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37|评论: 5

[转帖] 新冠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钱被谁赚走了?

[复制链接]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2-4-3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剂低于20元,甚至免费提供。这是当下新冠灭活疫苗的国家采购价。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2-4-3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免费接种疫苗,采购和接种的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

  2022年4月2日,《财经·大健康》从国家医保局获悉,免费接种新冠疫苗以来,国家医保局先是将新冠灭活疫苗的采购价,降到不超过90元/剂,其后继续推动企业连续降价,先后降至40元/剂、20元/剂左右。

  同时,部分疫苗生产企业免费提供疫苗6亿剂。

  近期,国家医保局再次与企业谈判磋商,新议定的价格已降至更低。也就是比一剂20元更低。

  中国已经接种32亿剂次新冠疫苗,新冠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此费用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分担,疫苗支出费用在医保基金可承受范围内。

  这块1200余亿元的蛋糕,谁分得了?

  企业进入薄利时代

  从2021年2月以来,国家医保局临时承担了与新冠疫苗企业谈判磋商疫苗采购价格的工作。

  随之而来,新冠疫苗阶梯式的降价,生产企业进入薄利时代。

  科兴中维的新冠灭活疫苗,自2021年2月附条件上市开打至今,两年来,全球累计接种量超23亿剂。

  2022年3月31日,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发布2021年年报,“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为该公司带来136亿元的盈利贡献。而科兴中维正是联营公司之一,中国生物制药持股15.03%,年报称“个别联营公司业绩亮丽”。

  按上述比例推算,2021年科兴中维的盈利水平在900亿元的规模;而2021年上半年,这项盈利水平在500亿元左右,可见下半年盈利的脚步放缓了。
1000

  图/pixabay

  来自国家医保局的消息,也佐证了新冠疫苗盈利日趋削薄。早在2022年1月14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已经透出消息,“已完成接种的加强针主要由企业免费提供”。

  彼时,加强针为同源疫苗(即基础免疫和加强针同一技术),因此加强针市场由三种灭活疫苗和一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占有。其中,灭活疫苗来自国药中生北京所、国药中生武汉所、科兴中维;腺病毒载体疫苗来自康希诺。

  康希诺在2021年的盈利水平,虽然厚度不及科兴中维,但也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

  康希诺(688185.SH)年报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4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14亿元。原因在于该公司的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境内外上市或紧急使用,产品的商业化对公司的营业收入及各项利润指标,产生了积极影响。

  2021年,康希诺的疫苗收入,有七成来自境外,这部分收入为30.57亿元,主要来自墨西哥、巴基斯坦等海外国家。

  在中国内地,目前正在使用的新冠疫苗共有三种技术路线: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一位接近医保局的人士告诉《财经·大健康》,三种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都在同步持续降价。

  疫苗企业在2021年的收入情况,还有一家已经公布,来自复星医药(600196.SH)。这家公司是海外一款mRNA疫苗的中国合作方,此款疫苗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接种,截至2022年2月末,港澳台地区已累计接种超2000万剂。此款疫苗2021年的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

  2022年3月23日在复星医药的年度业绩沟通会上,复星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告诉《财经·大健康》,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接种目前进展如常,在香港的占有率还是非常高的,在台湾的预约率也很高。

  不过,“中国内地还在审批的过程当中,没有更多的消息可以给大家分享。”吴以芳说。

  第四针要来了?

  截至2022年3月31日,中国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8.11%;完成了加强针的人数,达到6.94936亿人。

  按照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14.43亿人。完成加强免疫的人,已经接近半数。

  人们接种的加强针,共来自七家企业:灭活疫苗,来自国药中生北京所、国药中生武汉所、科兴中维、康泰生物、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所;腺病毒载体疫苗,来自康希诺;重组蛋白疫苗,来自智飞生物的子公司智飞龙科马。

  眼看着市场上的新冠疫苗利润摊薄,仍有一些企业产品尚未上市,仍在继续推进。

  进度较快的有三叶草生物(02197.HK)的重组蛋白疫苗,预计在2022年中期完成国家药监局的注册申请递交。

  瑞科生物(02179.HK)于3月底在港股上市,该公司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在2021年6月在新西兰启动一期临床试验。还有成都威斯克生物、斯微生物等公司,也传出新冠疫苗研发的消息。

1000

  图/Pexels

  依生生物的皮卡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在2022年3月下旬完成在阿联酋一期临床试验,研究内容是接种过两针灭活疫苗人群的异源加强针(即基础免疫和加强针来自不同技术路线)。在依生生物董事长张译看来,新冠疫苗接下来的机会在于解决突破性感染的问题,也就是在接种新冠疫苗后,预防感染。

