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记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与邛崃平乐的山水情缘
唐文栋
缘起
2004年11月12日,当代著名国画家徐恒瑜先生应邀回到家乡邛崃,参加由时任市委书记谢志迪主持召开的“文化邛崃建设座谈会”。会上徐恒瑜先生就如何构建“文化邛崃”时谈到:“此外,在打造平乐时,可将有‘中国的梵高’、‘东方毕加索’、‘画坛怪杰’之称的著名国画家陈子庄生活和创作的地方进行挂牌标注,以集聚名人效应,使之成为临邛文化的一个亮点。‘文化邛崃’正是靠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整合,从建筑、美术、陶瓷、诗歌等形式上综合体现出来的。”
陈子庄何许人也?
徐恒瑜先生为何,在针对打造平乐古镇时要进行重点推荐呢?
陈子庄先生又是如何与邛崃平乐的山山水水结下“不解的情缘”呢?
(一)
陈子庄(1913—1976)四川荣昌县人。受业于国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解放前系省主席王瓒绪的私人画师,又曾聆教于学者陈步鸾、肖仲伦,专攻《楚辞》、《老子》、《庄子》和《周易》,再得学者谢无量、刘孟伉、曾默躬等人的悉心指点,更与大家张大千、晏济元、姚石倩、易均室等人交往甚密,1955年成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任国画组组长。
1988年3月20日—-27日,在北京美术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四川分会联合为陈子庄先生举办了“陈子庄遗作展”,展出其山水、花鸟300幅。不日,又将此展移到在中国美协的最高官方机构“中国画研究院”进行展出,其时每日参观者均在万人以上,此展一时间轰动了京华,震惊了世界画坛。
现国家各大专业美术机构分别出版有《陈子庄山水画》、《陈子庄画集》、《陈子庄谈艺录》、《百年陈子庄》等作品集百余部,后相关文化机构先后成立了“陈子庄(石壶艺术研究)会”和在重庆永川修建了“陈子庄纪念馆”。
中国当代各种美术期刊、报纸和媒体从此不遗余力,予以重点介绍,势头至今不减,历史和人民赠予陈子庄先生“东方的梵高”、“一代宗师”、“当代八大”、“正宗中国画的首要代表人物”等美称,其中文化部出版的最具权威性《中国五十年美术》一书中,共收录了三位川藉画家,陈子庄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吾师徐恒瑜先生曾叹曰:“陈子庄先生生前并非中国美协会员,声名不出乡里,死后却名惊中外。虽中国美协后来追认陈子庄先生为中国美协会员,我看哪!若联合国有‘世界美协’,陈子庄应为“世界美协”会员。”徐恒瑜先生这样高的评价与文艺界知名人王朝闻、冯其庸、启功、吴冠中等人对其评语一样,虽各自在表述上略有不同,然殊途同归。
当国画大师李可染看完“陈子庄遗作展”后,慨叹道:“我去四川时,怎么没见过他!”并以此引为自己的终身憾事,遂尽其全力,向国家有关部门尽力举荐陈子庄先生的书画艺术。
国画大师潘天寿也赞曰:“陈子庄胸次高逸,笔墨意趣均佳,不带一点俗气,世之高人也。”
如今陈子庄先生的弟子们,同样活跃在当今中国的画坛和书法界,且大都成为中坚。例如:原中国书协副主席,省书协主席何应辉先生;当代著名国画家,文艺理论家陈滞冬先生;大画家张正恒、田明珍、马大骙等等不胜枚举。
(二)
让我们一起先来阅读一段,陈子庄先生到邛崃平乐写生创作时的画跋。详见陈滞冬所著《陈子庄谈艺录》:“
题山水卷
吾蜀邛崃山、峰峦灵秀,谷中涧水,清明见底,涧边多幽篁,密处遮蔽云天。余于壬寅之夏由平乐入山游,得数十稿,皆先后散失,今写此约略似子,用笔虽草草,自谓得其机趣,明眼人当不以为我为妄也。
题甘溪图
邛崃山中有此甘溪,溪水清明,野禽常集于此,有玄天娥甚罕见,余得此稿,归来常画黑天鹅。今又发箧此甘溪图,逐并写子以记游踪。”
熟悉邛崃的人,一读便知陈子庄先生描写的正是平乐芦沟、寨沟一带的山水风景。查万年历表“壬寅之夏”应是公历1962年夏。
对应、印证此出处的是当今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在为四川美术出版社所出版的,1996版《陈子庄》画册序中这样写道:“读石壶(陈子庄)的山水画,我常常自然而然想到陶渊明。陶渊明用诗来描写了他所处的自然环境,写得那么生动、真切,使你现在读他的诗,还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景色。陶渊明的胸次高旷,远远高出了他的时代,即使今天读他的诗,仍旧感到了他的行志高洁,不同流俗。我们今天读石壶的画,则刚好从他的画里看到了他所处的自然环境,真正的蜀中山水,真正的蜀中农村,真正的蜀中风情,而且同样感到他志行高洁,不食人间烟火,虽然穷途潦倒,而仍不改其志。”
品读完冯先生的评论,我们在深感陈子庄先生的品行高洁的同时,还可从他的那些平乐写生画跋中感受到平乐秀美山水、农舍小院,不正是他心中的“桃源仙境”和精神家园吗?
