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227|评论: 7

[转帖] 仇视孩子,正在占领中国舆论场

[复制链接]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7-8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婚是自由,不育是自由,仇童不是自由,是偏执;宽容孩子,是法律义务。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3-7-8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丨沈彬

  总算有人明白过味来了,已然成为新闻产品细分类目的“熊孩子”新闻,在“秩序”“公德”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对儿童的戾气、对生育的厌恶,却被当成了爽文来吸引流量。

  更可怕的是,标榜不育的所谓“最后一代人”正展现对婴幼儿的漠视乃至仇视。

  01

  “仇童”华丽丽地登场了

  作家苏小懒,是勇敢的人。

  她在微博记录了若干起带孩子乘火车,遭遇苛刻对待的事:

  ——四川一列火车车厢里一名只有八个月大的小宝宝,因为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就被乘客质疑“太吵”,在被投诉之后,被乘务员“邀请”到餐车车厢。

  ——“一岁半、一岁四个月、14个月的幼儿,太原出发。广播里反复广播婴幼儿哭闹去车厢连接处。只要有哼唧声,甚至没有大声哭闹、尖叫,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只要回到座位,就被乘务员提醒去车厢连接处。”
1000

  图/网络

  很快她的微博变成了“诉苦大会”。

  有的家长说:“五月份带孩子去北京,一岁半,途中孩子哼唧有点哭闹,乘务员也一直来提醒我安抚好孩子,不让孩子大声。”

  有的说:“两周前带我孩子坐高铁。孩子刚刚哭了两声就被乘务员过来提醒带到车厢连接处了。”

  还有的说:“我遇到过两次了,可能太热了,小孩子1岁多,哭了。正在哄,乘务员就让去连接处了。”

  爸爸,或者是妈妈,带着吃喝拉撒都不能控制的孩子,还背着尿布、奶瓶、热水壶、口水巾、替换衣服……大包小包,孩子因为环境陌生,或者感觉害怕,或者感觉兴奋,突然哭闹起来,哄过没用,凶过没用,周围已经投来嫌弃的目光,你正试着给小孩子讲个故事,播一段小猪佩奇,手足无措中。

  此时,已经有正义的乘客站起来,拿着手机边拍边质问:你能不能管管你的孩子!

  你焦头烂额中,没有好气地回了一句:“我管了,孩子不听!”

  “你管不好,说明你的教育没有到位!”

  “要不你来管!你把他弄死好了!”

  嗯!就是等着你这句话呢。

  对面斯文的小哥哥或者小姐姐,把刚才录的视频往网上一放,然后就是一片嘲讽“熊家长”的评论。然后,媒体以“乘客劝家长引导吵闹孩子,被反怼:那把他弄死掉!”为标题,再吃一波流量。

1000

  图/网络

  这就是“新黄色新闻”里的流量担当——“熊孩子新闻”,要的就是撕裂、冲突,要的就是凸显熊家长蛮不讲理,很多时间故意不写或者不核实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3岁,比如,8个月。

  我有一次被这种明显断章取义的新闻整怒了,家长在讲出上了标题的那句——“那我把他弄死”之前,还讲了一堆“你们又不是没有看到,我们之前一直在哄”的话。不客气地说,自媒体、机构媒体屈从于流量KPI,精心投喂出了一个“熊孩子新闻”的消费群体。

  在厌女、憎男、仇老之后,“仇童”华丽丽地登上了舆论场。

  02

  被咪蒙“解放”了下限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对孩子这么不宽容?什么时候带孩子出门比不牵绳带狗出门更有负罪感,一不小心就被钉上了道德的十字架呢?

  小孩子在东西文化当中,都是纯洁、善良的化身。耶稣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中国儒家也说君子不失赤子之心。

  但是,养过小孩子的都知道,他们很多时候也是“小恶魔”——不肯吃,不肯睡,大哭大闹,不愿意停,多少妈妈从婴儿永远炯炯的不肯睡觉的眼神里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这种失控是作为哺乳动物幼崽必须经历的阶段,不是父母故意放纵的结果,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共同成本。

  宽容小孩子本是人类不言自明的道理,那么,什么时候网络空间失守了底线呢?

