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千年临邛古城就有诸多难解之谜。诸如临邛的名称是与邛人有关,还是缘自邛崃山;临邛治所几百年侨居外县,是否治域被少数民族占领,才不得不跑出去建个“流亡政府”;世界第一口火井(天然气井)的位置,是在油榨,还是在火井;三国蜀相诸葛亮视察火井,卧龙、孔明之名的传说,能否证明诸葛亮真的来过临邛;水口彭天禄抗日战争中捐献一架飞机款,蒋介石亲笔题写“天下第一保”门匾,是真是假;前些日子,看了几篇某老师的文章,引经据点,论证邛崃早期系古仆国,黄帝是出生在这里的古临邛人;如此这般,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细细想来,邛崃历史上的疑点还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有待有志之士进一步探讨,解开谜底。
今天想谈一谈相距一百多公里的邛崃市与荥经县,两地相距一百多公里,本应风马牛不相及的,为什么却有着若干相似之处?就此说点一己之见,谈谈个人的看法和至今仍没想明白的地方,图的是“抛砖引玉”,早日得到合理的解释。
邛崃市古称临邛,位于今大成都市范围的成都平原西端;荥经县古为严道,隶属今雅安市管辖,处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之中。两地之间隔着名山、雅安等城市及座座山、条条河,在通高速公路之前感觉上很远很远。
由于距离和地域环境的不同,邛崃和荥经本应差异很大。但细查慢想,两地人在说话的口音和风俗习惯上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有的方言几乎完全一致。最奇怪的是,在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代乐史著的《太平环宇记》中记载荥经县时,说到山名时曰(县)“西五十里为邛崃山”;说到河流名时曰“邛来水,东流经县北三里”;说到地名时曰“邛崃关,在县西南七十里”,“邛崃镇,在县西南八十七里”。从这些山水名和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荥经境内曾有过不少与“邛崃”有关的名称。
《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李吉甫编纂,是现存最早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太平环宇记》是宋代乐史所著,记载了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等情况。这两部著作对荥经县的相关记载,是研究古代地理、行政区划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其记载的准确性较高,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地理信息提供了可靠依据。
反观邛崃这方面就不同了。邛崃市最早名临邛,2300年前由秦蜀守张若筑临邛城。后或临邛县,或临邛郡,或监邛县,或邛州,“邛”字用的很多,却少见“邛崃”两字。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民国初年才撤销邛州,改为邛崃县,所辖大邑、蒲江两地各自独立成县。为什么省直隶邛州不改名“临邛县”而改名“邛崃县”,让人百思不解。
前一阵子民政部门评选千年古县,谁知巴蜀四大古城之临邛古城却不能入选,理由是邛崃县始建于民国2年(1913年),历史才一百多年,与千年古县时间上差得远呢。虽然有点道理,但觉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邛崃不能入列“千年古县”,让人哭笑不得。
1994年6月6日邛崃撤县建市时,最早报的市名是“邛州市”,可没得到国家民政部门的认可,说“邛崃”很有特点,结果建了邛崃市。不然的话,最有资格入选千年古县的非我们不可了。
为了解开两地之间关联的谜底,我查了一些相关史籍和学者的文章,才悟出邛崃与荥经之间曾经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与临邛的卓王孙和在荥经有铁矿铜山的邓通两个古代名人有关。
卓王孙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巨富,其富裕程度被形容为“富可敌国”,他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冶铁矿业。因为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前,远在赵国邯郸的卓氏祖上就是以冶铁为生,冶铁致富的。秦始皇一统中国建立秦朝后,为了防止被秦灭掉的六国富豪复国梦想,卓氏祖上被强制流放至临邛。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从文中记载我们得知几点,一是卓氏家族是冶铁世家,“用铁冶富”;二是卓氏祖上从邯郸流放至四川途中,是在军警的押送下“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即推着手推车千里奔波来的,不可能剩下多少钱财;三是因此推断,卓氏到了临邛后,并没有冶铁需要的大量本钱,只能靠祖传的超前思维和商业策略来积累财富。有人讲,卓氏一直到卓王孙结识邓通之前,他们家族在冶铁上只能小打小闹,主要的商业活动应该除矿业以外,还涉及诸多领域。卓王孙与邓通结识之后,卓王孙的冶铁业才得以“铁山鼓铸”,快速发展。
