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宣称“最艰难时刻,我们已经挺过”,莫如说“最艰难时刻正在来临”。
我决计不信,淡化正在经历或即将来临的艰难,渡难关就可以如履平川。
这场空前公共卫生危机的决战时刻,当然需要鼓劲,需要树立必胜信念。
但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痛楚是具体的痛楚,苦难是具体的苦难。
宏大叙事常常只是一种完满的设想。解决现实问题,仍须直面物质现实中密集的实体,尽可能减轻具体可触的痛楚和苦难。
倘若还讲求点实事求是,就必须承认,我们正在进行的“调整转段”,是准备不充分的战斗转场。
就我所在的城市而言,目前从线上线下购买退烧药物和其他防疫用品仍很困难。家里储备的酒精、口罩等必需物资即将告罄。
本市之窘迫情状,只是全国范围内准备不足的一个缩影。
此时,主流舆论场一个重要的议程设置理应是,立足问题导向,聚焦“到底欠缺哪些准备、如何尽快弥补不足”,在共识度上与民间舆论场趋于交集。
这种建设性议程的客观缺失,使得“准备”话题变得讳莫如深。与之相对应的话题呈现,则是强势声音的评功摆好。
比如前两天,大名鼎鼎的权威专家吴尊友,在大谈此时调整防控策略,与假设中的今年年初放开相比,能少死亡86.6万—103.9万人。
本文对此不多评骘。只说一句,照此逻辑,延后到明年这个时候放开,死亡人数岂不更少?
持此话风的还有胡锡进。京城民众尚在艰难闯关,其今日却在微博上兴冲冲地表示,“没那三年的阻击,今天放开会只是我们看到的这点挤兑吗?”
胡某人还风轻云淡地写道,“突然把预防为主改为医治为主,这是体系性的切换,‘乱’几天在所难免。”
但凡秉持一点求真精神,胡锡进此时更应谈及的问题是,本有三年的准备时间,倘若基本用药充裕一些,今天放开何至于有如此的挤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