1000

  图/网络

  还记得多年前的咪蒙系的“故事会”吗?火车上带孩子的家长要求换下铺,行文时一定要突出家长站在道德高坡做俯卧撑的样子,被自己严词怼回去,然后“上价值”:你有孩子了不起啊!一时间煽动出了突破文明阈值的情绪,之后变成仇童的狂欢。

  被咪蒙“解放”了下限的网民,突然觉得天地都宽阔起来,再也不耻于硬刚3岁小孩子,再提宽容孩子,那就是“道德绑架”。

  03

  不婚不育转向“仇童”

  自媒体的兴起大幅降低了人们的“文明阈值”,禁忌和底线变得越来越低,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则是标榜不婚不育的年轻人,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仇童”的集体意识。

  7月4日,科普作家河森堡给出了一段“暴论”说:如今公共场合下对幼儿的责难和苛求,其实也是社会上“有今没明”气氛的体现,毕竟生养孩子是一个超长线的投资……一个只在乎当下的人,自己不会做生养孩子的选择,也一样难以容忍别人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这在生育率普遍暴跌的中国和韩国,逻辑是一样的。

  “有今没明”是从生育的经济成本角度的分析,“仇童”是不愿意婚育的价值观在情感层面上的转写。

  我看到一个孕妇的跟评:“随着低生育率的发展,未来人们对幼童闹腾的容忍度也会越来越降低,因为缺乏了同理心。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有孩子或曾经养育过孩子,很容易理解别的家庭。我怀孕至今8个月了,都没被让过座,为啥,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不会有后代了,自然没必要牺牲自己现在的利益完成这个社会道德传递。”


  我不能确定,不给孕妇让座是不是成为“风潮”,至少一个标榜“不婚不育”的社会,很难形成对于孕妇、婴幼儿的关爱,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随着少子化愈演愈烈,一些年轻人敌视孩子成为大概率事件,这是一个客观和悲观的现实。

  你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有关“熊孩子”直接冲突的新闻里,和孩子冲突起来的都是年轻的小姐姐和小哥哥,有没有!

  04

  儿童车厢:韩国人的牙慧

  一者,很多小仙女、小少爷其实在和孩子争夺生态位,他们觉得自己才是需要社会照顾的群体。

  社交的网络舒适区、圈地自萌的商品化,让很多年轻人拥有了“漫长的童年”,“小公举”自带减龄人设,哪怕到了更年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照顾,而不是容忍人类幼崽。很多个案中,都是小仙女利用女性的“弱者身份”和小孩争夺“受宠溺权”。

  上回杭州一个女网红,在地铁上说三岁的小男孩摸她的胸,带孩子的又是老奶奶,说了一句掉在小网红舒适区里的话“他还小,不懂事儿”,顿时发作起来,也的确赢得了一众媒体的支持。在被目击者揭穿之后,她又发视频承认“夸大求原谅”。

1000

  ▲地铁事件目击者留言(图/网络)

  我不相信,一个和小孩子斤斤计较的人,会奉献社会,这些人无非打着“公德”“规范”的借口,实施着最赤裸裸的自私自利,本质上这些人觉得自己才是需要得到社会照顾的“婴儿”,而真正需要得到社会帮助照顾的婴幼儿抢占了他们的生态位。

  二者,当“厌婚”成了流量密码,那么必然“厌育”,必然“厌童”。

  就像前述的那名孕妇的留言,因为不生也不想生,所以对孩子会缺乏同理心,更不觉得需要容忍孩子。这个问题也不是中国的,生育率低下的韩国更明显,“儿童禁入区”已经在韩国很流行了。

  据统计韩国有数百个禁止儿童进入的公共场所,主要目的是确保成年人有个不受干扰的环境。餐厅、咖啡馆等公共场所的所有者是主要拥护者,光济州岛就有80多个此类区域。所以,那些在新闻后面鼓噪“儿童车厢”的无非是拾韩国人的牙慧。