(三)
不妨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故事中,逐步了解陈子庄先生如何真正与平乐的山水结缘的吧!
故事之一:
蜀中老国画 家蒋仁庵先生,四川双流人。早年毕业于“成都东方艺术学校”国画系。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后专攻花鸟画,建国后也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与陈子庄先生十分友善。
1999年10月20日在省美术馆举办了“蒋仁庵书画展”,展出书画精品一百五十余幅。当日,省内外各大媒体相继进行了热烈报到,参观者络绎不绝。陈柴先生撰文“水涤狼毫纸生香”介绍蒋仁庵先生的书画艺术,刊登于不日出版的《四川日报》上。其中该文有一段十分感人的描写:“(上世纪)五十年代,仁庵先生与生前默默无闻,去后名震画坛的陈子庄交谊甚笃。他们不为断饮而愁,而为无纸而泣,旧杂志练笔,废报纸构图,粗茶淡饭足矣,留下支资买墨的故事曾被人传为美谈。‘愤怒出诗人,清贫育画家’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蒋仁庵与陈子庄先生结伴赴邛作画,夜宿鸡毛小店,无物果腹辗转难眠,他俩披衣而生,面对如豆青灯、两位‘苦行僧’谈金石,谈诗词,谈工笔,谈写意,更谈人生,直至‘鸡鸣早看天’。”
此段文章正好与陈子庄先生,到平乐写生时上题写册页的画跋相吻合。
今天,我们无论是阅读陈子庄先生的画跋,还是去欣赏画作---平乐古镇的山水,在他笔下都是那样的优美、妩媚。可有谁能知此刻他心中的苦痛:一方面整日要面对无奈的现实生活(家困人穷)。一方面心中苦苦追求的写意山水画,“蝶变”正在渐趋形成,可知音何在。苦闷与彷徨并未阻挡他对理想王国和精神家园的孜孜以求,妩媚的平乐山水一一在他笔下呈现,仿佛让我们一下子真正读懂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真正风骨。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平乐的一沟一壑,一村一舍早都是画家心中的梦中仙境!泉涌的创作灵感,无不再现,升华心中的这段山水情缘,倏而化成一幅又一幅的充满蜀西生活情调的山水画。
故事之二:
我们还可以再读两首,同时期陈子庄先生在平乐写生时的有感诗,为证:
题山水之一:
片片白云出岫,
萧萧红叶飞霜。
豆灯拌读天晚,
窗外月沉淡黄。
题山水之二:
黄土坡上古道,
白云寺外梯田。
桃花竞落流水,
飞鸟嘈杂晚天。
据当时成都几位老画家们集体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陈子庄和蒋仁庵两位老先生常去临邛平乐、道佐、夹关、水口一带写生。时平乐有一家竹帘社,他们便顺道来此画些竹帘画,二人又可以换得“全国粮票”以补家用,感巧“一举两得”。虽两位老画家皆系四川文史馆馆员,有些微薄工资,可陈子庄先生要养活七、八口人,蒋仁庵家中也十分困难,常揭不开锅。时又逢他们二人画名不显,价位不高,更为无墨、无纸而泣,绘画用纸皆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作包装“麻饼子”的土黄纸,适逢友人找来土黄纸,或者是廉价的夹江宣纸,还得裁成小册页而作画。若有求画人带来几张玉版徽宣,那陈子庄先生创作的激情绝对会几天不减,尽情挥洒。
细细品味陈子庄先生所描绘的,平乐一带山水,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表现了此间山水的平常淡泊之美。而此种美感,又正是陈子庄先生自身气质心境的曲折反映与理想世界。陈子庄先生创作的平乐一带山水画,虽多为小品,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其境却大、其情却真、其意却奇。于蜀中平乐一带随处可见的平凡小景,而传尽巴山蜀水之幽韵。
