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争议声中,海天味业也牵涉进来。海天味业、中国调味品协会先后发声明称酱油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并否认国内国外“双标”。但网友的质疑仍然未能平息。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告诉新京报记者,“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是为了在食品制造中达到提高食品的感官品质和保藏性等目的。”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曹雁平也认为,“食品添加剂不能用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能掩盖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新京报记者近期在电商平台搜索辛吉飞视频中提到的“肉味精”“乙基麦芽酚”等食品添加剂或含食品添加剂的香精香料等调味料,有的商家在页面直接宣称“烤鸭不香,来点狠的,客户排队购买的秘密”“吃了还想吃,千里回头客”等,有的甚至称可去除一些变质异味。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钟兰安指出,这类宣传语存在误导消费者、虚假广告的嫌疑,涉嫌不正当竞争。
华霄认为,如果合理合规地售卖和使用写明配料表、产品标准、用途、参考用量,以及生产许可证和厂家等信息的合格食品添加剂或含有食品添加剂的调味料,无可厚非,“但商家如果使用有变质异味的肉制作食品,本身已经是违法行为,这与食品添加剂无关。”
“海克斯科技”梗受热议
“小麦蛋白粉、变性淀粉、植物油、香辛料再加点烤肉精油、大力粉、色素、卡拉胶等就能做出淀粉版香肠”“面筋粉、磷酸盐再加点冷冻牛肉、牛肉香精油、食用油、色素等就能做出乒乓球一样弹性十足的肉丸子”。
辛吉飞发布的一些视频内容。短视频平台截图
在抖音平台,一位名为辛吉飞的博主“揭秘”用食品添加剂合成蜂蜜、燕窝、牛肉粒、淀粉肠等制作过程,引发不少网友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他在视频中以“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暗指食品中含有的一些“添加剂”,引发不少网友对食品添加剂的讨论。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辛吉飞在其抖音账号内发布了180多条与食品制作相关的内容,其粉丝量从9月20日的650万涨到9月27日的850多万,标题含“合成奶茶”“合成勾兑酱油”“合成燕窝”“合成蜂蜜”等单个视频点赞量均在20万以上。
无独有偶,另一位短视频博主刘怂近期因“一勺三花淡奶”让羊汤瞬间变白的视频,改变了人们对羊汤白是熬出来的传统认知,甚至有网友调侃“科技上岗、厨师下岗”“几十年老厨师不如一勺‘高科技’”等。他的另一个用花生酱、食用油以及
名为刘怂的短视频博主发布的“三花淡奶”受到关注。短视频平台截图
不过,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根据网络发布的辛吉飞与抖音平台客服语音对话的视频显示,或因对食品添加剂一概而论遭到投诉,辛吉飞被短视频平台客服提醒“希望后期能对创作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辛吉飞本人在直播中称,当时对客服态度不太满意,“没指望靠(账号)挣钱,销了就销了”。9月28日,辛吉飞抖音账号显示已注销,其最近一次更新视频是在9月21日。
与此同时,新京报记者在一个名为@烤面筋的阿飞账号内看到不少辛吉飞的视频。不过,目前抖音平台上出现有多个名为@烤面筋的阿飞用户账号,出镜者也主要是辛吉飞,但尚不能确认是否为辛吉飞本人新设账号。
“海克斯科技”梗持续发酵,让海天味业也卷入其中。部分短视频账号指出海天味业的酱油产品是“海克斯科技”食品,还有网友指出海天国内售卖的酱油含食品添加剂,而在国外的海天酱油是零添加,是“双标”。
9月30日、10月5日,海天味业两次发声明称,公司产品所含的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标准以及法规要求。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各国的食品制造中,海天售卖的国内国外酱油产品内控标准是一致的,并未“双标”。
“科技与狠活”曝光的多是违规滥用添加剂
“海克斯科技”的话题在网络上持续引发讨论,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存在的诸多疑问。有网友称,“逛了一圈超市,拿起爱吃的零食看了看配料表就又放下了”“想起‘一勺三花淡奶’‘各种精’,大排档觉得突然不香了”......