说卓王孙因邓通才大富,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邓通是何许人也。据考证,邓通西汉汉文帝时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不喜读书,胸无大志,善阿谀奉承。为了他的前途,父亲花钱在京城为他买了个官职,成为皇宫里的一个黄头郎(一说“黄衣郎”)。后得汉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前后获得赏赐无数,包括赐给邓通蜀郡临邛和荥经境内的铜山铁矿,许其铸钱。前157年,文帝崩逝景帝即位,邓通免官坐罪下狱,落魄而死。
对于邓通其人其事,世间有很多传说。广为传闻的是汉文帝迷信,梦中登天悬在空中,一位腰帶上有窟窿的穿黄衣服的人推他一把才上了天庭。文帝梦醒后第二天,在皇宫的未央湖泮偶然瞧见一个黄衣水手,才知道这个人叫邓通,认定他就是梦中推自己上天的那个人。邓通于是一步登天,成为汉文帝身边的宠臣。
一次文帝请人算命,让给邓通也算一算。算命大师看了邓通一眼说,老当贫死。汉文帝不信,说:“我叫谁富,谁就富。我叫谁贫,谁不得不贫、贫富非你之言!"为了显示皇权皇威,他下诏赐临邛和荥经的铁矿铜山给邓通,目的是让邓通成为巨富,与算命先生争个输赢。邓通有了铁矿铜山后,他又不会经营,又没有冶炼技术,只好将矿山出租给了卓王孙,让其经营,自己收取租金。
卓王孙用较低的租金得到两地的矿山,为其恢复卓氏冶铁祖业提供了基本条件。卓王孙凭家传的冶铁技术和管理经验,卓越的经商头脑,广泛的营销网络,又接手了皇上的冶钱特许,才成就了卓氏家族西汉首富的高峰。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汉文帝刘恒42岁时背上生疮烂,疼痛钻心,太医说要有一个贴心的人把疮内的浓汁吸出来后,才好上药。遇上太子刘启进宫问安,文帝便让太子上前吮疮。太子无奈,跪在榻前,强把嘴巴凑上去吸浓,脸色难看极了。汉文帝见了大怒,让太子离开。站在一旁的邓通认为表忠心的机会来了,不管脓计怎么污秽腥臭,主动扑下身子,张嘴对着汉文帝的烂疮就吸了起来。文帝一高兴,觉得疼痛减轻了许多,大受感动,随口问邓通:“你看,天下谁对我最爱?”“陛下,当然是皇太子。”
邓通的本意是讨好太子,可太子却怀疑邓通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后来文帝去世,太子登上皇位成为汉景帝。刚好有人告发邓通私自铸钱,汉景帝便趁机没收了邓通的铁矿铜山及其它财产。考虑到邓是父皇生前宠臣,特饶邓通一死,但让其离开京城,到四川荥经县城安身。在身无分文,无人敢救助的情况下,邓通活活被饿死在县城街头,应验了当初算命大师算邓通的命是“老当贫民“的结果。
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但点明了卓王孙与邓通两人互相利用,冶铁铸钱,分别成为天下巨富的一段往事。只是后来邓通饿死街头,卓王孙却能坐稳在巨富宝座上,其中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在历史上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至于皇上赠送的西汉蜀中铁矿铜山的具体位置,《元和郡县图志》是这样记载的:临邛“铜官山,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荥经县“铜山,在县北三里,即汉文帝赐邓通铸钱之所。后以山假卓王孙,取布千匹”。
古称严道的荥经地处蜀郡边沿,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境内还混杂居着邛、徙、僚、笮等许多称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族人。卓王孙要在荥经开矿山冶铁铸钱,需要大量的强壮劳动力上山开矿,砍树烧制木炭作燃料,还要有大批有枝术的工匠人员和做苦工的工人。荥经条件较差,卓王孙只好从最早建城置县繁华的临邛招民工,并带上熟练的枝术工匠人员到荥经开矿山冶铁铸钱。
再后来,随着秦汉扩大疆域,混居在荥经及邻近的许多邛、笮等少数民族,被迫向西南方向的滇黔(云南、贵州)、邛都(西昌凉山)及西藏边远地区迁徙移居,临邛的大批名工巧匠来荥经的矿山就业,从此在荥经定居下来。由于有了安定的居住生活环境,再加上卓氏在荥经冶炼铸铁业兴旺,带动了当地工商业的繁荣,使荥经成了内地与西南夷联系的重要经济、军事重镇。
随着临邛移居到荥经做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那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渐渐地成了荥经当地的主要人口。这些人把临邛的生活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都带到了荥经。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邛崃山自沈黎直走千里,至临邛,环抱为镇山。”晋《华阳国志》又载:“在邛崃山表,邛人自蜀人,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崃”。“邛崃山,本名邛笮,故邛笮人,人界也”。这里的邛崃山,是指古称严道的荥经县大相岭。《周地图记》云:“取南界邛崃山为名”。由于卓王孙和邓通的特殊关系,临邛与荥经的人文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荥经县境内的一些重要地方多用“邛崃”来冠名,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
我想,以上这些可能是荥经与邛崃关联之谜的由来,它们之间的关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只是荥经境内有“邛崃”字样的山水名和地名,古时比今邛崃境内还多的原因,尚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