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司马南的《重山之外》,原来大山之外全是骗子!
老杨品谈
有人让我聊聊司马南的电影《重山之外》。可惜,没看。北海只有一家影院演,离我住的这个地方还比较远。
到今天,上映8天了,总票房88万,挺好的数字。
4月20号《重山之外》首映的那天,司马南做了一期视频,他没有说他拍这部电影的任何信息,而是讲了历史上的今天,就是历史上的4月20号发生了啥事。
司马南老师讲了一大堆4月20号发生的事,主要是围绕中国当代大历史讲的,然后到了今年4月20号,司马南主演的《重山之外》上演了,这也是历史大事。
他说4月20号有两样大事。一是1949年4月20日北京电影故事片厂成立,二是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他的意思是他的电影也很牛啊,因为这个日子不得了,这就有点可笑了。其实1949年4月20日成立的是北平电影制片厂,当时还不叫北京。
可以看出来两点。
一是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夸自己的这部电影。他还是能看懂电影的,自己拍的电影啥水平他知道。所以,花不好看,得拿绿叶捧。
这就第二点,自己的不行,那就要找保护伞,“我爹是李刚”就是这个道理。他举的这些大事迹就是给自己穿黄马甲,有上方宝剑。
司马南为啥总是说一些不是这个时代的话,就是时不时捧出上方宝剑来。虽然那口宝剑是假的,但他知道,假的一般也没有敢碰,吓唬小朋友还是好使的。
电影上演之后,司马南也不好意思说了,还是如常地做两样事,一是舔é,二是黑美。
其实这是两个非常聪明的选择。那就是无论怎么舔都安全,更重要的是怎么黑美国也都不过分。
2
说回到电影,司马南在电影里演了一个身体障碍的老父亲,好多都是泪戏,挺苦的。
我们感觉司马南天天苦大仇深的,可你按一个农村孩子的成长来讲,他是非常幸运的,啥是幸运呢?就是占便宜。
他出生的那个依安农场是个国营农场,离我家35公里。我们家是纯农民,那个农场的不叫农民,叫职工,不是农业户口,是吃商品粮的城镇户口。从这一点上来讲,他就很幸运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吃商品粮是每月有粮票,有好多东西没有粮票你是不能买的,比如面包、饼干。这类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些农民家的孩子来讲,只能看着,每天放学到供销社的副食品柜台前转一圈,闻闻味儿。最多花三分钟买两块水果糖,看着那些吃商品粮的孩子吃大面包。
司马南的第二个幸运就是很小就参加了工作,就是他去的安达的那个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说他带着他妹妹,有多苦多苦。很小就失去父母,这确实是很惨,而当时很小参加工作叫幸运,因为那时没有打工的,都是体制内的公职工作,叫铁饭碗。进国营农场上班是很多农民家孩子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我们有时能感受到司马南那种无知的傲慢,是有很大的程度是来自无知,但更多的是来自优越感。
无知并不是错,也不可怕,每个人都有认识限度,可怕的就是优越感带来的狂妄。司马南也好,老胡也好,都自称是体制的维护者,其实他们维护的是他们有优越感的那个年代。
按理说他们都是名人了,也应该有更强的优越感。可问题是,他们原来看不起的人,比如农民,现在还真不一定看得起他们了,生活也能和他们拉平了,优越感消失,当年可不一样。
这就是平等带来的一部分人优越感丧失,丧失的不是来自上层的尊重,而是发现下层没有可鄙视的人了。
社会的进步只有一点,在无法消灭阶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消灭鄙视链。
社会一定是有阶层的,要不然社会就会失去了向上的动力,都躺平摆烂好了。但我躺平摆烂,你当总统的不能歧视我。
而生活在中国那个公有制年代的中国人,其实我们现在也是公有制,但只放开了、开放了那么一点点,这就让司马南、老胡他们不适应了,说什么国有流失、盗国贼。
司马南人生的最大幸运就是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恢复了高考,他考上了哈尔滨商学院,没有这个啥也没有。
那么当年及时地恢复高考是谁干的呢?可在司马南近些年的言论里,我们几乎听不到这个人的名字和观点,而是反向行之。中国这样的狼挺多,翻过脸就咬人。
司马南能成为当年的一名大学生,才有了后面的幸运,那就是找了一个名人当岳父——著名作家刘绍棠。
很多人不知道刘绍棠,觉得一个作家又能怎么样?
