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说是阿Q被人打了,心里很不服,但他嘴上却还是嚷嚷着“儿子打老子”,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后人将这种行为归纳总结为“精神胜利法”,而这里所谓的胜利,其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而是他妄自尊大的种种幻想,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麻醉,同时也是愚昧和麻木的表现。
随着以伊战争的结束,24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发表公开讲话。由于讲话的内容过于抽象,所以这里我就不复述了,直接引用他的原话:
“经过伊朗人民英勇抵抗,这场由以色列挑起、持续12天的战争宣告结束。”
“敌人妄图摧毁伊朗核设施、引发社会动乱的阴谋彻底失败。相反,以色列的重要设施遭受重创,这表明针对伊朗的冒险行为将付出惨重代价。”
你没看错,伊朗赢了,赢得很彻底。
真是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场冲突中双方的伤亡情况,据CCTV国际时讯25日消息,本轮冲突中以色列对伊朗各地的袭击共造成610人死亡,4746人受伤,而以色列则是28人死亡,数百名以色列人因房屋被直接击中而无家可归。
610:28的结果,结果硬生生变成赢了。
更抽象的是,同一天,伊朗民众在首都德黑兰革命广场庆祝胜利,场面可谓极其壮观。
尤为讽刺的是,现场庆祝的伊朗女性,无不头上裹着黑色的头巾。
她们距离扯下那象征着愚昧、封闭的头巾仅有一步之遥却失败了,如今却反过来庆祝那所谓的“胜利”,让人又悲凉又无奈。
不得不承认,伊朗确实是深得“印度”真传,被打的那么惨,伤亡代价那么大,结果还举行庆祝活动,高调欢呼着胜利。
这个世界还是太抽象了,大胆猜测一下,在“阿三”之后,“阿四”即将诞生。
说到赢,我们的某些媒体同样很有心得。比如就在伊朗庆祝当天,某主流媒体就发了这样一篇文章:
“伊官员称伊朗已接受停火方案。”
本来是几方之间共同达成的停火协议,现在只需要将文字稍微润色一下,稍微改变一下措辞,就愣是变成了“伊朗赢了”的错觉。
为了使这种错觉更有说服力,同时也为了佐证这个论点,该篇报道在一开始就加入了引导性极强的论点:
“伊朗23日袭击美国在卡塔尔的空军基地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与卡塔尔埃米尔(国家元首)讨论了以色列和伊朗的停火提案。”
本来光说伊朗接受停火,说服性还不是很强,现在加上这段话,说服性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就会让人觉得是伊朗袭击了卡塔尔的美军基地,美国怕了伊朗,所以紧急决定停火,所以最后就是伊朗赢了。
语言的艺术,在这一刻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大多数媒体在报道时用到的都是“伊朗轰炸XXX”的标题,如果不仔细看,光看标题,我们还真以为伊朗几乎把以色列灭了,甚至下一步就是美国了。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到一个词:
丧事喜办。
所谓丧事喜办,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比如说某样人人都需要的必需品突然涨价了,而且还是连续涨。
这个时候如果商家站出来说,商品涨价了,大家都不容易,说一些安慰之类的话,大家会觉得这个商家有良心,后面还会在这家店买东西。
可如果商品涨价了,商家不仅不安慰大家,反而还笑了,笑得有理有据,嘴上还说着涨价是好事,站在宏大立场上发表一番“何不食肉糜”的讲话,那人们只会觉得这个人脑子坏了,只会觉得荒唐,后面更不会去他家买东西。
明明应该也必须悲伤的事情,到头来却要用高兴的方式,来让所有人接受这种高兴。
这就是丧事喜办的核心所在。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其实也不少,比如去年的重庆燃气事件。
彼时,重庆燃气事件在经过调查后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同时多人被免职,多收的燃气费全部退还。
这本是一件“丧事”,结果没多久网上出现了一份疑似自夸自擂的公告:
“重庆燃气公司的迅速响应与积极处理,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这样的企业,不仅为重庆市民树立了典范,也为全国企业提供了诚信服务的标杆。”
从市民手里偷钱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了全国企业的诚信标杆。
同一时间成都燃气也发了一封通报,匪夷所思的是,在通报的评论区出现了一大堆四川IP的用户。
这些用户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为成都燃气点赞,和重庆燃气的操作如出一辙。
做错了就是做错了,结果做错了不仅不认错,反而还立起牌坊,自己表扬自己。
精神胜利法、赢麻了、丧事喜办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在现实中,不少人早已被这种铺天盖地的“宏大叙事”洗脑了。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我们平时在街头巷尾,在小馆子里吃饭时,或者和路边的快递员、外卖员聊天时,从他们的口中总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对现实问题避而不谈,对身边的苦难视而不见,可每每看到赢麻了之类的新闻,总能侃侃而谈。就算事实是截然相反的另一回事,可他们总是乐于相信那种被编撰出来的“赢”。
有些人穷,但并不傻,那他穷是一时的。
有些人既穷又傻还坏,这种人谁也救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