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线传播信息的媒介中,最早的应该是收音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利用收音机声嘶力竭地宣传纳粹思想,而英国的丘吉尔则利用收音机,进行炉边谈话,鼓舞人们的抵抗意志。收音机,在过去战争中,是一个重要的舆论武器。 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上收音机还是比较稀缺的,那时候评判一个家庭的富有程度,就是要拥有“三转一响”。三转,就是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而一响,就是收音机。那可是一个家庭的梦想。一个年轻人的追求,也是当时择偶的重要条件。我们杨家院子十几户人,就只有一个退伍的表哥有一台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他有时候会把收音机放在板凳上,大家围坐听收音机。我当知青时,住在祠堂里。傍边是一条路,社员们上山做活路,就要经过旁边的的路。每天天麻乎乎亮,就听到生产队长提着他的收音机,从我旁边走过,声音开得很大,经常把我从梦中吵醒。我很久以后才怀疑,他是故意放大声音的,目的是通知社员们赶快去干活了。但到了地里,大家都开始干活了。他仍然把收音机放在田坎上,声音仍然很大,我曾经问他,为什么放这么大声,他说,闹起安逸!从小收音机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感觉收音机真是个奇妙东西,于是小学时,自己装矿石收收音机,然后装晶体管收音机,然后装电视机,然后喜欢物理学,这都是奇怪收音机引起的。
在文革中,收音机的作用更大,人们常常通过收音机,收听中央的声音和最高指示。那时候叫红色电波传四方。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在报纸的新闻照片中,经常看到的画面是,一大群人,或者是农民,或者是工人,或者其它社会阶层的人,围着中间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正在凝神贯注的聆听。
随着电视机的出现和普及,辉煌的收音机开始慢慢从无线传播信息的媒介的主角变为了配角,现在已经成为跑龙套的角色,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电视机又遭遇收音机同样的命运。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至于将来手机的命运,现在尚不可知。
下面这张照片拍于2013年4月2日,地点是夹关古镇。三位老人一色的四个兜的标准中山服,他们席地而坐,屁股下面垫的是豆杆子,一人手里捧着收音机,两人一左一右在听。其实,2013年,电视机已经基本普及。他们为什么还在这里聚会听收音机,他们是听川戏还是评书,我不知道,因为我离他们很远,我是用200的长焦拍的。
他们听收音机的神态形态非常生动,一人好像闭着眼睛在欣赏,一人边剥青豆米,边侧着耳听,拿收音机的人眼睛迷离,应该在想什么。各不一样,但都给我的一种他们很全神贯注投入的感觉,这使我想到了我们过去听收音机时代,想起文革,于是,我按下了快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