陈子庄先生对平乐山水的真热爱,正是传统文心——永不过时的人类情结。陈子庄先生结缘平乐山水后,山水画一扫传统程式和模式化的缰绊,直向真山水,画出了心境,画出了心中的“实境”,正是一种创造性的真实相!此种独特的美感是其对千年来中国传统山水的贡献,已经成为新的中国画坛的核心价值。其形成的“子庄风格”也得到了当今中国画坛的充分肯定。
故事之三
我的恩师孙海泉(1917——1999)四川开江县人。系已故中国当代著名金石篆刻家。孙海泉先生与陈子庄先生同为白石弟子。
因我为临邛人,每每求教之余,海泉师自然聊起他对临邛的点滴因缘。据先生生前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与陈子庄先生皆曾居住于成都市内江街,二人都有六、七个小孩,生活极其困苦。家中无空地作画治印。两人索性都在街边放个小桌子,你画画、我治印,惺惺相惜。后来,还多次一起赴平乐采风。好几次赶过平乐、道佐的场,体验平乐的风土人情。陈子庄言及平乐的山水时总显得那么动情。那时他们生活很艰难,但陈子庄为了写生,采风,即使身无分文,也多次到平乐。孙先生常对我感叹说:“陈子庄比常人的志向更为高远,且晚年穷且益坚。他的绘画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胸襟大、学识高和老师好(齐白石、黄宾虹),人又极其聪明,即所谓‘通透之人’,加之他又肯下苦功夫,追慕先贤。五十年代后又到蜀中各处写生,吃透了蜀中的风土人情,最后变法时再在平乐山水中一升化,山水画从此精进一大步,令人望尘莫及。”
是的,陈子庄先生的山水画,皆从寻常小景中信手拈来片段,以独具匠心的裁剪成幅,更以他娴熟的绘画语言和他再也熟悉不过的生活作底蕴,作富于创造性的表现。
(四)
黄宾虹曰:“不入蜀,不能得真山水之形神 。”
后人十分赞同此观点。因此,但凡习画之人,大多先后入蜀。但面对蜀山蜀水,却往往不逮。不得后,又感叹道:“ 入蜀,不得山水之韵味者,多矣!”
为何如此呢?
以吾之浅见:“巴蜀大地虽有青城之幽、峨眉之秀、剑阁之险,但描绘者何其多矣。待画家真正创作时,大多反被“盛景”锁住了手脚。
而临邛山水却‘别有洞天’、“别具画意”。
锺灵毓秀的临邛大地上有天台山之雄奇;有平乐芦沟、寨沟之幽邃;有南宝大峡谷之险峻;有临邛九里泮,葫芦湾的清雅、迷离;有冷浸沟的“世外桃源”;有白沫江的旖旎……有数不胜数的极具蜀中各地特色小河、小沟和林盘。
若入蜀,何不来此卧游一番,怎能得真山水之形神,画中怎具超逸之气呢?”
《陈子庄》画册中有一幅“渔归”山水册页足可佐证此观点。
画的下半部是蜿蜒曲折的白沫江。岸边和远山深处的几间茅舍,被花青色罩染成的柳树林和杂树所掩藏。夕阳西下,望着两叶扁舟上剪影般的打渔人和渔凫,引发观者无限的向往。此时两位渔翁正轻点竹篙,缓缓向岸边动人心旌柳烟淡雾驶来……
此幅作品一派蜀中山水田园之气象,有如陶诗,又有如明人小品文,轻风清气,荡漾其中。真可谓,得尽蜀中山水之形神也。
纵观陈子庄先生的一生,生于蜀、逝于蜀。他对蜀中风土人情早已暗悉于心,所到各地皆在写生作画,可真正选择一地作为长期写生的,却是平乐的旖旎山水!
感谢蜀地平乐的山水魅力,拨动了陈先生心中的某一根艺术情弦,从而成就了陈子庄先生真正成为平乐山水的代言人。因有了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再现,才完美了成就了平乐的水。平乐山水也因此借他的生花妙笔而名扬天下,与陈子庄先生一道:“不朽!”
厚重的临邛文化、也因此与当代国画大师陈子庄结缘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9年1月8日初稿
2023年4月18日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