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139|评论: 5

[交流共享] 【名伶史记】“红灯敎主” —— 川剧名丑王国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灯敎主” —— 川剧名丑王国仁

文 稿 资 料    由王国仁先生关门弟子 張笑山    提   供




010312mubze8m8lon8ywbn.jpg


川剧名丑  王国仁(1921——1961)

       王国仁原名黄柏寿,小名九龄,浑号“红灯教主”。擅演襟襟丑,兼长末、净。四川罗江县人。成都天府中学毕业。幼年酷爱川剧,濡染极深,常因看戏逃学,遭父鞭苔。于一九三七年毅然与封建家庭决裂,拜师川剧名丑鄢炳章,专攻襟襟丑。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九年,辗转飘泊各地搭班卖艺,演出活动遍及全川。十年间,艺事精进,声誉雀起。一九五○年返成都唱戏。一九五一年入雅安川剧团为演员,并担任过业务组副主任,付团长职务。
       他塑造的舞台形象神态生动,个性鲜明,情趣横溢,不落巢臼,在川剧丑角行中独树一帜,深受观众喜爱。王善于从剧情人物出发创造角色,他塑造的《告贫》中的邱旺,《骂相》中的孙家二,《劝夫》是的邱元顺,《碧波红莲》是的龟相,《红杜鹃》中的皮治帮,《柯山红日》中的麦力生等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脍炙人口,极富艺术魅力。
       王国仁从艺后,遍访师友,广纳博采,精炼酿制,为我所有。他的嗓音条件和基本功不够好,但却有自知之明,善于扬长避短,更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他潜心钻研前辈川剧艺术天籁,浣花仙等人的唱腔精华,广泛汲取京剧、汉剧、笑剧、扬琴、相声、民歌、乃至谐剧,杂剧的丰富养分;常登门向李德才,曾炳昆和其他有一技之长的普通艺术求教。广博深厚的艺术熏陶,日以继夜地勤学苦练,致使嗓音差,基功薄的“红灯教主”居然在表演、唱腔、念白、造型艺术上造诣深邃,自成一格。一九五三年前后,他认真研读“斯氏”表演体系并溶于实践,其艺术修养赖以升华到更高境界;又将所学心得向全团演员讲授,对该团早期艺术格调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他精钻各行当表演程式,熟谙各种传统声腔,戏路宽广,一专多能;工襟襟丑,擅演老生花脸;能编戏导戏;会吹笛弄琴,有一定音乐素养;学过画,舞美设计也颇在行。王国仁算得上川剧界既专县通的难得人才。
       一九四七年,他在成都唱《关云长走麦城》,为演好关公,远赴武汉向京剧“活关公”高盛麟,成都著名京剧红生刘奎官学习身段、功架,青龙偃月刀等技巧;又借鉴川剧名小生魏香廷《白马坡》的耍刀路子,杂技演员的肥大彩裤(剧中要踢尖子、丢卡子。王腰、腿乏功,用来藏拙)。演出时,以神韵、气质逼真,唱腔娓娓感人,轰动蓉城。
       王国仁的表演注重以神态、气质、情趣层层提示人物心灵,深刻刻画角色性格。主张“神疑于内,形发乎外;神形一体,神形兼备”。无论唱、做、念、导(演),都强调层次,铺垫、高潮、贯穿、谐和;深入剖析角色的出身,教养、处境、心理、感情变化,与剧中其他角色的内在关系,准确掌握角色性格特征,然后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为塑造人物服务。他运用程式而不囿于程式,程式不足以表现则突破之,或借鉴或创新。如化妆造型,他就善于借鉴话剧,但又不失川剧风格。他的形体动作精炼,简洁,动作幅度一般一大,但生动和谐,绕有情趣,既富五戏剧夸张,又不悖生活真实;抬手踢足,一举一笑,莫不认真筛选,锤炼。《骂相》的孙家二,相似处很多,但王国仁演来却性格迥异。他主要突出孙家二愤世嫉俗,身有特定的“三气”:对处境的怨气,对吕蒙正的义气,对范丞相的傲气。对邱旺、则着重刻画其玩世不恭,放浪形骸,乐观诙谐而又处处卖弄才华的性格。他精心塑造的这两个角色,幽默谐趣,“丑”而可爱,谑而不俗,同放异彩,各有千秋。
       王国仁噪音沙哑低沉,但音乐感强,善于以声传情,又善以气托声,放声音虽欠洪亮,却富有穿透力,感染力。他行腔不但字正腔园,而且感情充沛,刚柔得体,喜、怒、哀、乐均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一九五九年,雅安川剧团在成都,为迎接国庆十周年接待外宾演出《碧波红莲》,王国仁饰剧中龟相。角色形象必须通过长段唱腔为主要手段来塑造。他以自组的《红衲袄》唱腔,结合出色的造型表演艺术,把一个老态龙钟,德高望重,机智沉着,能言善辩,诙谐风趣又富于同情心的龟老丞相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深获观众、同行和外国友人的好评。
       塑造角色,不论正派反派,不分主角配角,王国仁一样重视,认真对待。比如《打红台》中老幺杨“颤翎子”就是戏不多的配角,可他扮演时仍然一丝不苟,赋与角色以鲜明的个性,把本来憨厚幼稚却硬充精明老炼,显得滑稽可笑的“颤花儿”形象,活生生地在舞台上树立起来,为《打红台》增色不少。难怪观众反映说:“看王国仁演戏如饮醇酒,浓香四溢,令人陶醉;余味无穷,久久难忘”。
       此外,他塑造《劝夫》中的邱无顺中,《挑女婿》中的县官,《芙奴传》中的贾瞎子,《十五贾》中的况钟,《夏完淳》中的洪承畴,《北京四十天》中的刘宗敏,《红杜鹃》中的皮治帮,《珍珠塔》中的陈莲,《柯山红日》中的麦力生等众多艺术形象都很有深度,堪称艺术珍品。
       在二十五年川剧艺术生涯中,王国仁不仅是著有成就的优秀演员,而且还是一个多产剧作者和川剧导演。他创作、改编过不少剧本,也导排过不少剧目。初步统计,建国前他创作改编、加工整理的剧本就有《车夫爱国》、《骂摩登》、《市场行情》、《劝夫》、《骂相》、《告贫》、《王木匠劝妻》、《天宝图》(连台本)、《关云长走麦城》、《纣王无道》、《打双相》、《回首望故都》、《铁血情花》、《兽宫虎侠》(连台本)等八十本戏。但值得一提的是他自编自演的《车夫爱国》一类歌颂抗日救国,针砭时弊的“时装戏”。也因之得到“时代小丑”的浑号。《车》剧演出之后,国民党警察局勒令停演,经成都市人力车工人罢工三天抗议,禁令才被迫取消。
       建国以后,王国仁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对川剧事业卓有贡献。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年,在雅安川剧团参与发掘整理、改编、导排的剧目有:《金霞记》、《打红台》(与彭海清合作改编)、《游龟山》、《牛郎织女》、《挑女婿》、《夏完淳》、《红杜鹃》、《双罗衫》、《芙奴传》、《逃婚闹堂》等十余出。其中《逃》剧系根据禁戏《双魂报》整理改编,一九六○年该团在成都公演此剧,评论文章誉为“化腐朽为神奇”。在这些剧目的导排过程中,他作了不少改革,创新的尝试,收到良好效果,为该团在五十年代艺术上的革新闯出了道路。
       王国仁的性格爽直、开朗、诙谐、常解同业危难,乐于扶掖后进,为人所称道。弟子有李七华、程化、沈树堂、张族云、罗志彬、杨金华。私淑弟子筱艇。
       一九五七年,王国仁被错划为右派,一九五九年摘帽,一九七九年恢复名誉。一九六一年,四川省委宣传部借调去成都,任教于四川省川剧学校。同年八月患双侧肝癌,经抢救无效,一九六一年十月五日溘然长逝,终年四十岁,葬成都市“名流陵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2-6-23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家报纸在演员不红时讨伐,红了去跪舔,合作不成再诋毁:无节操                                   


