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科学的角度解析吟诵的妙处/张秀红
2920年3月
吟诵是古人读诗词文赋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之后,后因为受到西方朗诵的影响而淡出了人们的学习之中。现今,由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教授,朱立侠博士为首的团队再度将其推向一线教学,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小学(西区)就很好地开展了这项活动。
熟悉吟诵的读者都对此读书法感到妙不可言。为此,我们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吟诵。首先吟诵,它的这种韵律和节奏这两方面,其实是符合脑大脑神经生理学的一个关于a波,就是脑波状态。脑电波很不规则,通常根据其频率,振幅不同,一般把正常的脑电图分为四种基本波形。分别是α波:频率8—13次/秒,潜意识波。一般认为,α波是大脑皮层处于清醒安静状态时的主要表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波。 β波:频率14—30次/秒,一般认为,β波是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的表现,如大悲、大喜等。 θ波:频率4—7次/秒。即浅睡波,在困倦时一般能见到,此波是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表现。) ş波:频率0.5—3.5次/秒,即我们常说的深睡波。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基本没有ş波,在深度麻醉、缺氧椒也可能出现。如果在出现ş波,那就有可能智力发育不良。 那么其中α波呢?往往我们会通过一些钢琴曲演奏出来,或者说这种钢琴曲的频率恰恰符合α波,所以人在这种钢琴曲的状态下,或者特别进行这种制作的阿尔法波状态下,往往学习者的接收,以及沉浸式的学习过程,就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而我们日常在学习之前,包括在很多的状态下,其实都处在β波,也就是我们说的兴奋波,这往往表现在一种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可以像高兴、悲伤等等,都属于兴奋波。那么,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呢,我们往往是需要通过一种脑波给他调整成学习状态。而吟诵这两种读书方式恰恰是通过这种强的韵律和节奏,很有可能会把参与者的脑波由β波调整成α波。 第二个脑科学原理。我们在课堂上,用吟诵读书时,往往会挥动双手,甚至摇头晃脑,这种全身律动的读书法,更加增加学生的参与感,那么这就更符合一种认知心理学的一种互动式的一种学习过程。这样的一种学习过程,其实它也是一种心理学里面讲到的“沉浸式”的学习方式。那么通过这种内听觉,也就是通过这种语言的内听觉和这种打节奏的读书法,包括在群体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共振状态,这样形成了一个外听觉,那么当内听觉和外听觉的形成一个共振时,也会加深大脑海马体和大脑颞叶区的一个频率。在大脑神经生理学当中呢,有一个就是信息在传递,那就叫做脉冲。这种脉冲速度达到每小时220千米。它主要是发生在大脑神经元的突触进行延伸,传递信息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一种神经放电的一种现象。也会加快这种放电的频率和这种电量的阈值。 第三,这种吟诵省略了大脑在这个记忆和助记理论当中的记忆编码的过程。下图是我们传统的阅读思维过程。
首先,我们用眼睛看到文字,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而吟诵,则是完成下图的思维过程:
因为记忆编码的过程当中,很多的时候需要通过左脑的理解,理解之后再完成一个右脑的一个图像转换,再传递给语言中枢。然后再进行这样的一个输出,这种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就加剧了对一项知识的接收。而这样的一种吟诵方式和歌诀乐读,直接是采用了一种声音的一种接收方式,直接通过语言中枢,直接传递给听觉中枢后直接传递给右脑,完成了一个韵律的一个信息接收。最后完成了一个韵律的一个编码过程,所以这样的接收效率也是非常高效的。 最后,大脑已经适应了这个节奏。会达到一种速听的状态,这种速听的状态往往是关闭了左脑的理解。而是直接采用了右脑的这种声音的一种接收方式。也就是说,记住的并不是这个字的本身,记住的而是这个韵律。那么,在人的这种注意力的状态下,就会达到一个注意力的一个区间峰值,那么在这个状态下的时候,其他的干扰信息是很难进入。间接达到了用旋律就记住的这样的一个诵读效果,这也符合右脑形象记忆。 衷心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把吟诵当成一种乐趣,让最美的读书声成为我们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