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12|评论: 2

诸葛亮南征和古临邛的三国文化地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南征和古临邛的三国文化地名
                                                                                        凡丁
       引言
       今邛崃市古称临邛,临邛古城筑于先秦时期的公元前311年,由秦惠文王派张若修筑,因西南距离夷人方国—邛都国地界仅二里,故名:临邛城。此后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临邛城皆与邛都国为邻。
       三国蜀汉时,因“越巂夷王高定背叛”,当时诸葛亮正准备北伐曹魏,要攘外必先安内,于是诸葛亮率主力部队经临邛南征诸夷和参与反叛的羌人等部落,另一支则由李恢率领,经贵州至云南建宁,两军会师后第七次擒获夷王孟获于今邛崃孔明乡的“躲兵槽”内,又于今称的“欢喜坡”前释放,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攻心策略,终于感化并安抚了夷人的反叛心理,为之后北伐曹魏奠定了后方稳定的社会局面。

       夷人当时为何反叛蜀汉
       根据《邛崍市地名录》显示:邛崃至今尚“有25个少数民族成员分散居住在本市范围,人数较多的依次为:藏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羌族等。”
       其中彝族人即古籍中记载的:邛笼、邛人、石盘戎。古籍说,这个民族“与南夷、南诏异。”应是邛都国灭亡后的一支改姓夷的邛人,而早先分布各处的“南夷、南诏”为鱼凫王的宗支。
       此说见《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记载:“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邛都国”延续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被灭国,邛都国人被迫迁至嶲水以南,即今西昌东南,降“邛都国”为:邛都县,划属越嶲郡管辖。
       又据《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的考证》文:“鱼凫王国宗支迁云南楚雄等大凉山一带,支支(笔者注:即邛都国人)迁到了夷都(今西昌),无姓,‘析居夷都,慕管理名夷吾,因以夷为姓。”形成今彝族人的六大宗支。
       当时,汉武帝发狠话:“如果邛人胆敢越过嶲水,休想再盛。”汉武帝此举,为东汉末年越嶲夷人联合鱼凫王国各宗支造反埋下了伏笔,以致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首先南征,待平定夷人之乱后再北伐曹魏。

       历史上,西南地方汉民族政权与各少数民族部落势力常常此消彼长,东汉时由羌族人建在今宝兴县的青衣国,其势力范围达到今雅安和乐山地区以及临邛城的西南部山区。
       当“青衣国”被东汉政权灭亡后,夷人部落便迅速壮大起来,夷人虽然没有建国,但其势力范围仍到临邛城的旁边,仅与南河(历史上称为“邛水”)隔河相望,并且形成长期定居之势,还在邛崃西南部山区留下数量众多的、今人认为是“东汉岩墓”的“蛮洞子”和带“蛮”字如:蛮水碾、蛮碗窑和邛笼、石磐戍等历史地名。
       如今在十方堂的金牛庵中,除了供奉:蜀王鱼凫、川王李冰外,还同时供奉三国时期的:夷王孟获。(注:当地人称“蛮王”,下同。)

       关于诸葛亮南征路线
       由于《三国志》未详载诸葛亮南征路线,曾引发各地三国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然而不尽详细和合理,同时都忽略了这一历史事件中地理位置至为关键的地方—古临邛。
       根据《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的记载:“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分析诸葛亮此次南征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诸葛亮率领取道临邛向越巂,而李恢则率轻兵,按预先商定的另一条路向云南建宁行进,以形成合围之势。
       有如下依据:
       一、清康熙《邛州志》载:“武侯过辙坊,州东关外,明(万历)知州牛大纬建,国朝州判温庭樗重建。”
       郡守戚延裔《邛州志》〈序〉曰:“邛处蜀之西南,东望锦官,武候过辙犹存。”
       二、清郡守傅燮诇有《火井县》诗:
       丞相征蛮路,天罡遗爱祠。竹底人面拂,石滑马行迟。
       勋业空青史,人声尚口碑。荒凉火井县,吊古一兴思。