     民国时期,川剧名角“红灯教主”王国仁初出道时,颇受争议。在他的新戏演到第四本时,《戏剧周刊》因看不惯他的锐意革新,接二连三刊登了讨伐他的檄文。牛耳一执,接着就有几家报社鼓噪跟进。沸沸扬扬声中,《蓉风报》出来分庭抗礼了,它竭力为王国仁的创新呐喊,也有几家报刊随之响应。于是,一场笔战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730e0cf3d7ca7bcb20815582fb7b4766f724a818.jpeg

而王国仁却捧骂由人,宠辱不惊,只顾专心致志地编演新戏。因新戏越来越受观众欢迎,王国仁越演越红,终成名角。同时,因看戏的观众大多是看报的读者,所以《蓉风报》销路大畅;而《戏剧周刊》却发行日蹙。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见王国仁越来越受欢迎,《戏剧周刊》派记者找王国仁,表示愿意改弦易辙,同他合作。王国仁对记者恭敬有加,沏茶敬烟,也表示极愿捐弃前嫌。然而,当记者要求王国仁提供新戏的剧本和演出动态时,王国仁说他已和《蓉风报》签过合同,不能将新戏外泄给其他报刊。记者见此,只好怏怏作罢。


6a63f6246b600c3380523a975f3e7d0ad9f9a139.jpeg

《蓉风报》取得了王国仁艺事活动的报道权后,大刀阔斧地辟出专栏,并取了个通栏标题,叫“王国仁无声无限唱片公司”。同时仿照上海唱片公司的鸡图案,画了个鸭图案做题花,这就使王国仁又有了一个“板鸭脑壳”的新外号。专栏连篇报道王国仁新戏的编演动态,并选登剧本唱段,很为观众赞赏。


