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石笋山摩崖造像石窟中,有一窟最有名,那就是西方净土变相窟。西方净土又称阿弥陀佛净土。是佛教经典中所描绘的庄严、清净、平等的世界,那里没有任何痛苦与危难,只有快乐的美妙世界。该石窟中描绘了“极乐世界”,宝池亭阁,宫殿楼台、华盖旗幡,庄严菩萨,众生其乐融融,载歌载舞,花草灵鸟祥云充满其中,整个净土富丽堂皇。这是天国,也是当时人们的理想与人世间现实融合的映射。 其中雕刻有一只船,船头有数人好像用桨向后在划船,但在船的中部有一人,背向船头和众人向后,身体前倾奋力撑船,他用的工具是篙杆。我的印象中,在临邛地区,由于大部分河流的水浅浪急的特点,基本上用篙杆来撑船的。所以邛崃人,将行船叫撑船。我小时候印象,只在很少如白鹤山仙人洞河心地方,由于篙杆不能接触河底,才使用桨划船。这只船桨篙并用,特别是那支篙杆出现,我总感到作者有意表达了邛崃地区行船的特点。 在离船的不远处,有一个场景使我哑然失笑。有一个人正在翻越一个栏杆。那个人背向,他双手抱着栏杆,右脚支地,左脚已经搭在栏杆上了。栏杆斜上,应该是一个梯子的护栏。对画面感觉,就如看到一个顽皮的儿童在爬栏杆。从后面看,屁股的轮廓很清晰。它使我想起儿时小伙伴光屁股爬栏杆的情景。当然,我也理解,这不是创作者无意义之作。它可能反映的是佛家的某个故事,或者有着某种深刻的寓意。只不过我见识浅薄,不知道而已。 前不久,我偶然看到了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相图。惊奇地发现,那个翻越栏杆的人,不是我认为的儿童,而是一个菩萨。在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相图中,绘有一个菩萨,衣着华丽,面向,头有圆光,身后为宝池,他双手握住栏杆,上身前俯,作翻越状。翻越的栏杆为水平走向。 如此看来,石笋山西方净土变窟里的那个翻栏杆人,也应该是一个菩萨。 我查了一下,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相图作于初唐的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而石笋山造像石窟,作于唐代宗 李豫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们相差126年。同样是西方净土变,经过126年的流变,同是翻越栏杆的菩萨,敦煌和石笋山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石笋山的菩萨,更贴近生活,贴近世俗,贴近人间。 如此看来,一切皆在变化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