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半夜11点半还有人放鞭炮!网友表示,他真的快崩溃了,自家小区门口成了镇上办丧事的固定场所,不仅大操大办,还有各种鞭炮、哀乐,严重扰民。
新城区苦丧葬陋习久矣。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丧葬仪式与居民生活习惯的矛盾加剧,公共场合所进行的焚烧祭祀用品、开设灵堂等群体聚集式“打丧火”让居民叫苦连连。
2021年成都市推行绿色殡葬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目标要求:“建成较为完善的集中治丧服务体系,消除居民小区搭棚治丧乱象,提升城市面貌和宜居品质”。但受中国传统观念和社会层面的“面子”的影响,丧葬陋习依旧残存。
今年4月份,龙泉驿区西河街道一网友反映小区丧葬扰民,后经调查,该小区居民基本上是原万兴乡的生态移民群众,尽管社区在楼栋单元群时常推送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移风易俗的倡议,但还残留有原农村的丧葬习俗。
5月,宜宾市叙州区一网友反映,自家小区旁开了家殡仪馆,露天举办丧葬仪式,烧纸钱、敲锣打鼓,搞得小区乌烟瘴气。
城区尚且如此,更莫说农村。借着办丧事,大兴攀比,比酒席的置办、比棺材的厚度、比墓地的豪华、比哭丧队伍的阵仗,行铺张浪费之举;在野外焚烧逝者衣物、床上用品,大放礼炮烟花造成环境污染,对森林防火安全更是很大的隐患。
亡故者家属不愿改,丧葬治理入困局。
虽然各地政府已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但往往吃力不讨好。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办,于2021年11月在千禧社区附近规划建设了专用丧葬场地,但由于场地距离附近小区的距离有2千米左右,大多数亡故者家属都不愿意前往。
还有地区安排执法人员定期巡查和监督,对丧葬扰民现象进行劝导和教育,但大都收效甚微,还两边不讨好。如去年11月份,德阳黄许镇有网友投诉殡葬车早晚响个不停,比鞭炮声还大,投诉了好几次都没用,认为有关部门不作为。虽然网友处境的确恼火,但相关部门确实也难办,噪音扰民是亡故者家属自发行为,虽然当下能制止,但防不住一些人不听劝,下一次还搞。
文明治丧可从这些角度解困。
考虑到现实与情感的复杂性,丧葬仪式虽然与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格格不入,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聚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仍旧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如何平衡好这中间的矛盾,实现文明治丧,的确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但随着国家丧殡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地区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设置激励机制,强化惠民政策。国家民政部在今年全面建立起了面向困难群众的惠民殡葬政策,包括四川在内的9个省份的惠民政策已覆盖到全体户籍居民。而在杭州皋城村,为进一步激励村民参与,村委会还对践行绿色殡葬者一次性奖励10000元。 二、数字赋能,推动便民服务。在山东临沂市,政府通过采用“统一平台+多元应用”的建设模式,整合政府、殡仪馆、公墓、服务商等多方资源,建设“互联网+殡葬服务”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它不仅实现了殡葬服务信息“全展示”、过程“全监管”、数据“全掌握”,还为“一站式”便民服务推行提供了可考保障。 三、集中治丧,实现一体化。今年,成都首家楼宇式集中治丧中心长松寺·恩礼会在青羊区落地建成,它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杜绝了不文明丧葬习俗的隐患,还有利于消除居民小区搭棚治丧乱象,提升城市面貌和宜居品质。 总之,实现文明治丧,激励民众参与,让政策更惠民、便民、利民是关键。
(文/鱼鱼鱼鱼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