见《蓉风报》春风得意,《戏剧周刊》由妒生恨,竟又迁怒于王国仁。于是,该报又耍出老式武器,斥骂王国仁是“邪术山人”。以前,王国仁对《戏剧周刊》的詈骂并不计较。他认为艺术见解之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况自己超越规范,未见得桩桩都对。但这次,《戏剧周刊》的行径却令他不齿,他决定要小小报复一次。于是,王国仁给《戏剧周刊》编辑部寄去一封公开信,搞得《戏剧周刊》自打嘴巴,内容大致是:在下蒙贵报引进“山门”不久,“邪术”浅短……


faedab64034f78f067d75a5f3c432650b2191c31.jpeg

“角色是捧出来的”这句话被某些媒体奉为金科玉律,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捏着别人的命门,于是,总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将由激素产生的信息直接形成文字诉诸笔端,快意当前;在逐利之心的调配下,又笔锋一转,改头换面,毫无骨气可言。看来在捧人之前,他们真该补些钙,至少养结实自己,免得捧人不成反被打时,不至于趴在地上起不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3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明耻①丨年幼逢难,被迫学戏,如今的他只有感恩

[url=]封面新闻[/url] 2018-09-03 07:45 35333

[size=1.125]
[size=1.125]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黄芯瑜 王洪斌
[size=1.125]/人物档案/
[size=1.1875]许明耻,1946年生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工丑角,师承陈全波、王国仁等著名川剧丑角名家。代表剧目《邱旺告贫》《裁衣》《花子骂相》等。在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川剧《死水微澜》中饰演顾天成一角,并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最佳配角奖”。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1946年,抗战胜利后不久。作为大后方,重庆百废待兴,民众欢欣鼓舞。许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为了牢记中华民族遭遇的灾难和耻辱,父亲为他取名“明耻”,以此铭记历史。
[size=1.1875]“我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他身上有股文人气,希望我不忘国耻。”许明耻回忆起他的家庭。
[size=1.1875]父亲爱听戏,尤其爱京剧,家里的京剧唱片成日没有断过。许明耻耳濡目染,从小就能跟着父亲哼一两句。几十年过去,现在他聊起幼时听过的京剧,尚能张口唱来。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许明耻十分聪慧,进小学后,由于贪玩好耍,据他自己所说就是“读望天书”,但是若被老师突然抽问回答问题,却能对答如流,信手拈来。由此虽调皮,进入中学却获得了为数不多的保送名额。
[size=1.1875]本来一切顺理成章,读中学、考大学,作为教师的父亲也许为他拟定了一条再普通不过的人生,从未想过自己今后几十年会与戏剧扯上关联。哪知1958年,突生变故,家庭逢难,支离破碎。母亲带着哥哥离家而走,遭受诘难的父亲难保自身,只能忍痛将许明耻送往成都姑妈家。
[size=1.1875]12岁的许明耻离开重庆来到成都,本以为能顺遂,好歹安安分分把书念下去。但由于历史原因,原本不稀罕的读书却成了个大问题。再加上当时姑妈家也生活困难,方才年满12岁的许明耻感受到了生活乃至人生的巨大压力。
[size=1.1875]恰逢那年整个西南川剧界都在谋求改革,为了挽救川剧,计划在成都办一个新型的实验学校,开设科班以代替过去旧式的剧团带班模式。1959年,已经正式成立的四川省川剧学校对外招生,并承诺给学戏的学生一定经济补贴。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在经济困难和学业受阻的双重压力下,许明耻决心来川剧学校报考,没曾想老师皆认为他颇有天赋,予以录用。
[size=1.1875]许明耻家中无人学戏,家人得知他竟然放弃学业,进入剧院,颇为吃惊,纷纷惊叹“许明耻此生完了”。
[size=1.1875]然而许明耻却用几十年的光阴证明了自己不仅没完,还获得了许多成就。在川剧丑角艺术边缘化的今天,许明耻尚能与蓝光临、晓艇等各大川剧名角比肩而立。提起川剧丑角,许明耻已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
[size=1.1875]“年幼逢难,被迫学戏,现在的您如何作想呢?”采访时记者问道。
[size=1.1875]许明耻收起一贯的笑容,十分郑重地说道,“当年学戏确实是一个被迫的选择,经济困难,也读不了书,但是现在我并不后悔。历史给了我生活上一些取舍,但是这个取舍给了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现在的成就。我进入戏剧行业很偶然,但是如今的我回望曾经,只有感谢。”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下期预告】
[size=1.1875]许明耻工丑角,师承陈全波、王国仁等著名川剧丑角名家
[size=1.1875]他幼时逢难,从家乡重庆来到成都,迫于生计学习川剧,遇见已是癌症晚期的恩师王国仁。他继承了王氏绝学,后又一直跟随陈全波学习,在丑角行当里闯出一番天地。起伏波折,他在破庙里与庞统古今对话,宽慰人生。
[size=1.1875]从演员走向讲台,他进行了角色的转换,执教三十余年,学生遍布全川、全国甚至全球。他到德国、美国教授川剧,备受赞誉。面对目前丑角边缘化的问题,他深感无奈,却又竭力挽救于万一。
许明耻|师承名家 王国仁留给他生命最后的余温

封面新闻[/url]