也有不少网友和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视频存在夸张、以赚取眼球获得流量之嫌,“科技与狠活”是在贩卖食品安全焦虑。
9月22日,内蒙古胖墩餐饮&九悦餐饮合伙人柴园对新京报记者说,“从视频内容看,是在事实基础上稍微夸大,比如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有可能会达到与大厨水平相当的菜品,餐饮界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普遍情况。”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食品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10月6日发文指出,媒体、网络上看到的食品违法违规事件,其实都是违法滥用添加物让食品添加剂背了不少黑锅。此次“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曝光的很多问题本质也是违规滥用。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范围或使用量,或者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比如用三花淡奶伪造羊肉汤,都属于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都是违法违规的,无论是否造成健康危害都是违法的,也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一位食品行业资深研发人员也认为,上述一些视频内容存在夸大和扭曲实际的情况,“有些情况是存在的,但他们用了一种非常负面的方式去描述,并夹杂着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诋毁。”
在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看来,食品添加剂合规使用是安全的,其防腐保鲜、增稠、乳化等作用,不仅是食品加工的需要,也是消费者对食品供应、食品保存以及色、香、味、口感等多方面需求的支撑。“一些视频制作者将曾被曝光的食品个案重新编排剪辑,通过夸张表达变为热门短视频,目的是吸引流量。”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9月24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如果商家在食品制作时用的原材料和辅料正规,食品添加剂按照规定的用途和用量进行添加,属于正常操作。同时,他也提醒,“如果商家做牛肉粒时用了鸡肉和其他蛋白,就不能宣称纯牛肉。‘三花淡奶’视频中,如果商家加入了这些新原材料却称‘熬一夜’,那就存在欺骗消费者。”
柴园对新京报记者称,餐饮行业中使用食品添加剂越来越普遍的情况,这与餐饮连锁规模化以及预制菜的发展等有一定关系。合理、合法、合规地使用添加剂,有助于让食品更好地保存与流通,让食品风味更能满足消费者所需,这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不法商贩为降低成本获得更多不当利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这种企业必然做不长久,一旦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必会受到相应处罚。”
辛吉飞、刘怂的视频,很多涉及餐饮环节的食品制作问题。新京报记者查询到,餐饮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相关要求。
市场监管总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2018年10月实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包括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使用环节中,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存放要有专柜,并标注“食品添加剂”字样。同时,该规范提到,“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在技术上确有必要,并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使用量,同时要精准称量使用,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此外,宜在食谱上或食品盛取区、展示区,公示食品的主要原料及其来源,加工制作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等。
对于各方观点,新京报记者多次尝试联系辛吉飞与刘怂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有回应。
而面对争议,博主刘怂9月16日在其短视频中回应称,“从没有说这个东西不好,是被过分解读了。‘三花淡奶’指的是全脂淡奶或者植脂淡奶,主要是改善餐品口感、浓郁度等”。他称,不是跟商家做对,“是给消费者选择的权利,不管好坏是不是得告诉人家,像我家店一样,腌肉用了(食品添加剂)就是用了,这也叫吃得放心。”
此外,新京报记者注意到,9月27日在@烤面筋的阿飞的一个视频中,辛吉飞回应了此前在食品制作视频中放了食品添加剂后多次提到“倒沫子”“掉头发”等,“有点过,我承认,对不起”,同时他也回应了被指贩卖焦虑,“有的人可能太脆弱,我觉得有理智的人会选择更健康的”。
增香剂、回味粉宣传语涉嫌误导
辛吉飞和刘怂在视频中演示用的食品添加剂或配料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新京报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视频中提到的“肉味精油”“乙基麦芽酚”等,显示有多款相关产品在售,也有各种“精”“粉”等调味料售卖。比如一款“透骨增香剂”,宣称“烤鸭不香来点狠的,客户排队购买的秘密”,可以实现“去除异味”“抑酸抑苦”。还有一款“回味粉”,有商家在宣传页面上写“吃了还想吃,千里回头客,吃了还想吃,让生意火爆忙不停”等。
电商平台一些商家的宣传页面。电商平台截图
9月20日,新京报记者以开餐饮店有采购需求为由咨询山东一家生产相关调味品的公司,工作人员称其增香剂产品可以起到“增香去腥”的作用。“比如冷冻肉时间长的话有异味,加一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异味特别明显,用了效果不大,所有的添加剂都代替不了食材本身的味道。”该工作人员介绍,其产品是“正规渠道生产和销售,可以提供产品的检测报告、食品生产许可证等。”
在“海克斯科技食品”视频中,博主用了乙基麦芽酚制作了一款合成牛肉粒。关于乙基麦芽酚,新京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一家调味品企业,工作人员称,“乙基麦芽酚有增香和改善肉质的作用,比方说肉放一天,稍微有一点儿味儿了,会有一点效果。”
新京报记者查询到,乙基麦芽酚位列食品添加剂中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名单中。不少品牌的“牛肉风味精油”“透骨增香剂”等产品配料表中,均标注了含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用香精、食品用香料、食品用香料辅料。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钟兰安对新京报记者说,此类产品首先应符合《食品安全法》相关要求,不能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应标明具体成分和批准文号。但诸如“千里回头客”“生意火爆忙不停”这类宣传语没有相关依据,存在误导消费者、虚假广告的嫌疑,违反《广告法》规定。此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商家的网页宣传也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附录“食品用香料使用规定”提到,使用食品用香料、香精的目的是使食品产生、改变或提高食品的风味。食品用香料一般配制成食品用香精后用于食品加香,部分也可直接用于食品加香。同时提到,食品用香料、香精在各类食品中应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且部分产品不得使用食品用香精、食品用香料,包括巴氏杀菌乳、大米、小麦以及生、鲜肉等。
一食品行业资深研发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解释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提到的生、鲜肉是指原切肉,比如超市售卖的生、鲜肉“没有必要使用,要保留肉本身最原始的状态”,而“像调理肉、预制肉则是可以添加的”。
“乙基麦芽酚、透骨增香剂等被商家宣传可去除肉类异味,问题不在于食品添加剂本身。商家使用有异味的肉制作食品,本身已经是违法行为。”江南大学的华霄说。
对于乙基麦芽酚去除肉变质味道的说法,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曹雁平9月23日对新京报记者明确表示,乙基麦芽酚主要作用是增香,也能去除异味掩蔽杂味,但它是指对于食品未变质时本身的味道。比如梨被做成果汁时,会产生一种不太令人舒服的味道,可通过食品添加剂达到改善口感的作用。如果肉本身变质了,用乙基麦芽酚是掩盖不了异味的。
此外,华霄介绍,即便是调味料,正规产品都应写明配料表、产品标准、用途、参考用量以及生产许可证和厂家等信息。“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就很可能是问题产品。消费者可以据此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