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它的建立源于一个传奇的故事: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便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取佛法。三年后,使者与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共同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汉明帝大喜,于是命人在洛阳西雍门外建僧院,并命名为白马寺,以铭记白马驮经之功。 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还成为了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在历史上,白马寺曾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了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白马寺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典雅,又融入了印度佛教建筑的特色。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其中,大佛殿是白马寺的标志性建筑,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和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造型庄严肃穆,工艺精湛。而毗卢阁则是白马寺的最高点,登楼远眺,可以俯瞰整个寺院和周边风光。 除了建筑之外,白马寺还珍藏着大量佛教文物和古籍,如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以及《大藏经》、《华严经》等。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古籍,不仅见证了白马寺的悠久历史,也为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历史上,白马寺历经沧桑,但每一次重建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的白马寺,已经成为了一个集佛教文化、古建筑艺术、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