[size=1.1875]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黄芯瑜 王洪斌
[size=1.1875]/人物档案/
[size=1.1875]许明耻,1946年生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工丑角,师承陈全波、王国仁等著名川剧丑角名家。代表剧目《邱旺告贫》《裁衣》《花子骂相》等。在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川剧《死水微澜》中饰演顾天成一角,并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最佳配角奖”。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1959年,年仅13岁的许明耻正式离家进入四川省川剧学校。幼时本就聪慧的许明耻学起戏来相当快,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唱一遍他立马就能有样学样。当时川剧学校的老师对许明耻都十分青睐,他是班里的“尖子生”。
[size=1.1875]川剧学校不以剧团带班,而采用新型的科班模式,老师教课,学生学戏。当时川剧界的名家周企何、陈全波、王国仁等都为许明耻讲过戏。
[size=1.1875]“当时取消了过去传统的拜师的说法,所以没有师徒的概念,但是我的戏剧生涯主要师从两位名师,一是王国仁,二是陈全波。”
[size=1.1875]1961年,川剧名丑王国仁身患肝癌,为了对王国仁的戏剧进行紧急性抢救,川剧学校将他从雅安调回成都任教。那时的王国仁已是肝癌晚期,但是他心中对戏剧的热血未凉,渴望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给有天赋的人。
[size=1.1875]川剧学校立刻想到了当时被称为“神童”的许明耻,学戏快、人也机灵活泼,十分适合继承王国仁的绝学。虽然二人相处不过短短数月,但是在许明耻的心里,王国仁是他敬重的恩师,让他此生难忘,一辈子怀念。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现在提起王老师,我依然很想念他,他很伟大。”许明耻说道,“那时他已经是癌症晚期,每天痛得睡不着,背着被子在学校跑圈。看见我,就跟我说,明耻,陪我跑一圈吧。我就在学校里面陪他跑步。”肝癌晚期,痛苦异常,患者无法沾床,一碰就疼,王国仁只能在操场靠走动缓解疼痛。
[size=1.1875]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如春蚕吐茧般,将最后的余温留给了少年许明耻。《邱旺告贫》、《骂相》等好几个名剧,都是由王国仁口传心授。
[size=1.1875]“王老师人非常慈爱,只教我戏,其余没有任何要求。他人很有趣,心也宽大,总是戴顶白草帽,是个很新派的人物。我发表了很多他的作品,就是为了铭记他。”
[size=1.1875]被称为川剧奇才,“红灯教主”王国仁能编、能导、能演。很多剧本都是他亲自写的。剧团要是穷困,大家就会说,王老师写个戏吧。
[size=1.1875]“他写一个戏立刻就能卖满座,很有号召力,非常有名。”许明耻回忆。提起恩师,除了永久的怀念,还有崇拜。
[size=1.1875]“那个时代流行的《人猿泰山》,和川剧八竿子打不着的,他都能编来演。我现在在做英语川剧,王国仁老师很早其实就尝试过,他用英语和四川话夹杂在一起来表演,新鲜有趣,川大的学生不上晚自习都要去看他的戏。接地气,能跟上形势,他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大艺术家。”
[size=1.1875]1961年10月,王国仁因肝癌去世。送去火化时,因他个子高大无法放入火匣。周身硬化,殡仪馆的人使尽了力气。
[size=1.1875]“我走上前去,在他耳边说了句,王老师,您一路走好。然后轻轻的一下就放了进去。我印象十分深刻,大概是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吧。”许明耻感叹道。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下期预告】
[size=1.1875]1963年国庆,许明耻有幸获邀前往北京表演及观礼。站在观礼台上,许明耻是最年轻的川剧演员,他见到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看着台下的人群和台上的自己,那一刻他的心里觉得特别充实。
[size=1.1875]然而时过境迁,不到几年时间,历史的车轮便碾碎了少年心中的梦想。



许明耻③|跌宕起伏 白马关对唱庞统,自我抒怀

resize,m_lfit,w_200,h_200&autime=8797

封面新闻

2018-09-04 15:14
封面新闻官方帐号






[backcolor=rgba(0, 0, 0, 0.5)]04:08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黄芯瑜 王洪斌


/人物档案/


许明耻,1946年生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工丑角,师承陈全波、王国仁等著名川剧丑角名家。代表剧目《邱旺告贫》《裁衣》《花子骂相》等。在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川剧《死水微澜》中饰演顾天成一角,并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最佳配角奖”。


u=2207270302,2705438154&fm=173&app=25&f=JPEG

1962年,在四川省川剧学校学戏数年的许明耻因技法精湛、唱功了得,被调入四川省川剧院。16岁的少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四川文艺各界对川剧颇为重视,那时业界内人人都认识“神童”许明耻,请他演出的多了,经济自然不再成为负担,吃得好穿得暖。


1963年国庆,许明耻有幸获邀前往北京表演及观礼。站在观礼台上,许明耻是最年轻的川剧演员,他见到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看着台下的人群和台上的自己,那一刻他的心里觉得特别充实。


“三进中南海演出,那个心情不得了啊,那么多大人物和我在一起,年轻气盛,觉得以后肯定更加光荣。”少年许明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时过境迁,不到几年时间,历史的车轮便碾碎了少年心中的梦想。因“成分”不好,许明耻被告之不能继续待在川剧院表演,要重新进行分配。


