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制”春晚弹幕,是不自信的表现
 
 
 
 木蹊说
 
 
 
 
 和往年一样,又一次刷完了春晚。
 
 本来是想写点观后感的,可一想到早在春节前,有关就三令五申,不能借春节晚会、春节档影视作品等话题,过度发挥。
 
 到了嘴边的话,就活生生咽下去了。
 
 就像沈腾和马丽的那个小品一样,你以为故事刚到高潮,结果镜头一闪就没了。
 
 
 
 本来也不想评论什么,但春晚导演的一句话又勾起了我的表达欲。
 
 她说:
 
 “已经很努力了,希望观众对我们宽容一点”。
 
 我觉得这句话太谦虚了,因为这届观众没有办法对春晚不宽容。
 
 就拿我在B站看春晚的体验来说。
 
 满屏的弹幕,没有一句不宽容的话,全是赞美。
 
 哪怕几个语言类节目,都是“好评如潮”。
 
 后来我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些弹幕竟然都是“预制”的:
 
 有几十条弹幕的内容一模一样,来回滚动。
 
 
 
 用户ID也都变成了“某某网友”。
 
 我试着随便打出一句吐槽的话,结果上不了窗口。
 
 所谓的“弹幕春晚”,毫无互动可言,全是科技和AI的影子。
 
 后来我上微博搜了下,发现不止是我一个人。
 
 很多网友在B站看春晚直播,也看不到自己发出去的评论,或根本发不出去。
 
 连个“?”都发不出去。
 
 屏幕显示的也都是“好评”。
 
 而国际版的 B 站,则完全拿掉了弹幕和答题的互动功能,只保留了刷礼物功能。
 
 
 
 前几年,春晚取消了豆瓣评分,不让人打分了。
 
 现在,B站更进了一步,连“不宽容”的机会都不给你。
 
 更让人难受的是,你想把弹幕关了都不行,必须得看“预制弹幕”。
 
 后来,B站方面解释,这是为了应对直播中“监管压力”,为了确保过程的顺利,平台会使用预制弹幕,来避免潜在的敏感争议内容。
 
 
 B站这个解释很好,好就好在只剩下了“好”。
 
 春晚里的机器人表演震惊了美国人,科技感拉满,我建议B站也去申请个弹幕专利。
 
 名字就叫:“如此弹幕”。
 
 
 作为B站最早一批的用户,我从“金坷垃”一直看到“鸡汤来了”。
 
 10年过去了,今天的B站精神内核相比以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表示理解,毕竟创始人把股权卖了,上市公司要商业化,要赚钱也是应该的。
 
 但这个吃相,这种“创新”。
 
 实在是让我食不甘味,百感交集。
 
 弹幕,是B站的精髓。
 
 很多人看B站,就是图一个弹幕的热闹、真实、有趣。
 
 但现在看来,未来的弹幕,也可以是人造的。
 
 现在微博、抖音的评论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AI水军。
 
 未来B站等别的平台会不会也跟上呢?
 
 画面太美,美得我不敢想象。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挺反感AI的,虽然我刚夸了Deep Seek的创新震惊世界。
 
 但有些话我没敢说。
 
 过去几年,平台经济崛起,大量个体户、线下实体店的小老板,被迫成为平台的佃户。
 
 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的学历也越来越高。
 
 此外,工厂的智能化、机器人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很多厂房只要几个管理就可以运作了。
 
 今年过年,我听到亲戚最多的唠叨,除了催婚,就是工作似乎有些难了。
 
 现在又冒出来个Deep Seek......不客气的讲,现在90%的人写作水平,都不如人工智能了。
 
 这也意味着文员、编辑等职务,会在未来岌岌可危。
 
 大家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没有?
 
 
 我总觉得,如果按照现在这个趋势走下去,不加限制,不及早做出预案。
 
 未来我们很有可能会亲身经历一场《摩登时代》:
 
 聪明的人用机器“控制”普通人,把他们纳入算法,空乏其身。
 
 同时定时投喂“信息”,控其所思。
 
 
 
 可能我这有点胡思乱想了,但大家可以自己结合下日常生活,仔细品品。
 
 今年的春晚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
 
 照理说,应该更加文化自信才是。
 
 我衷心希望,在“弹幕自信”之外,我们应该多想点别的方式去体现自信、弘扬自信。
 
 就像张维为老师说的:
 
 “都可以谈,有什么不能谈的呢?”
 
 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