那时作家的社会地位,或者说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为啥有文化革命,这就说明文化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了。
什么样的地位?可以说是主导性的。
刘绍棠作为河北派乡土作家有极其强烈的代表性,乡土代表人民,河北呢?代表京津的地理中心。所以,当那种宣传性的假大空、高大上的文学在改革开放初期失去地位的时候,刘绍棠这个“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找了这样一个有地位的好岳父,他后面的一切才有可能发生。
到后来,司马南傍上于光远、何祚庥成为打假英雄,在到后来遇到小崔成名,都是非常幸运的,就算是和孔和尚投身重庆走了点弯路,也及时回头了,还遇上了海外资本的投资,加入了四月网旗下的北京中易网天,通过自媒体矩阵炒作成功,这都是非常幸运的。
作为一个父亲也很成功,有几个人能把孩子整到美国安家立业呢?
但司马南还是让人感觉苦哈哈的,特别是在他主演的电影里,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没有安全感。为啥呢?很简单,父母去世得太早。
家的安全来自结构,父母儿女,这个结构一旦残缺了,人就没有安全感了。
我妈常和我说,我们这么老了,活着还有啥用?
我说有用。你活着,我五十多岁了还能躺在床上睡早觉,气不顺了还能和你发飙。
司马南很小就失去了双亲,这大概就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而更大的悲剧是那个年代的人都有了一个公共父母,我爹妈也一样。
为啥说他是悲剧人生呢?好像还不能下这个结论,人家现在活得比一般人都好。我说的是心理上的,这反映在了他言行上。他无论怎么表演正能量,但他所有的粉丝表现出来的都是你死我活的悲壮,那就是悲剧心理体现。
3
扯了这么远还没说他的电影,简单描述一下剧情,看看悲不悲、惨不惨?
这个剧情来自司马南的微博,他发的一个夹粉写的观后感,题目是《千呼万唤》,没说始出来,因为真怕“始出来”。
故事背景为2005年左右,讲述太行山区里的一个贫困家庭,司马大叔是个身障人士,腿脚有点为灵光,根本离不开拐杖。司马大嫂是个精神抑郁的重度患者,整日里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有个儿子小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打小就磨练了小林的坚强的意志,考上了大学。
在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司马大叔老泪纵横,好不容易为儿子凑够了三千块学费,把儿子送出了大山,电影名《重山之外》的意思就是大山之外,大山之外是什么呢?
全是坑。
小林刚来到繁华的大城市,就被现实狠狠地上了一课,先是在车站被骗子骗,随后又被小偷给盯上了,三千块钱的学费转眼间不翼而飞,他只得跑回车站去追寻骗子和小偷。
小林在寻找骗子和小偷的过程中,被地痞流氓暴打,生活无着,差一点儿就自寻短见。
但反现实的是,他同时在不停地帮助别人,掏出仅存的生活费资助为孩子治病的大嫂,奋不顾身的抢救富豪家溺水的儿童。通过卖废报纸、矿泉水瓶,搬运水泥等艰苦劳动,战胜迷茫,依靠自己,克服初入城市后遭遇到的种种困难。
终于,小林的善举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学校和新闻媒体一起全力寻找已失联多日的未入学新生。
孩子的残疾父亲和抑郁的母亲也从遥远的重山之外的地方赶来参与搜救。最巧的是,孩子竟被父亲在监控大屏幕的嘈杂人流中发现,一家人相对饮泣,欢庆团聚。社会捐赠,学校减免优惠纷至沓来,黑恶势力,一扫而空。小林走到重山之外,顺利步入了大学校园。
这里塑造了一个在大数据面前火眼金睛的司马金猴,有意思的还是个瘸猴儿。
那么,这是讲了一个什么样道理呢?
用贫穷原始的善良找回社会的善良。
首先定义山外相对富裕的社会是恶的,它需要贫穷的拯救。千万别这么干,就是你都很穷了,还去帮助、救助别人。
穷而不作恶,就是高尚,让自己富有就是有道德。
穷人才善良就是固穷,实际是没人不想当富人。这是极有害的价值观,这也是电影的价值观。
其实我今天只是想和大家讨论司南马南的心路历程。
一、不完整的家庭就有产生不完整人格的风险。所以离婚时多想想孩子;
二、求偶时不要形成情感外的依靠。比如说,当年司马南找刘绍棠的女儿是看中了刘绍棠的社会地位,这种依靠最终形成的是自卑,所有人的狂妄都来源于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