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成都6月29日电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获评“行走的医院—健康180”创新示范基地,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基层医疗改革的一次生动实践。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大英县通过系统性改革、数字化赋能和民生导向的服务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这一模式的成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医疗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破解资源困局,关键在于系统性改革。长期以来,基层医疗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大英县没有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调整,而是构建了“政府主导+技术赋能+三级联动”的整体改革框架。通过“编制周转池”解决村医短缺,通过多元筹资保障设备更新,通过远程会诊让北京专家“下沉”到村,真正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这种系统性思维,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数字化赋能,让基层医疗“强起来”。大英县的另一亮点,在于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电子健康档案、远程诊疗平台等技术的应用,让村医从“赤脚医生”升级为“全科助手”,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精准诊疗。这种“智慧医疗+基层服务”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降低了群众的就医成本。未来,随着5G、AI等技术的进一步普及,类似的数字化赋能模式或将成为基层医疗的标配。
民生导向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任何医疗改革,最终目标都应是提升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大英县的“一次挂号管三天”“检查结果互认”等举措,看似细节,实则直击群众就医痛点。而免费体检、健康知识精准推送等服务,则体现了从“治病”向“防病”的转变。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改革赢得群众支持的根本原因。
可持续性仍是未来挑战。尽管大英模式成效显著,但要真正成为可推广的“大英经验”,仍需关注长期可持续性。例如,村医队伍的稳定性、设备的维护更新、医保政策的配套衔接等,都是影响模式长期运行的关键因素。未来,大英县若能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确保“行走的医院”不仅走得了,还能走得远,其经验将更具示范意义。
从“大英经验”到“全国样板”还有多远?大英县的探索证明,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创新思维和科技赋能,完全可以构建高效、普惠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下一步,若能结合医保支付改革、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等配套措施,这一模式或将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医改的标杆。期待“行走的医院”不仅在大英生根发芽,更能走向全国,让更多群众受益。□李文博 苏东华
本期责编:童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