官”

[复制链接]


打开手机,总能刷到这样的文章:标题带着“怒评”“真相”“必须严惩”的字眼,内容里满是“公理何在”“正义不彰”的质问,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我来断案”的气势。可仔细读下去,要么是逻辑跳脱得像断了线的风筝,要么是引用的“证据”经不住半点推敲,甚至连句子都读得磕磕绊绊——后来才发现,不少竟是AI生成后直接粘贴的“半成品”。这些自媒体,分明是捧着“抄书匠”的饭碗,却硬要穿“判官”的袍子,在流量的狂欢里上演着一场场荒诞的“正义秀”。

“抄书匠”的底色,本是“拿来主义”的偷懒。他们懒得深耕内容,更不愿花功夫核实信息,AI生成、洗稿拼凑成了日常操作。打开他们的后台,或许藏着一堆“一键生成”的模板:社会热点来了,输入关键词,AI秒出一篇“痛斥乱象”的文章;明星八卦爆了,换个标题,又是一篇“深挖真相”的评论。这些内容往往语言干瘪、逻辑松散,甚至带着AI特有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比如讨论法律问题时,把“取保候审”说成“无罪释放”;分析经济现象时,错把“CPI”当“GDP”。可他们毫不在意,毕竟在流量逻辑里,“快”比“对”重要,“吵”比“深”管用。

可就是这样一群连基本事实都拎不清的“抄书匠”,偏要抢着当“判官”。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他们的“判决”:孩子哭闹被家长批评,他们怒斥“家长冷血”;员工被公司辞退,他们高喊“资本无情”;就连邻里纠纷,他们也能上升到“道德沦丧”的高度。他们评判的依据,不是扎实的调查、专业的分析,而是情绪的煽动、片面的截取。为了让“判决”更有“说服力”,他们甚至会编造“证据”、曲解原意,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成非黑即白的站队游戏。

这种“抄书匠式判官”的泛滥,本质是流量焦虑下的利益算计。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正义”成了最好用的流量密码。愤怒的情绪容易传播,简单的评判容易共鸣,只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喊几句口号,就能轻松收割点赞和转发。至于真相是什么、逻辑通不通、后果有多严重,他们根本不关心。就像之前某起校园纠纷,有自媒体仅凭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就给涉事老师扣上“体罚学生”的帽子,煽动起家长的愤怒,可后续完整监控曝光后,才发现是学生多次违规在先。可此时,最初的“判决文”早已十万加,道歉声明却无人问津。

更可怕的是,这种“伪判官”正在消解真正的正义讨论。当严肃的公共议题被简化成“情绪爽文”,当专业的分析被淹没在“喊打喊杀”的喧嚣里,公众的认知会越来越偏激,理性的声音会越来越微弱。真正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可能被流量泡沫掩盖;真正需要深入探讨的制度问题,可能被几句口号带过。久而久之,“正义”不再是需要严谨论证的价值追求,而成了自媒体博眼球的工具,这才是最危险的“正义失守”。

要戳破这场“抄书匠判官”的闹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对公众来说,要学会“慢一拍”——看到热血沸腾的评论时,先问一句“证据呢?”“逻辑对吗?”;对平台来说,要把好内容关,别让抄袭、错误、煽动性内容轻易传播;而对自媒体来说,与其当“键盘判官”,不如先做好“学习者”:少点急功近利的评判,多点脚踏实地的调查;少用AI凑字数,多花时间磨观点。毕竟,真正的影响力从来不是靠嗓门大、立场硬,而是靠事实准、思考深。

流量的潮水终会退去,只有经得起事实和时间检验的内容,才能真正留在公众心里。别让“抄书匠”的偷懒,毁掉“判官”本应有的重量;更别让流量的狂欢,淹没了理性与正义的声音。毕竟,我们需要的是能照亮真相的“火把”,而不是只会制造噪音的“喇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7-13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