“人呐都是跌宕起伏的!”多年后的现在,许明耻依然感叹当年那种从天上掉到地下的感觉,“只是那个时候年少罢了,不识愁滋味。”


他拿起地图一翻,觉得绵阳离成都看起来不远,便请示去绵阳,谁曾想,这一去就是19年。


u=2003063945,2725042671&fm=173&app=25&f=JPEG

初去,许明耻被分配到白马关种地。那里有座破庙,没人打理,已经满布灰尘,只有凑近了看,才发现是庞统的庙。庙中供奉着东汉末年,刘备帐中重要谋士庞统。


建安十九年,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飞箭身亡,死时年仅36岁。刘备极为痛惜,说起庞统便声泪俱下。现今庞统祠墓,作为清代古建筑,已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正门、侧门皆刻有楹联匾对:“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川剧中有许多关于庞统的唱段,许明耻心中豁达,见庞统灰头土脸无人打理,仿佛和自己处境相似。他便一人自娱自乐,在破庙的土台上唱起了庞统的戏,一人一像相映成趣。


“那个时候很绝望啊,只能变着法子自我宽慰,自我陶醉。跟庞老先生对话,仿佛能解些许哀愁。”


春去秋来,所种花生都已丰收,许明耻在破庙里和庞统古今对话一年,前方传来了转机。当时要求全国学习样板戏,因绵阳剧团人才不足,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剧本学不下来。绵阳剧团这才想起了在白马关种地的许明耻,急急将他调回绵阳学习《红灯记》。他幼年本就随父亲听京剧长大,学起这些自不费力,很快就上手。


自此以后,许明耻当上了样板戏导演,结婚生子,后又将川剧片段刻录成磁带光碟,加大传播。跌宕起伏的人生直至中年方才稳定,他在绵阳生活19年,1983年重返成都,迫于形势需要,他放弃演戏,转而走上讲台,开始了30余年的川剧教师生涯。


【下期预告】


上个世纪80年代,磁带、录像等音像文化艺术在大陆开始流行,许明耻心里暗自琢磨,自己在舞台上唱一出戏,哪怕再卖座,能够看到的人也非常有限。流行文化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式微,如果川剧艺术也能录入磁带录像里,看到的人总比在剧院里多得多。在许明耻的努力下,川剧《邱旺告贫》的卡带被制作出来,在四川地区反响不错,同时也畅销。





 楼主| 发表于 2022-6-23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明耻④丨 从舞台走向讲台 出演《死水微澜》收获白玉兰奖

[url=]封面新闻[/url] 2018-09-06 07:32 37042

[size=1.125]
[size=1.1875]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黄芯瑜 王洪斌
[size=1.1875]/人物档案/
[size=1.1875]许明耻,1946年生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工丑角,师承陈全波、王国仁等著名川剧丑角名家。代表剧目《邱旺告贫》《裁衣》《花子骂相》等。在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川剧《死水微澜》中饰演顾天成一角,并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最佳配角奖”。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从白马关调任至绵阳剧团后,许明耻以其扎实的戏剧功力重新在绵阳扎稳了根基。生活渐渐安宁之后,他开始追求更艺术性的发展。
[size=1.1875]80年代,磁带、录像等音像文化艺术在大陆开始流行,许明耻心里暗自琢磨,自己在舞台上唱一出戏,哪怕再卖座,能够看到的人也非常有限。流行文化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式微,如果川剧艺术也能录入磁带录像里,看到的人总比在剧院里多得多。
[size=1.1875]“我是第一个去做川剧磁带光碟的。当时我想的就是,现在的科技手段,观众群特别广,比我在绵阳唱一场戏的传播量广多了。所以我想利用这些高科技手段去传播我们优秀的川剧。”
[size=1.1875]在许明耻的努力下,川剧《邱旺告贫》的卡带被制作出来,在四川地区反响不错,同时也畅销。随后,更多的川剧被制作成卡带传播,许明耻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演出机会接踵而来,不仅在绵阳,也同时受邀到成都表演。
[size=1.1875]日子久了,许明耻还是想回来成都。几经申请辗转,1983年,许明耻被调回成都,但是不能继续担任川剧院演员。
[size=1.1875]“当时教师资源稀缺,学校需要、社会需要,所以就回去了川剧学校当老师去了。”
[size=1.1875]从演员到教师,需要进行角色转换,除了将自身多年的演戏经历变为可用于课堂的教学技巧外,最重要的是,受到体制限制,教职员工通常不能在剧场登台表演。30余年教学生涯,许明耻只登台过一次,那就是参演自己学生田蔓莎制作的川剧版《死水微澜》,出演顾天成一角,这次演出,使他收获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最佳配角奖”。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田蔓莎,川剧旦角,当代川剧改革先锋派人物,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在川剧学校读书期间,许明耻曾是田蔓莎老师,师徒二人关系非常好,私下时常切磋。
[size=1.1875]1996年,田蔓莎找到许明耻,邀请他登台演出,并故意开玩笑激道:“老师你讲课讲得再行,真正上台演你还记得?怕不得行哦!”许明耻当时心想,好啊学生现在要挑战老师了,不得了了。
[size=1.1875]当时田蔓莎计划将李劼人小说《死水微澜》改编成川剧,她请到著名川剧编剧徐棻写剧本,许明耻拿过剧本一看,心里实在喜欢。
[size=1.1875]“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死水微澜》已经改编过电影电视,反响都很好,我们再改成川剧,简直迎难而上。”
[size=1.1875]但是在舞台上表演数十年,作为一个戏剧演员,对舞台都有着某些情节。
[size=1.1875]“一上台就高兴,锣鼓只要一响,就欢喜得不得了,这是骨子里的东西,丢不掉。”许明耻说道。
[size=1.1875]参演《死水微澜》,许明耻没拿田蔓莎一分钱。“整个剧排了几个月,在北京演出也很轰动,虽然我的戏份不多,但是也算全了我重回舞台的梦。”
[size=1.1875]1998年,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将最佳配角奖颁给了许明耻。

