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杨伸及其叔父杨守敬被人称作“父子天官”,两人均应入邛崃名人堂。
杨伸(1590~1650)字引能,号蠖庵,生于临邛夹门关“庙儿子岗下”。幼时,父杨守鲁、母马氏相继去世,杨伸过继给叔父杨守敬。杨伸心性聪慧,勤奋好学,天启乙丑(公元1625)年中进士,先后任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主事、验封司主事、考功司主事、文选司郎中、稽勋司郎中、南京兵部职方主事。
杨伸的叔父杨守敬,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崇祯13年(1640年)。守敬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天启乙卯年进京考中进士,官拜吏部考功司主事,赠封承德郎,与杨伸同在吏部供职。杨伸幼时由叔父杨守敬抚养长大并培育成才,人称两人为“父子天官”。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的中央机构大多有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和工部,各司其职处理国家公务。吏部为六部之首,总御百官,是选拔、管理和考核官员的部门。光宅元年(684年),执政的武则天一度将吏部改为天官,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才恢复吏部。之后各朝各代虽没有再使用天官的称谓,但有人仍以天官作为吏部的代称,把在吏部工作的官员称作“天官”。杨守敬和扬伸同在吏部任过职,所以人称“父子天官”。
杨伸的六代祖杨世安也是进士出身,官从四品,授朝议大夫,封地300亩,告老退隐后定居夹门关泗坪。杨世安在家乡力行善事,修道路,办义学,84岁去世,死后葬在家乡,其墓今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邛崃县志》载,杨伸“善书” ,著有《剑阁芳华集》;善书法,所书擘窠大字遒劲有力;喜出游,曾为西禅寺题桥联“上天下地惟有佛,白水青林总让僧”,为镇江塔撰写《碑记》,在鹤林寺点易洞侧题写“滴露研珠”。
杨伸在京任职时忠于朝庭,尽职尽责。五十岁时,因继父杨守敬病疴体弱,为报答其养育之恩,辞官返乡,照顾老人。杨守敬于明思宗崇祯13年(公元1640年)去世,杨伸将叔父葬于今邛崃西白鹤山大鱼村一带,后人称此处为天官山。
杨伸在邛崃的私宅位于原文脉巷中部(今文脉坊内),花园巷以东,今翰林雅居小区部分及其南侧一带,时人称“杨花园”或“天官府”。居此期间,杨伸在家乡乐善好施,赈济孤贫,多有善行。
明末清初,天官府毁于战火,杨伸到邛州西南山区的寨沟避难,不知所终。为纪念杨伸及其叔父,后人在南街文脉巷口建“父子天官”牌坊,当时是临邛古城的一处标志性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