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瓤”义:1,瓜果秸杆等被外壳包裹的中心泡絮状部份;2,泛指皮壳所包之物;3,松软的;4,软弱。 巴蜀人用指:1,果壳内里包裹果肉的皮膜。例句:荔枝这层瓤瓤不适食用。2,本该丰富的瓜果内里肉头成了薄层。例句:这桂圆没法吃,得点瓤瓤。3 ,秸杆瓜果等被外壳包裹的中心泡絮状部份。例句:包谷杆里面瓤瓤已经发黑。“瓤瓤”前“瓤”发阳平声,后“瓤”发阴平声。“丝瓜瓤”指丝瓜内里泡絮状部份。由于油条状如丝瓜瓤,一些地区称油条为丝瓜瓤。“瓤”的“松软”、“软弱”,巴蜀人用指物的软或软烂。如例句:这肉弄来宰瓤子(指把肉剁碎烂—— 氄);这两天没精神,一身好瓤;这张纸好瓤。“瓤 搭搭”指物柔软拖拉下垂的样子。 搭:披挂,此指“拖拉下垂”,并且变发为“ta3”音。例句:这几天没力气一身瓤 搭搭。“瓤稀稀”指物柔软不立的样子。稀:此指散漫不立。例句:这张纸瓤稀稀。“瓤洼洼”同“瓤稀稀”。 洼:深池,此指积聚(“瓤”的积聚),并且变发为上声“哇”。例句:这张纸 瓤洼洼。由于“瓤”指皮壳所包之物,也以之指物中间充实内容。比如例句:这个手表内瓤子不好。 这“内瓤子”就是指手表内里充实内容—— 各种元件。“瓤肠”则指里面充实了内容(肉)的肠子(今多指“香肠”)。例句:今顿没菜,弄两节瓤肠来煮。此“瓤”变发为去声“ ràng”。 全国许多省,菜品做法上都有“瓤”这样的操作,发音与“ ràng”相仿,多为去声 。央视节目介绍客家人时把“瓤 豆腐”表字为“酿豆腐”,不但音差大,而且不通讲,因为它们没有“酿”的操作。敦煌名小吃“瓤 皮子”,最先作法是以凉皮包裹各种食料、作料,后来改为各种食料、作料与切成条状的凉皮拌和,但叫法一直未变。之所以称“瓤皮子”,是因为此小吃是以各种食料、作料箝入凉皮。而今的自以为是者,生拉死拽硬把“瓤 皮子”改称为音差较大不通讲的“酿 皮子”,把本可追述的历史信息引入歧途。再有是把吃饭称“填瓤子”(具幽默性),也是指像“ ràng香肠”一样,把食物填入肠胃里,让它成为肠胃包裹物——“瓤”。 此“瓤”变发为上声。例句:我这到十一点了还没有填瓤子,哪有力气跑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