许明耻⑥丨丑中见美,丑角不丑;俗不伤雅,雅俗共赏

[url=]封面新闻[/url] 2018-09-08 07:52 36702


[size=1.125]

[size=1.1875]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黄芯瑜 王洪斌
[size=1.1875]/人物档案/
[size=1.1875]许明耻,1946年生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工丑角,师承陈全波、王国仁等著名川剧丑角名家。代表剧目《邱旺告贫》《裁衣》《花子骂相》等。在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川剧《死水微澜》中饰演顾天成一角,并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最佳配角奖”。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传统川剧历来以“三小”著称,小生、小旦、小丑。丑角在川剧的舞台上曾经大放异彩,虽其插科打诨、表现滑稽,但却是川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成基、周企何、陈全波、周裕祥、王国仁……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丑们,在舞台上留下过他们嬉笑怒骂的一生。
[size=1.1875]川剧发展流变300年,积累了川丑剧目400余个,形成了丰富的丑角类别和流派代表剧目。从其地域来说,大致分为两个派别。一是以周裕祥为代表的重庆一派,一是以川剧丑角泰斗鄢炳章为代表的成都一派。
[size=1.1875]“各有千秋,重庆丑角戏比较新派,不以舞蹈和形体动作为主,成都丑角则比较丰富,讲究极强的形体动作,眼神、表演、手舞足蹈,非常具有动作性。”许明耻讲解道,“陈全波、王国仁都是鄢炳章一派。”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若从其表演特征来说,一类丑角重表演,一类则重语言。重表演的流派要求丑角演员面部生动活泼,眉飞色舞,要有小歌舞剧的特征,发扬其动作性,吸引力极强。重语言的派别则以冷面滑稽为主,在语言艺术中展示讽刺与幽默,对观众的文化修养要求比较高。
[size=1.1875]小生静秀,妆容清隽,初入梨园,多数年轻弟子都愿意入小生行当。其是许明耻那样入行早的少年,谁不愿意在舞台上青衫长袍而立呢?
[size=1.1875]“按照川剧常规,先要练一年的基本功,之后才分行当,最开始我是学武生的。”许明耻回忆道。但是当时情况特殊,许多优秀的丑名名师或是生病、或是年岁已大,为了抢救一批优秀的丑角经典剧目,这才挑选了学戏快的许明耻去继承。“那个时候我接触的都是丑角名师,慢慢上手之后就习惯了这个行当。”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现在的许明耻已经忘记了最初对丑角的印象,不过现在想起来,只有演丑角戏是让他最为幸福的事。
[size=1.1875]丑中见美,丑角其实并不丑。“它是欢乐的、幽默的,也是最美的艺术形式。”
[size=1.1875]许明耻聊起丑角,现场展示了几段表演和唱腔。川剧要求丑角戏俗不伤雅,雅俗共赏。“我们不说脏话,又很幽默,主要还要有文化,以表演喜怒哀乐为主。和大家理解的市井小丑不一样,川剧舞台小丑具有极强的艺术个性。”
[size=1.1875]例如其中大量挖苦封建统治、皇帝以及旧官僚的唱段,多是文学讽刺艺术,主要反应四川地区百姓心中的真实情态。
[size=1.1875]“长期受到四川西部文化和长江上游文化的熏陶,川剧丑角也可以说是一种批判现实主义,它跟其他剧种的丑角戏大不一样,对旧时皇帝荒淫无道的讽刺,对贪官污吏厚颜无耻的批判,都是非常深刻的。”
[size=1.1875]
[size=1.1875]【下期预告】
[size=1.1875]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设立多年,但从未有丑角演员获此殊荣。丑角被边缘化的今天,许明耻在担忧的同时也心怀希冀。他说,喜剧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喜剧还在,丑角戏必有一方天地,川剧也定会继续长存不衰。
[size=1.1875]
许明耻⑦ | 余生最想完成的事:挖掘和研究川剧精品

