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朋友不是生意不太好,社保都是自己交的,说成都的社保保底档门槛太高了,比一线城市深圳还高。
因为这个东西平时就单位从工资里扣了也没细算过,但是社保缴费我一直以为是跟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的,为啥会出现这种深圳比成都还低的情况?不太可能吧?
朋友跟我说了个基本概念,交社保缴费基数。
成都的保底档基数是多少呢?4071元(去年基数,今年有微涨)。
深圳的保底档基数是2200元。
1、要被接纳为城市公共服务对象,成都的门槛比深圳高一倍
两地的社保总额构成算法不尽相同,但是算出来最低档需要缴纳的总额跟基数比差不多,成都的最低档单位和个人相加是1400多元(有灵活就业人员晒的最低档也交了1300多元),深圳是700多元。
两张成都的最低缴纳表都是1400多
深圳最低一个月只要700多
在各个城市,社保不光意味着基本的社会保障,还跟子女教育机会、落户积分等挂钩。要享受城市基本的公共服务所,最低的社保缴费额度就是门槛。而这个门槛,成都市比深圳要高出一倍。
2、从缴费基数来看两座城市的服务定位
成都4071元的缴费基数,经过查询发现是按年入81420元计算(月平均工资6785元)的百分之六十来计算。而深圳2200元的基数,就是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月工资。如果你是个人全额缴纳,在成都月工资低于6785元,相当于是在从正常生活部分里“贷款”来缴社保以保证自己能获得这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在深圳,只要你收入能达到最低工资就是这个城市正式接纳的服务对象。
3、优缺点
对于强制要求缴纳的五险一金,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强监管的话,成都的最低缴费基数高,对于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员工而言,提高了基本保障的水平;深圳的最低档缴费基数踩线最低工资,更容易让很多用人单位钻空子,通过改变工资结构等方式故意降低员工社保缴费档次。弱监管的情况下,深圳更低的缴费门槛令企业为员工购买社保可能更有主动性;成都更高的门槛容易让用人单位一不做二不休蔑视劳动法。
因为去年平均工资再创新高到84912元,“全口径省平”的百分之六十达到了4226元每月,最低缴费档的费用也相应上调。看似基数只有一百多块的上浮,但是每年稳定上涨的平均工资和抬高的基数,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不断提高低收入人群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门槛,要求他们从生活支出中腾出更大比例的经费来“担保”,才能让自己正常享有在这座城市中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