  你大概看过这样的文章,新手父母带着孩子坐飞机,还特意给周遭位子上的乘客准备好了道歉卡、小礼物,怕因为孩子吵闹给其他人造成困扰。这则故事非常的“日系”,但给我的感觉是,出门带一个孩子就是“有原罪”的。

1000

  图/网络

  不过,据@猫辺莉子的介绍,真实日本并不是这样的——日本并没有常设的“儿童车厢”,电车上贴着“我们爱婴儿”“哭出来没关系”的贴纸。日本一向强调社会性育儿,“自己生、自己养”这种看法本身就是反社会,且是迫害弱势群体的仇恨言论。

  05

  结语

  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呀呀学语、嗷嗷待哺的婴幼儿放在一个“篮子里”讨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甚至有人故意为之,这样才能祭出“你养孩子,关我什么事”“你小你有理”的叙事。

  下回再有人说:“你孩子关我屁事”,直接拿《未成年人保护法》怼回去——“全社会应该树立爱护、关心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再奉送一句“你以后的养老金全靠ta了”。

  不婚是自由,不育是自由,仇童不是自由,是偏执;宽容孩子,是法律义务。

发表于 2023-7-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事情都要考虑一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小于4岁的孩子,你让他别出声,别哭啦别乱喊乱叫非常的难。小孩子天生就是活泼好动乱喊乱叫,车上又没好玩的,让他静静的在车上待几个小时那绝对是有困难的。

发表于 2023-7-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没养过孩子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比周围任何人更烦躁更想他安静下来,旁人再一责怪很容易引爆心里的火

发表于 2023-7-8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在冲壳子嗦
首先家长要做好带孩子的功课。确实,娃娃吵闹,家长应该是又尴尬,又生气。

1岁以下娃娃上火车,这是婴儿,上车前喂饱,尿不湿换干净的。婴儿舒适,哭闹可能性小得多。一岁婴儿瞌睡多得很。

2岁到4岁娃娃上车前准备零食,零食对这个年龄段非常吸引力的,或给他东拉西扯交流摆谈。不是提倡零食,坐火车这环境吃的零食没有关系的。
4-5岁娃娃,直接给他一个平板,下点动画片,这年龄段娃娃,已经分得清楚哪个是孙悟空,哪个是猪八戒了。下了火车没收嘛。
6岁以上,都读一年级了,再吼给你们班主任发视频。就是能教育了的意思。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买一等座,环境好些,娃娃适应能力也相对好些。

最后火车上小孩,应该最大宽容。

发表于 2023-7-8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娃娃哭闹,一般还是好哄的。比如吃的。
真遇到了哭闹孩子,应该宽容。
现在动车,高铁化了,车上时间一般不会太长。
到了停车的站点,下去抽支烟嘛
bb7148c7-4c94-4a70-a554-9a808d0fd7b0.jpg

发表于 2023-7-8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是南昌火车站,母亲叫巴木玉布。
行程是南昌站-成都站-越西站。越西县不直接通火车那时,估计普雄站下车。(2010年)
可惜那个女婴回家后,回越西后不久,生病离开了。
这样乘客,我们帮不到什么,拥挤的地方给她让个路还是能做到的。
417714_dzzzz6_1612273549975_b.jpg

发表于 2023-7-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婴儿哭闹不大骚扰人,可以容忍,五六岁七八岁儿童吵闹在公共密闭环境里老年人受不住,现在中国儿童自控能力缺乏重视培养条件!记得50年代每个医院进门就一个醒目的大字---静,电影院观众门灯也亮着“静”,五几年成都桂王桥街和平安桥街有天主教堂每周做礼拜,进教堂必须安安静静,小孩也不许说话,当年我正是活蹦乱跳的小孩自从跟随大人进了教堂学会控制自己打打闹闹蹦蹦跳跳不要招人讨厌.........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