[url=]封面新闻[/url] 2018-09-09 08:10 37207

[size=1.125]
[size=1.1875]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黄芯瑜 王洪斌
[size=1.1875]/人物档案/
[size=1.1875]许明耻,1946年生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工丑角,师承陈全波、王国仁等著名川剧丑角名家。代表剧目《邱旺告贫》《裁衣》《花子骂相》等。在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川剧《死水微澜》中饰演顾天成一角,并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最佳配角奖”。
[size=1.1875]
[size=1.1875]作为“三小”之一,丑角戏曾是川剧舞台上惊艳的一角,嬉笑怒骂,寓言讽刺,以及幽默的脸部表情、滑稽的肢体动作,时常令人捧腹。正如许明耻回忆的那样,丑角戏盛行的那些年,场场卖座,门庭若市。
[size=1.1875]如今不得不承认的是,整体戏剧艺术曲高和寡,川剧丑角戏也同样陷入了边缘化的境地。
[size=1.1875]“最令人痛心的是,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丑角拿过奖。”许明耻惋惜道。
[size=1.1875]作为丑角演员,也作为川剧教师,他非常担忧。丑角戏的长处在当代被掩盖,也没有占领市场,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size=1.1875]“大众都认为丑角就是贩夫走卒、插科打诨,观众在台下跟着笑。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个‘笑’是最有深意的,最具批判性的。”
[size=1.1875]许明耻认为,当务之急,在研究上是开展对丑角艺术的挖掘和宣传,在具体表演中增加喜剧成分以感染观众。
[size=1.1875]“没有人喜欢永远的说教,丑角戏想要复兴,还是要走喜剧的路线。曾经竟华唱戏,都是刘金龙给她配丑角。只要丑角戏还在,川剧自有一方天地。”
[size=1.1875]许明耻发现,现在剧团普遍更为重视其他行当,缺乏喜剧人才和丑角演员。然而川剧本身就是悲剧喜演的艺术,喜剧手法极为常见,特别是灯戏。所以剧团急需扩充丑角人才,不应厚此薄彼。
[size=1.1875] 1|imageslim
[size=1.1875]在研究上,许明耻认为,川剧了不起的地方还没有被四川人认识,就遑论全国和全球了。
[size=1.1875]“我们川剧走到今天,过去真正高档且具有表演艺术的戏,都被淹没了。”平时没有机会接触舞台,许明耻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川剧研究上。知识性的失传、传统文化的缺失让许明耻感动痛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除了形式的传授外,他更希望将真正的川剧精品挖掘出来,进行研究,“这是我后半生最想完成的事。”
[size=1.1875]
[size=1.1875]研究之余,他自身也在做一些剧目上的有益尝试,英语川剧就是其中之一。锣鼓、唱法都是川剧形式,但是语言要换成英文。
[size=1.1875]“以前我教外国学生,他们都学四川话来表演。而英语川剧则不同,它要用英语表演,这很难,因为你要把戏曲语言在英文中找到对应。”
[size=1.1875]在许明耻看来,戏剧作为表演艺术,是随着时代进步的,不能拘泥在老旧的思想观念中,它必须要变。一些精美且完整的剧本以保留它的古典雅致为主,而丑角戏,则应顺应时代,反映出当代百姓的喜怒哀乐之情。
[size=1.1875]年过七十,许明耻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他虽然不能继续上台表演,但是谈起舞台,他心向往之。
[size=1.1875]“好的演员都有情感记忆,只要锣鼓声一响,喜怒哀乐皆在我脸上。”他自豪地说道。
[size=1.1875]【下期预告】
[size=1.1875]蓝光临,1935年生,四川广安人。川剧名角,工文武小生,师从曾荣华、彭海清。代表曲目《夫妻桥》、《石怀玉惊梦》等,1963年赴北京演出,轰动首都,受邓小平、朱德、陈毅等人接见。剧评家胡沙题词赞扬他“一曲惊梦北京,好似当年魏长生”。1990年至法国讲学川剧,开“川剧出国讲学之先河”。

 楼主| 发表于 2022-6-23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仁潜心钻研川剧唱腔,广泛吸取京剧、汉剧、乃至谐剧和扬琴

