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勋,(1884~1912),字济生,籍贯四川郫县。少读私塾,受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对清朝统治和外国者侵略不满。早年曾在成都当警察,因事逃离受通缉,避祸云南。他在滇越铁路建筑工地打工时,目睹法国人虐待华工的残酷行径,极为愤慨。事后回川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校就读。毕业后任清巡防军驻邛州第八营书记。驻邛期间,他以哥老会组织名义联络邛崃社会各界,接交明友,宣传反清思想。
辛亥(1911)秋,成都保路运动兴起,声势蔓及全川。邛州民众也组成保路同志会,罢市罢课。周鸿勋盛赞保路同志会反清主张,在营内列数滇越见闻,宣传保路爱国思想,号召士兵“附和同志军以救川民,庶不为外人所耻笑。”
9月11日,因邛州百姓拒向清军卖粮草,分驻固驿、平落、火井的清巡防军给养短缺,军心浮动,自发回到邛州城内。巡防营管带黄恩翰大为恼怒,勒令众人回防。当晚,周鸿勋及白排长等人秘密串联,策动反正。翌日早餐后,各队人员全副武装佯称返防。周鸿勋乘管带不备,率士兵一名闯入管带室要求收回成命,暂缓下乡。黄不准,并对周严厉训斥。周鸿勋示意随行士兵开枪将黄打死。一时营内枪声四起,副管带和教练官等负隅顽抗,亦被击毙。全营官兵160余人推周为统领,宣布起义,开四川清军倒戈反清之先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当年9月12日,邛州周鸿勋就率众起义反清,后人誉周率部“打响了反清第一枪”,令市人骄傲。
其后周鸿勋率队前往州衙,向州官文德龙通报事态。文迫于形势表示赞许,并拨库银800两以资犒赏。与此同时,邛崃各乡的哥老会首领,如冉义的胡辉山、高埂的祝定邦、桑园的蓝廷栋、君平的严治平、西路的冯利和、下坝的徐廷林等纷纷组织反清保路同志军,共计3000余人,悉听周鸿勋调遣。9月16日周统率大队向成都挺进,中途与新津同志军首领侯宝斋的队伍会合,攻陷新津县城。一时,眉山、彭山、大邑、仁寿、雷波、马边、荣县等地同志军闻风来附,大会于新津,号称有10万之众,公推侯宝斋为统领,周鸿勋为副统领。
邛州州官文德龙乘周出战之机,与士绅叶崇安等人共谋,企图与雅安和成都的清军配合,夹攻起义军。9月30日,周鸿勋闻讯回邛试探虚实,文德龙闭城不纳。城内同志会成员陈国钧等砸开门锁迎周入城。周鸿勋进城后,带兵直冲州衙,击毙文德龙,开监释放囚犯。周推荐袍哥文武公舵把子何岐山为首,组成民团总局处理邛州政务、军务。10月5日又将叶崇安拿获,斩首于市。邛州平定后,周鸿勋率队回新津驻扎。
10月10日,清军凭借优势火力,强渡“三渡水”,直逼新津县城郊。侯宝斋、周鸿勋据城固守,清军连攻三日不下,死伤甚众。但同志军终因枪弹不继,粮秣匮乏,于10月13日弃守孤城分路转移。周鸿勋率旧部一百四五十人撤离新津后,计划取道雅安转赴康定整休。行至名山,经同盟会员邓子完、范爱众等介绍加入同盟会,所率部队改用“中华国民军武字营”旗号。10月19日,改道沿青衣江南下,经洪雅、夹江至嘉定(今乐山市),在牛华溪镇击毙五通桥盐务巡防营管带蒋文恺,收编该部人枪,队伍扩大到500人。在此期间,周鸿勋亲自草拟《中华国民军邀集革命同仁启》和策动清军反戈的文告,分化瓦解清军,壮大自己的力量,时部队发展到1000余人。
不久犍为之战受挫,周鸿勋又率部转战威远、荣县,被当地义军首领秦载赓、王天杰推为川东南同志军统领,合兵攻占自贡,据地留守。自此,周鸿勋成为五营首脑,拥有长短枪2000支,绥靖一方,人称“都督”。
1912年元月,盐绅王禹本等人重贿驻叙府(今宜宾市)滇军统领黄毓成,攻击周鸿勋军住地,周率众苦战不敌被擒。周鸿勋临刑时,仰天长啸曰:“勋之首难,以庇护我汉族同胞,今不死于满而死于汉,岂首难者应蹈陈、吴之故辙乎!"时年28岁,噩耗传开,各地同志军设祭志哀。雅州同志军首领罗子舟书挽联曰:“唯公一呼,起大陆龙蛇,前者既仆,后者又兴,旬日内还我河山,赢得口碑皆战绩;凡兹百姓,皆圣人刍狗,国魂已归,君魂不返,幽冥中负此良友,今来挂剑又秋风。”对周鸿勋在四川辛亥革命武装斗争中的贡献和影响,作了公正的评价。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