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里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句话实际上适合扣在任何一个时代的头顶。 我们谈论时代,谈论时代精神,无非就是在谈论人心。什么样的人心塑造什么样的世道,什么样的世道铸就什么样的时代。因此,没有一个时代是“天然”的,相反,任何时代都是人为的。时代的模样,就是我们的模样。我站立的脚下和我所在的当下,就是我们世界和我们时代的一部分。网络时代,特点在于有了网络,但重点并不在网络,重点仍在人心。只不过网络时代的世界,除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不是虚无世界或者空无世界,虚拟世界一旦“拟”成,它就与所谓的“现实世界”相互共存、彼此镜像,与我们的一日三餐、与我们的喜怒哀乐、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网络本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有了这一“天下公器”,人人都可发声,人人都是媒体人,意味着信息平权时代已经来临!但是,作为信息交互交流的工具,网络的好竟然也辨证地存在它的不好。平台上,君子登“台”亮相,高风亮节,小人粉墨登场,寡廉鲜耻,甚至网络竟成了一柄放大镜,把人的心肝脾肺肾照得清清楚楚——让好的极好、坏的极坏。 公开信息显示, 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行走”网上已是人们生活常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网络上人头攒动,众生喧哗,各色人等熙熙攘攘,偌大一个江湖,没有规则,就没有准绳,没有良好的秩序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今天遭殃的是别人,明天受罪的就是自己,每一个网民都无法置身其外。 当今时代,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网民?其一,秉持良知。良知,既是人类天生的道德直觉(如孟子所言的 “良能”),又是后天通过教育、文化熏陶形成的道德判断能力。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 “该不该做” 的选择中,是人性中 “善” 的根基,也是构建伦理社会的心理基石。 在网上行动、发声,最奇特之处,莫过于拥有了“匿名”这法宝。人一旦隐了姓名,便如孙猴子解了紧箍咒,平日的拘谨全都抛到爪哇国去了。一方面,侠者横空出世,网上遇见不平事,拍案而起,挥斥方遒,字字如刀,句句似剑;另一方面,盗贼立马现身,骂人的话,平日是不敢出口的,此时敢如黄河决堤;伤人的词,原本不忍或者不敢当面说的,此刻,完全可以暴雨倾盆。于是,有的人,终日横眉怒目,气势汹汹,四处征伐,见异己者必讨之,仿佛天下真理尽在掌握之中。只是何者为侠,何者为盗,不是靠着自我感觉或者自我封赠。网上世界浩如烟海,谁又敢说自己的方寸屏幕便是宇宙中心?还得保持几分谦卑,留些余地与人,方是长久之道。若自信乃至自负过于,就有可能失之偏颇。《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即使不以恶意揣测网民朋友,最起码也有“慎独”之过。须知那“匿名”二字,遮得住名字,盖不住人心。 还有一种情形,大约就属于“平庸的恶”了,这类网民,喜欢“跟风”。一事既出,万众呼应,如蝗虫过境,声势浩大。别人赞,自己夸;别人骂,自己贬;别人踏,自己踩;别人捧,自己追。唯恐自己“落后”了。此等行径,恰如乡下人赶集,见人排队买烧饼,不问滋味,先抢三个再说。孔子云:“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此真金玉良言也。咱们上网,须存几分怀疑精神,万不可做那买烧饼的乡人。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界限愈来愈模糊,上网发声,需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想想网络世界那无穷远方的人们都跟我们一样是个活人,与我们痛痒相关,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有怒,字里行间便自然会生出三分温情来。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答案之二:永葆情趣。网上常见到这样一种网民,他们把刻薄当幽默,将挖苦作机锋,自以为如何有趣,殊不知别人早已皱起了眉头。须知刻薄、挖苦,已经少了温厚与悲悯,绝对不是幽默。林语堂说,“幽默是温厚的,超脱而同时加入悲天悯人之念。”假如我们愿意去网上幽它一默并非不可,那么,应如春水煎茶,暖而不烫。切记,针对别人的疏漏舛错,一针见血,指出点其问题当然是可以的,但须懂得,我们还得给别人留一个台阶!这才不失温柔温厚。 因此,建议网民朋友们: 发声时,先存三分温情; 跟风时,应带七分清醒; 争论时,要留一点余地; 愤怒时,且稍忍片刻,再敲键盘。 慢一拍,忍几秒,是谨慎,是自律,是敬畏,是理性,是修为…… 键盘虽小,事关人心善恶;屏幕虽薄,映射世道好坏。作为网民的我们必须明白,键盘上的每一次敲击,都在无形中构建着网络世界的秩序、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模样!
【供稿 绵一评】
编辑:张琳 校对:岳攀菲 冉哲尧 审核:胥浩 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