     王国仁潜心钻研川剧唱腔,广泛吸取京剧、汉剧、乃至谐剧和扬琴.民国三十六年为演
关羽《走麦城》,除就近向京剧红生刘奎官讨教外,竟远走武汉,向京剧“活关公”高盛麟学习。同时,还借鉴了川剧小生魏香庭演《白马坡》的耍刀路子,他扮演《关云长走麦城》的关羽气度恢宏、神韵逼肖、唱腔感人,轰动蓉城。 他精研各行当表演程式,热谙各类传统声腔,不仅集导、演技艺于一身.且会吹笛、操琴.甚至涉足舞台美术设计。1953年前后,他还钻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并向剧团演员讲授。
   他主张曰神凝于内,形发乎外,神形一休,神形兼备”。无论唱、做、念、打,都讲求层次、铺垫、高潮、贯穿、谐和。强调深人剖析角色的出身、教养、处境,心理感情变化及与剧中其他角色的内在联系,准确掌握其性格特征。他运用程式而不囿于程式。他的化妆造型菩于借鉴话剧又不失川剧风格.他的形体动作简洁精炼,动作幅度一般不大,但生动谐和,既夸张又不悖生活真实.如《骂相》的孙家二和《告贫》的邱旺,两个都是怀才不遇而沦为乞丐的书生,但演来却性格迥异:突出孙家二愤世嫉俗,对处境的怨气,演邱旺则粉重其玩世不恭、乐观诙谐又处处卖弄才华的性格.他的讲口咬字准,吐字清,韵味浓,讲得明快流畅,一气呵成.虽然他嗓音沙哑,但乐感好,善于以声传情,以气托声,故很有穿透力。他组腔的原则是:符合角色规定情感刁适合自己演唱条件.首先感动自己,再反复吟哦,精胜细琢。
   1959年,为庆祝国庆十周年接待外宾,他参加了四川省川剧联合演出团在成都演出《碧波红莲》,以自组的长段〔红钠袄〕唱腔结合出色的造型和表演身段,把剧中那个龙钟老态、善辩能言、诙谐风趣的龟皿相刻画得生动风趣.获得好评。他还善于改编、整理剧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车夫爱国》、《市场行情》、《驾卑登》、‘劝夫》、《骂相》、《王木匠劝妻》、《告贫》、《关云长走麦城》、《回首望故都》、《封王无道》、《铁血情花》、《天宝图》(连白本》、《兽宫虎侠》〔连台本)等.其中《车夫爱国》,歌颂抗日救国,属针贬时弊的“时装戏气使他获得“时代小丑”的浑号。
     王国仁本名黄伯寿,,生于1922年。小名九龄,成都成都天府中学毕业,幼年就酷爱川剧,在家经常哼唱比划,遭到父亲黄备臣训斥,他愤而离家出走,那时他才16岁,不久便下海唱戏。王国仁曾一度用“中国人”为艺名。鉴于当时抗日救亡,国难当头,自己又无家可归,遂取名王国仁(谐“亡国人”)。王国仁登台唱戏后,其父责令归家,否则断绝父子关系。王国仁自然不从,其父果然登报与他脱离关系。抗战期间,王国仁有感于人力车夫捐献钱物的义举而编了出《车夫爱国》,因此触痛了当局,遭到禁演,于是全成都人力车夫为他扎起,罢市3天,迫使当局恢复上演。
    1953年至1960年,他参与发掘整理、改编和导演的戏有《金吸配》、《打红台》(与彭海清合作)、《游龟山》、《牛郎织女》、《挑女婿》、《友完潭M红杜鹃》《双罗衫》、《芙奴传》、《逃婚闹堂》等。
    后经王国仁改编的川剧《归正楼》,就把“曾烂龙”、“喂不饱”之流作为模特儿,着意塑造那个破落子弟邱元瑞。这戏把“少爷”们的底火硬是抽安逸了。有几次王国仁的邱元瑞干脆西装革履登场,满口流行话语并加上几句“氽汤英文”(英汉夹白,类上海称的“洋径浜”),使得旧成都一大帮过去、现在、未来A“邱元瑞”们大为恼火,便找人向王国仁传出“谨防挨黑打,花盘子(黑话,以刀割面庞破相之意)”之类的话。

    号称川剧的红灯教主、丑角名家王国仁先生于解放前夕,由于营业萧条,王国仁为了出奇制胜,故由丑角反串红净戏,于是在永乐剧场,挂牌上演关公《走麦城》一剧。为了扩大影响和制造演出气氛,特请舞美师绘画成一文见高,“目览春秋”的关公座像,安置于剧场大门口之内,日点香烛加以供奉。每当开演之前的一个时辰,王国仁则衣冠楚楚,坐上黄色车赶至剧中场门口,随即脱帽举香,口中念念有词,(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再行三伏九叩之大礼,招徕不少的群众围观。然后他神乎其神的进入内场,作化妆演出之诸项事宜。在其化好妆后,也没有“设帐供奉”之举动!待“文革”之后,王国仁先生因胃癌住进市一医院。我去探望病情,病入膏盲的他还是谈笑风生。闲谈之间,提及当年设香案,拜神像,是担心暴露了“关公败绩”而事先作躬身谢罪的么?王老笑哈哈的说:“那是扯圈子,拉买主、谨此而已。”这是近六十余年来,我之所见供奉关公之举,谨此一例。
   王国仁大胆革新川剧,遂享有“红灯教主”之美誉。四川民间所谓“红灯教”,意即胆大不怕事。观众中流行一段顺口溜“红灯,红灯,花样翻新,堪称教主,不怕鬼神。”就是注脚。他虽非科班出身,但思路新,花样多,善于扬长避短,凡戏都要来个出奇制胜。所以才有《关公走麦城》首创丑角演红生的先例(王大炜《川剧名丑王国仁》,《四川政协报》2009年4月14日)。
  王国仁相貌端正,身高近1.8米,自称自己是“板鸭脑壳”,意思是指自己满脸的胡子和疙瘩,像个板鸭。1958年左右,王大炜先生曾经见过落难的王国仁。他当时顶着右派铁帽,平时端一个巨大的搪瓷缸茶杯,一脸苦相,早没有昔日“红灯教主”的神采。王大炜当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不出两年,1961年10月5日因肝癌病逝,时年39岁!

发表于 2022-6-23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