       三、民国《邛崃县志》61P:“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

       诸葛亮南征为什么取道临邛
       道理很简单,因为《三国志》载,当时据成都最近的“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高定背叛的同时,还涌现出了夷人新首领—“蛮王”孟获。彝族人共有六个支,分布于今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地区,称为南中。而孟获出生于越巂郡(今西昌地区)雷波县,位置就在临邛县西南。
       汉代的临邛县与越巂郡同属《尚书.禹贡》篇中记载的:大禹时期所划“九州”中的梁州,范围为今甘肃、陕西南部和四川西部。临邛是成都通往越巂郡的门户,距离最近。
       由于南中的叛乱,直接影响成都大后方的临邛人民不能安定地从事生产经营,严重威胁到成都的蜀汉政权,于是诸葛亮为此次南征平叛制定了攻心策略。
       见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因为只有感化孟获,后方稳定,方才可能抽出精力北伐曹魏。
       当然
       要平定整个南中地区,诸葛亮还须要挥军到云南,与“案道(注)向建宁”的李恢会师,故诸葛亮《出师表》记:“臣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因为诸葛亮出师时为春季,故农历五月方渡过云南的泸水,再合力将孟获追逐到临邛,引诱至今邛崃市孔明乡的“躲兵槽”内,第七次将孟获擒获,然后于欢喜坡释放,双方言归于好,时值秋冬之交,于是搬师回朝。
       此说依据《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载:“建兴三年(225)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摘录
       方国喻之《诸葛亮南征的路线考说》文:
     “自秦汉以来,从成都到南中主要有两条道路,一经邛崃而下,过大渡河以进,即牦牛道,唐代称清溪关道;一循岷江而下,过大渡河以进,即僰道,唐代称石门关道。诸葛亮南征路线可从见于记录之若干地名,结合历史事实可作考校……”
       注
       案道:按照事前设定的行军路线方案,分别前往会师。即:诸葛亮正面经临邛过牦牛道南征,而李恢则过大渡河以进—即僰道,两军在南中的建宁会师。

