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频发如同悬在营山县农业生产与民众生活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春夏时节的缺水困境,不仅让农田减产,更严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民众呼吁将干旱纳入应急预案、加强水利建设,正是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与迫切期待。 多年来,营山县水利工程建设虽有成果,但老林一带水利设施成 “摆设” 的现象,暴露出重建设轻管理、缺乏常态化维护的顽疾。设施不完善、人为弃用,使得这些本应发挥抗旱作用的工程未能发挥实效,根源在于缺乏科学规划与责任落实机制。 将干旱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是政府主动作为的关键一步。这需要提前储备抗旱物资、组建应急队伍,确保干旱来临时能迅速响应。同时,水利建设应制定长期规划,既要完善现有水利设施,打通 “最后一公里”,让水真正流到田间地头;也要因地制宜新建蓄水、引水工程,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水利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将日常维护纳入考核,让水利工程 “活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障民众生产生活,为乡村振兴筑牢水利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