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籍记载,临邛先民利用火井中的天然气燃烧制盐的历史,始自西汉。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杨雄在他的《蜀王本纪》中就有“临邛火井,深六十余丈”的记述,证实了西汉时临邛就发现了火井。
人类认识中的井,一般指水井。火井与水井的区别,应该是井中有能燃烧的气体,只有天然气井才能出现这种状况,才会被称作“火井”。西欧最早开采天然气的国家是英国,有文字记载始于公元1668年,至今不过 300多年的历史。按《蜀王本记》记载,临邛火井被人类发现和使用的历史比英国早了一千多年。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对利用临邛火井中冒出的天然气制盐的历史有详细记述,“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倾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以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晋代张华也在《博物志》中描述了临邛火井盛况,称“火井沉荧于幽泉,飞焰高煽于天垂”。左思的《蜀都赋》和刘叔敬的《异苑》也有临邛利用天然气的文字记述。《初学记》第七卷引《异苑》文曰,“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盛则赫炽,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孔明一窥而更盛。至景耀元年,人以烛投即灭。”
临邛盐铁产丰富,从汉代起就受到朝庭重视。《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朝庭在临邛县没置了盐铁官。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也载:“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又穿临邛、蒲江盐井共20余所,增设盐铁官。”由此可见,邛崃设盐铁官的历史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一个地方设盐铁官,说明这个地力盐、铁的储量和产量一定是相当可观的。而临邛因为有火井,而且掌握了用火井中的天然气加工制盐的工艺,盐业发达,朝庭才会在此设盐(铁)官管理收税。
取天然气之火制盐给古代临邛带来了富裕和繁荣,也引起了一些纠纷。为了争井夺气,发生过诉讼官司。千年后的清乾隆皇帝在阅览刑部呈报的奏折中读到邛州州民争井夺气酿成一则命案的查处报告后,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吟火井》诗:“《赋注》家火投,烂然照天地。”“凿井如置产,但引供烹饲。”
临邛有火井是不争的事实,人称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火井”在临邛亦当之无愧。但临邛最早的火井遗址在何处,人们却争论不休。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火井遗址在原油榨乡境,一是在今火井镇境内。
据《邛崃文物图志》,“古火井遗址位于油榨乡桃花社区村民熊福安家房后的土坎上。遗址范围尚未探明。1985年,熊福安修房时,在房后土坎中发现一根陶管。陶管为灰陶圆管,管径0.12米,口径0.10米。管口暴露于土坎断面,上距表土1.2米。初步检测管道内有盐卤沉积物,应是古代输送盐卤和天然气的管道。管道长度不明,初步探明管道呈东南一西北走向。当地曾在1981年,于村民封信民家采集到输送盐卤所用槽管三段,民间俗称“火槽子”。火槽子为红砂石打制而成,长0.43米,厚0.11米,上宽下窄,一面中间开凿槽子,两头穿空,槽宽0.1米,深0.06米。数段相接如水槽。经专家检测,应是古代输送盐卤和天然气的石槽式管道。该遗址有待进一步调查发掘。”
以上物品发掘地距古火井县衙遗址及遗址山脚的黄盐溪不远。说到黄盐溪,清·嘉庆《直隶邛州志》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黄盐溪,州治西65里。旧多盐井,引火井火煮之,其盐色黄,故名。”
坚持临邛最早火井遗址在火井镇的人也不少,代表人物是火井的高义奎先生。高先生多次发文称,火井,何以称为火井镇的专用名称呢?只因为火井镇曾经拥有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的第一口天然气井——火井。
他的理由是古代“火井”不止一处。例如,西汉扬雄著《蜀王本纪》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西晋人张华(232-300年)著《博物志》载:“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武侯往视之后,火转旺……今不复燃也。”唐代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元和八年,即813年)载:“邛州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清嘉庆《邛州志》载:“火井在云台山五里,火自井出,周围有灶数十,居民各以竹刳其中,引火至灶,锅滚而竹不燃。观者不敢近前,盖井火时一喷,辄及数丈。不用时以物盖之,用时去盖,投火少许,即腾腾焰上至井。近井数十家,擅其利云。”清嘉庆《邛州志》又载:“黄盐溪,州西六十五里,旧多盐井,引火井火煮之,其盐色黄,故名”。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多处火井深浅不一,方位不同,距离不等,说明古火井不止一处。那么,火井先民们最早发现的第一口“火井”遗址在何处呢?
高义奎先生认为,油榨乡天纲祠的“火井”遗址,并非最早发现的第一口西汉“火井”遗址。他引用了《邛崃县志》(1993年版)的一段话,“现存天纲祠系清代重建,祠内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此碑现存文管所。”为此,高老师得出一个结论:“自唐时古火井处”说明这里只是唐代火井遗址……也就是说,在唐以前这里并无“火井”……(从而)说明此处并非是最早的“火井遗址”。
高先生认为西汉火井遗址在火井镇西面距盐井溪下游约300米处高家村的郑家坝上,那里有六口井,呈六角形排开,人称“六角井”。其中有一口最深,那才是西汉古火井遗址。
他讲了几条理由,大意是:一是火井镇的“火井”地名自古有之,最早的西汉火井不可能在火井镇境外;二是距“六角井”约300米处就是流经火井场镇的"盐并溪",因汉代此地有盐井而得名;三是“六角井”旁盐井溪边有一小地名叫“斑竹林",据说这里当年生长着大片的斑竹林,当年诸葛亮教先民们砍斑竹来制作天然气输送竹管道的林子就在此地(而油榨火井输送天然气的管道是陶制的);四是诸葛亮(公元181一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后来火井先民为纪念他亲自来此查着火井,并推动了火井天然气的运用,特将离此不远的一座山岗命名“卧龙岗",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小庙供奉孔明神像,年年香火旺盛,要点"孔明灯“纪念;五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农民们在烧熏土时曾在地下一米多深处挖出古代用汉砖砌成“”形状的沟道数米,应该是古时用以输送天然气的另一种沟道;六是1964年“农业学大寨”中,当地农民在“六角井”附近的小山坡上改土造田,发现了大量灰色古砖,经邛崃市文管所鉴定为汉代古砖。汉砖有等腰梯形体的,上底长26.5厘米,下底长32.5厘米,高30厘米,厚8.5厘米,上底和下底侧面均有菱形图案。有长方体的,长41.5 厘米,宽 17 厘米,厚8.5厘米,长的一边侧面有菱形图案。还有多种尺寸不一的长方体……至今,“六角井”附近的郑还均、郑还松、李明成、李明举等人家中还保存许多(大多砌成墙壁的汉砖)……证明汉代的火井镇盐井溪下游的“六角井”一带,因有盐井产盐,更有“引井火煮盐”之便利而经济比较繁荣,因而出现不少制盐致富的巨富人家。
由此高先生得出了火井镇的“六角井”才是世界上最先开发利用天然气的西汉“古火井”遗址”的结论。
笔者认为,高先生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油榨火井遗址是唐代的,而西汉火井在火井镇。至于火井镇的六角井即最早的西汉古火井遗址,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口天然气井,以及邛崃还有哪些火井遗址,尚待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考古求证。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