       古临邛留存至今的三国文化地名
       诸葛亮经古临邛南征时,在今临邛镇、固驿镇、羊安镇、十方堂、茶园、火井、油榨、马湖、平乐、下坝、孔明、卧龙等镇乡,留下三十多个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地名,除在民间广为流传外,还见于历代的县、乡志记和地名录中。
       分别简介如下,供喜好者研究考查和追寻:
       永安(邛崃泉水古称:永安)
       晋陈寿《三国志》载:“建兴三年(225)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至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讨(黄)元,元军败,顺流下江(即邛水,今称:南河。)为其亲军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火井
       火井地名起于东汉永平年间,地界涵盖今邛崃的油榨、火井、平乐、大同、石坡与今大邑县地,除丰富的盐、铁、煤矿外还盛产天然气和石油。
       据网友“兰花村”调查,“唐王坝”之“圆觉洞摩崖造像”有一方碑,纪录造像人为:“临邛火井石匠韩口口、口口口”,背面有“永平口年”字样。查历代纪元表,只有东汉明帝刘庄年号为:永平。
       按
       在今油榨至火井的火井江边,西汉人利用天然气熬盐成为世界首创,东汉时出现火井地名。《旧唐书》载:火井,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火井镇为火井县,划属益州。”于是,实为今邛崃人的火井县令袁天罡成为当时的益州人。
       唐咸享二年(671)火井县和安仁县合置大邑县时,大邑县划属邛州。
       由于盐税向来是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故史载三国时诸葛亮曾视察火井,并改进天然气使用方法,除留下火井、油井地名而外,还留下盐井溪、黄盐溪、盐水沱、炕盐坝、火井林、大火地 和 汉代天然气管道—石槽 及 陶管遗迹。
       时至2020年3月21日,现今火井镇以北约3公里地名丝栗坝处,村民山先密请马湖叶师傅打机水井至110米时,钻出天然气,火焰高约3米;
       同月29日,相距山家一里的土鸡沟农户张启福,也因打机井至同样深度时出天然气,火焰高约3米。
       《丝栗坝打出的天然气》(拍摄:高义奎)
          1632709523(1).jpg
       金牛庵
       在十方堂的原老制药厂背后,残存。
       民国《邛崃县志》载:“城南二里为南河南……山边有竹叶寺,河边有金牛庵,皆古庙也。”
       金牛庵原为大庙,1958年拆建为制药厂后残存部分。1972年制药厂门前出土地震仪形状的陶罐,内藏八尊陶瓷佛像,推测寺庙始建于东汉至三国时期。
       该庙同时祭祀:蜀王杜宇(因治水推广水稻种植又称谷王)、先秦时期的川王李冰、三国时期的夷王孟获。
       孟获不但是当时夷人首领,还是后世崇拜的英雄,《三国志》〈本传〉中虽未记载孟获其人,但在《汉晋春秋》、《襄阳记》和《华阳国志》等史籍中都有记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七擒孟获”情节进行了演绎。
       金牛庵供奉的三王石像(中 蜀王杜宇 左 川王李冰 右 夷王孟获)
          1632709562(1).jpg
       武侯过辙坊
       一处在临邛城东,明万历年建。清康熙《直隶邛州志》载:“邛处蜀之西南,东望锦官,武候过辙犹存。”
       另一处在孔明乡的白秧坪。民国《邛崃县志》61P:“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武乡侯过辙,后人立庙。”
       箭道子
       在茶园乡箭道村。
       相传:三国时此地被夷人占领,威胁到成都安全,诸葛亮为了西蜀稳定,提前派人将箭杆插到康定打箭炉山,然后与部族首领达成让其退让“一箭之地”的协议,弓弩手佯装从此地发射,该部族于是沿“箭道”方向退至康定地区,发射箭矢之处遂名:箭道子。而康定“打箭炉”山头的箭镞遗迹,至今犹存。
       相同的传说地址还有:十方堂之铁牛背和固驿镇的穿箭碑。
       清乾隆《打箭炉志略》载:“康定古称打箭炉,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孟获,遣将郭达在彼处造箭得名。”
       擂鼓岗
       在火井镇高家村。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于此,曾在此岗上擂鼓以激励士气,此山岗故名擂鼓岗。
       洗甲溪
       在火井镇双童村。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到此,老将黄忠带领一只人马追赶羌兵,因遇雨道路泥泞,至此条溪时令军士于溪水内洗刷凱甲,故名:洗甲溪。
       镇西山
       在高何。
      《古今图书集成》载:“火井在邛西乱山中,直与蛮界诸山相接连,故蜀汉姜维置兵戍守而名其镇西山焉。”
       石磐戍
       在高何。
       民国《邛崃县志》载:“石盘戎:州西一百里,与獠界相接,相传诸葛武侯驻军于此,俗乎为望军顶。”
       望军顶
       在高何。
       清康熙《邛州志》载:在“州治西一百里,旧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呼为望军顶。”
       张松墓
       在高何左家坡。
       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开荒地时出土张松墓志铭。1980年修《高何乡志》时,认为是封建糟粕未收载。
       张松,益州牧刘璋部下,有才干,过目不忘,任职别驾。因竭力劝说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认为背主被处死,《三国演义》有“张松献地图”情节。
       石楼(即碉楼或羌楼)
       在火井。
      《九州记》载:火井县有石楼,近沈黎(今汉源、石棉一带)界,即诸葛亮征羌之路,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鼓声相应。今夷人多效之,地多长松而无杂木。
       相台山
       在油榨。
       清嘉庆《邛州志》载:“相台山,州治西七十里。旧火井县之东,唐袁天纲为火井县令,登之以相县治。又:诸葛武侯驻师其上,故名。”
       邛笼
       汉扬雄《蜀都赋》记:“王基既夷蜀,尚丛邛笼。”丛,集和多也。
      《诸葛亮集故事卷四》引史:“邛州、沈黎即诸葛武侯征羌之路也。每十里作一石楼,令鼓声相应,为邛笼,今彼土夷呼为碉也。”
       笔者:先秦至汉初,邛都国人为了捍卫国土,在一些关隘要道制高点上,用石头垒筑军事防御设施,类似于现今的战壕、碉堡和碉楼,古称:石盘、邛笼。诸葛亮南征时,利用“邛笼”作哨岗望敌,称为望邛楼 或 望羌楼。
