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510|评论: 1

[原创] 拼经济·奋斗者故事 | 20万户秋收忙,赤水河畔美酒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9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我省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正奋发向前,拼在一线,用行动勇挑重担,用智慧攻坚克难。川网传媒-四川手机报推出《拼经济-奋斗者故事》系列报道,致敬正在拼的每一个人!

白酒是我省食品饮料万亿产业的支柱产业!四川“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发展壮大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在我省白酒产业壮大的背后,是这些正在拼的人。

关键词:20万户村民 60万亩高粱

8月,高粱成熟的季节。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赤水河畔一片繁忙景象,60万亩高粱丰收,背后是20万户村民的辛勤劳作。

田间地头近40℃的高温,热气逼人,但阻挡不了村民秋收的步伐。

这里的高粱叫“米红梁”,因颗粒小、皮厚、坚实、饱满、支链淀粉含量高等特点,是多轮次蒸煮和发酵酿酒的最佳原粮。记者了解到,郎酒基地免费给村民们发放米红梁种子,目前,已与480村20万户米红粱种植户,通过订单化合作种植高粱60万亩。

有村支书代表算了一笔账:一季高粱从种植到收割约四个月,能带来户均种植收益6000元,村民们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家庭、创收两不误。以往没人管的田地也被纷纷捡起,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除了古蔺二郎滩,自贡、宜宾、内江等地,都有“米红粱基地示范村”。自贡大安区高峰村,自2019年与郎酒基地合作以来,为当地1000多户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高粱种植面积也连年翻番,从2019年的500亩增长至如今的近3500亩。

高峰村村支书王莉娜说,郎酒带来的高粱订单化合作,通过保底价保收购,瞬间激发了大家的种植热情。如今,高峰村户户种米红梁,年年有收成。2021年全村高粱收获400多吨,村民们按订单价全部销售给郎酒后,单人多的就有两三万元收入。

关键字:制曲,高温55℃

二郎滩高粱地里的米红梁,下一站目的地是郎酒基地。在这里,一部分米红梁将由制曲女工们制成“酒之骨”——酒曲。

邓玉是制曲女工的一员。

凌晨5点,邓玉已经起床洗漱完毕。她的父亲邓友权、母亲王朝艳都在为郎酒厂工作。

清晨6点,三人如往常一样,离家结伴步行20多分钟到酒厂上班。

邓玉是制曲四车间工艺员,母亲王朝艳是制曲三车间工艺员。

早上六点半,打开“安曲、翻曲”的一个个仓门,一股股热浪不断扑面而来。冒着热浪,记者看了看仓内的温度计:55℃!

这边,一些制曲女工们正打着赤脚“踩曲”,汗水早已浸透她们的工作服。”酒厂有严格规定,108脚才能踩出一个完整的曲块,平均每个曲块的制作必须在50秒左右。“邓玉介绍,女性的体重更适合踩曲,所以绝大部分都是女工。

另外一边,整齐堆放的曲块,由专人运送到仓库。接下来就是炎热又枯燥的安曲、翻曲工作了。

”安曲,就是把曲块放进仓库里发酵,曲块外要裹上一层稻草,让它们在里面升温、发酵,所以仓内温度可以高达55℃甚至以上。“邓玉介绍,安曲工作结束后,还要翻曲,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把曲块翻动整理,让其充分接触空气再度发酵。

一个仓库由5人负责,一天翻曲8小时,才仅仅只是完成其中一个步骤。早上不到9点,工人们的衣服已被汗水打湿了”几轮“,实在太热了,大家就从仓内出来,在过道吹吹风扇,喝一口凉茶。休息几分钟后,又赶忙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关键字:酿酒,如蒸桑拿,24小时不能停

经过完美发酵的曲块,接下来,即将来到酿造中心,它们中的一部分,将由五车间酿酒班长邓友权亲手酿制成美酒。

车间里、晾堂旁、一口口甑子蒸汽腾腾,让室内温度再次升高……二郎镇所在的赤水河流域,是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这里群山环绕,却闷热少风,每年夏季室外气温可高达40℃。而这高温,却是酿制酱香白酒的必备条件。

早上的酿酒车间已如同桑拿房,”只要一进车间,衣服就没干过,每天得待够十几个小时。“邓友权说,车间是两班倒,酿酒工艺要求24小时不能停,完成一轮酿酒工作得29天以后再休息。

”我一般早上6点到车间,晚上7点下班……“如今,为酒厂工作了30年的邓友权,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比工人们到得更早、走得更晚。工人们休假了,邓友权也没回家。“手里还有很多检查工作要做。”邓友权笑着说,他自己就是当地人,家离酒厂不远,已经习惯把酒厂当成家。

“酿酒既是门技术活,更是苦活。”邓友权告诉记者,作为白酒生产的重要环节,上甑蒸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酒的质量和产量。上甑讲究轻撒匀铺,穿气均匀,为蒸馏创造最佳条件;取酒讲究看花摘酒,通过观察酒花的形态按质并坛。

一整套流程,每步都凝聚着匠人们经年累月的智慧结晶,才能成就最上乘的酱香原酒。

关键字:品酒,追求极致

酿制出美酒就能上市了吗?不急,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调酒、品酒。
1.jpg

酒中成百上千种风味物质间的微妙变化、协调与平衡,需要经过酒体设计大师们的精雕细琢、画龙点睛,才能成就郎酒的独特风味。

为酒厂工作了28年的酒体设计师许忠,参与研发出多款经典产品,不停探索,成为技术革新典范和首届郎酒工匠。

下午3点,许忠和很多品酒师一起,第八次对一批新品郎酒进行品评打分。记者看到,新品酒被工作人员倒入某一标号的玻璃杯,而其余玻璃杯中是已合格的同款酒,品酒师们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对五个杯子中的酒品评打分,并从中品出新品酒是哪杯,给出评分和意见。

”品酒是一个要求很高、非常严谨的工作,我们平时不能喝酒,不能吃辛辣食物,要保持舌头口腔的敏感性。“许忠告诉记者,如今的酒品种多、个性多,要设计出满足不同人群的酒类,还要都符合固定标准,一旦不对,就要推倒重来,他和团队常常为了一份酒体小样,进行成百上千次的试验。

28年来,许忠”与酒体技术聊天“,他参与的《红花郎酒生产工艺研究及应用》获200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不断学习、不断解惑、不断积累,最后达到技艺的提升。许忠于2014年获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鉴评大师称号,2015年获得一级品酒师资格,2019年获中国陈年白酒鉴定师资格。

”将每一滴酒的品质都视作自己的生命来对待。“许忠认为,追求极致,就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断进取、创新、有原则、有底线。

关键字:2万个岗位 带动就业与致富

“父亲总说,郎酒是我们这里最好的企业,所有人都以进入酒厂工作为荣,你也应该回到这里。”大女儿邓玉在外工作两年后,最终选择回到了酒厂。她告诉记者,回到家乡工作,是她做的最正确的选择。酒厂优先解决本地人员就业,对所有工人的待遇都十分优厚。邓玉说,当地人要想找工作,几乎都是去郎酒厂。

就在七月,工人们还涨了一次工资。邓友权说,等两个小儿子毕业后,也争取能进入郎酒厂工作。

据悉,郎酒共有员工2万名,仅2021年,郎酒厂就新增16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农业、旅游业、服务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其上缴税收长期占比全县税收总额80%以上,2002年以来累计纳税230亿元。

从高粱种植到白酒生产、酒糟养牛、牛产粪肥,郎酒形成了乡村振兴闭环,帮助古蔺走上致富之路。

(川网传媒-四川手机报 秦菲 徐浩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2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8-30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