  新冠疫苗前景如何,人们的判断不一。

  “如果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们逐渐免于感染,那么以后的市场空间就不大;但是,如果新冠病毒还在继续变异,人们接种后难以预防,那么新冠疫苗的研究就还需要继续下去,还没有看到天花板。”张译告诉《财经·大健康》,预防感染是关键。

  全球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冲击之下,已有国家开始接种新冠疫苗第四针。

  3月29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权辉瑞、Moderna,为50岁以上的人提供第四针接种,这两家公司做的都是mRNA疫苗。第四针与第三针,中间需要至少间隔四个月。

  同时,12岁以上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比如接受了器官移植,或者有某些免疫功能损害,也可以接种第四针。

  美国FDA把新冠疫苗的第四针,称为“第二剂加强针”,目前仅局限在辉瑞、Moderna两款疫苗中。

  以色列的一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18岁及以上人群在接种过两针基础免疫、一针辉瑞加强针后,再在四个月后,接种一针辉瑞或Moderna疫苗,这些人在二周后的中和抗体水平,比第三针打完五个月的人群要高。这里的中和抗体水平包括了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目前,第四针没有发现新的安全问题。

  内卷,要用新技术突破

  “国内新冠疫苗毛利已经基本不赚钱了。后面的企业还在做,我也看不懂。”一位券商人士对《财经·大健康》说。

  在上述券商看来,很多企业的新冠疫苗仍处在研发中,要融资,所以总得做下去。但同质化的新冠疫苗,其实没必要浪费时间和资源做下去。

  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新冠疫苗企业收入不及预期,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信号。

  国金证券在研报中分析认为,康希诺的新冠疫苗销售收入低于预期。该公司新冠疫苗进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紧急使用清单(EUL)的进程,低于原预期的2022年年初,出于审慎考虑,该券商目前对公司进行的营收及利润预测,暂不考虑EUL将带来的海外销售增量。

  新冠疫苗大赢家——辉瑞,预计2022年的mRNA新冠疫苗销售额为320亿美元,这低于华尔街的预期,分析师的预计的是340亿美元。

  2月8日,辉瑞的CFOFrankD’Amelio说,“我需要提醒的是,与2021年新出现新冠疫苗、很少有人接种过的情况相比,今年潜在的光明一面比较小。”

  咨询公司EurasiaGroup的医疗保健顾问斯科特·罗森斯坦(ScottRosenstein)认为,尽管许多国家都在接种加强针,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新冠疫苗,供大于求。

1000

  图/pixabay

  根据分析机构AirfinityLtd的数据,2022年全球可能生产超过90亿剂的新冠疫苗,但是,到了2023年及以后,对新冠疫苗的需求量,可能会以每年约22亿至44亿剂的速度下降。

  借着新冠疫苗的调整期,中国能否实现疫苗技术的更新换代?

  吴以芳在上述沟通会上提到,在新冠疫情暴发的过程中,全球生物医药企业都迅速响应,也看到中国有优势,比如新冠灭活疫苗快速研发出来;同时,尖端技术上有差距,比如国产mRNA疫苗的研发目前仍在进行中。

  正在研发中的国产新冠mRNA疫苗,来自艾博生物与沃森生物。目前,此款疫苗处于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吴以芳说,客观理性的看待,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当前发展的水平和最先进的跨国企业还有差距,还需要学习和迎头赶上。既看到了差距,又坚定了信心,实际上对生物医药的快速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已在新冠疫苗上获得盈利的中国公司,对未来的发展路径各有规划。

  科兴中维所属的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智利投资建造一所疫苗研发中心和一家疫苗生产厂;2月宣布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兴建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开展传染病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

  康希诺对外合作进行mRNA疫苗的技术研发,同时,吸入型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已完成临床一二期试验,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已经上市。

  一招鲜,在这个时代不那么灵了。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持续更新换代才能避免陷入内卷。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2-4-3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2-4-3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疫情多少公司都玩完了,多少人收入下降都要穷死,就这些疫苗公司挣得暴利也无法形容,如果说早期的研发费用高,问题是到现在也早该挣了不知道多少倍了吧?更不要说核酸检测的公司更是如此,都发了国难财了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2-4-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wert999 发表于 2022-4-3 15:40
  疫情多少公司都玩完了,多少人收入下降都要穷死,就这些疫苗公司挣得暴利也无法形容,如果说早期的研发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