       后来羌人仿建称为:羌楼。汉人仿建呼为:碉楼。过去邛崃山区多见。
       望羌台
       在火井。
       相传为诸葛亮军建造,作瞭望哨敌之用。说明当时羌族人与彝族人是结盟的,也说明诸葛亮南征有必要从邛崃开始。
       马湖营
       在城西20里,原为马湖乡政府所在地,2004年并入水口镇。
       相传诸葛亮南征到此处,将马军驻扎于此,出于绘制军事地图的需要,取名为:马湖营。
       民国《邛崃县志》说:“马湖隋唐时为越西郡旧县。”
       笔者推理:马湖为古邛都国都城所在地。而今西昌地区—古越西郡的雷波县马湖,乃邛都国人在汉武帝元鼎六年迁都时,为保留乡愁记忆在异地重名!
       梁山岗
       在马湖营的一处山岗。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驻此山岗,出于绘制军事地图的需要,取名为梁山岗。
       水井庵
       在固驿军田村。
       诸葛亮于此屯兵垦种时所凿水井,后建庵取名:水井庵。
       军田坝
       在固驿镇军田村。
       诸葛亮在此驻军屯垦,以防南夷入侵,留下“军田坝”地名,故此处驿站和场镇的形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220-280)。
       老木地
       在平乐镇关帝村(旧称:宋嘴)。
       相传诸葛亮南征到此上山勘察地形,见一棵古树长势奇特,由于当时此山无名,便在军事地图上将此山标注为:老木地。
       洗马河和洗马社区
       在下坝场东的一段白沫江。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兵屯驻此地,此段白沫江便成为蜀军战马沫浴洗刷的场所,此段白沫江因之得名:洗马河。
       蜀军还在河畔放牧公马,将“蛮军”的无数母马引诱到蜀军中来。
       2004年4月1日,下坝乡合入平乐镇时,原下坝乡一、二大队建制社区,因区内有洗马河,故名:洗马社区。
       卧龙场
       在城南约15公里。
       1993版《邛崃县志》载:“相传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率师南征曾驻师于此。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将集市改名卧龙场,因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号:卧龙先生。民国29年(1940)从孔明乡分出建立卧龙乡。建国后沿用此名。”
       武侯祠、孔明庙、孔明乡
       皆在城南约七公里。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武侯祠:在州南十五里,诸葛武侯南征驻师于此,后人立庙镌石像祀之。乾隆间,邑人马登甲、李秀梅、李秀林等历次修建。”
       民国《邛崃县志》〈疆土志〉载:“城西偏南二十里孔明庙,山市小场也,相传诸葛武乡候过辙,后人立庙祀之。”
       1993版《邛崃县志》载:“据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字孔明)率兵南征,曾驻师于此。后人立庙镌像祀之。清乾隆年间,又经邑人马登甲、李秀梅、李秀林等出资扩建,定名孔明庙。之后,以庙为中心,逐渐形成小集市。”
       1940年建乡时,因乡公所驻孔明庙而名:孔明乡。建国后沿用此名。
       孔明庙原名武侯祠,《孔明乡志》载:“武侯祠始建于三国时期。”
       孔明乡《李氏族谱》载:1645年李自成兵败后,李岩部下李进仙(江西吉安人1625—1703)潜入四川投靠张献忠,因对张肆意杀人不满,隐于三和地方,后生二子。
       次子李文湘为生计,常往返与邛城之间,得知诸葛亮南征时,七擒七纵孟获于此后,“坦言诸葛大善人,誓塑金身颂亮魂。”遂“镌像祀之”。
       乾隆五年(1740),邑人马登甲及李文湘之子:秀梅、秀枝、秀林捐资建庙,定名孔明庙。正中供奉诸葛武候像;左侧供关羽、关兴、周仓像;右侧供张飞、张苞像。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山门外建有戏台。(见《邛崃经纬》李正灵:〈孔明乡的由来〉)
       马跑井和马刨街(跑:音义同刨。)
       皆在孔明场上。
       诸葛亮南征时,曾驻军于今称的孔明场,孔明将坐骑拴于山涧边上,时值天旱,马口渴刨土坑得水而饮,后来村民扩大刨土处成井,遂将井命名:马跑井。今存,径约80公分,以卵石砌井壁、井沿,水清如镜;井旁即:马刨街。
       马掌坝
       在孔明场南约1里。
       当年诸葛亮南征驻军此地时,为战马更换马掌的地方,面积一亩多。
       躲兵槽
       在孔明乡郭山村七组,旁有三凤山。
      “躲兵槽”为一条山槽,槽头即:青冈墩。槽尾即:葫芦湾。槽内有路相通,与山顶的古南方丝绸之路首段“尖山子古道”共同组成一张弓形,其中“尖山子古道”如弦,“躲兵槽”似弓。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先在此山槽内设伏,然后派一只人马将“夷王孟获由邛之西引于邛之南”的此山槽内,第七次将孟获生擒,因名:躲兵槽。
       欢喜坡
       在孔明场南约2里,是一片宽广数平方公里的平缓坡地。
       诸葛亮设伏“躲兵槽”七擒孟获后,又在设于山坡的大本营将孟获释放,终于感化了孟获,誓言:“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遂在此坡大帐前设宴庆贺,蜀军和孟获的家眷、部众皆大欢喜,此片缓坡因名:欢喜坡。
       欢喜坡之皆大欢喜场面,为诸葛亮此番南征画上了圆满句号!

       诸葛亮南征大体情节和意义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载:“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于昆明。
       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给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归)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徒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2021/9/26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9-27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又据《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的考证》文:“鱼凫王国宗支迁云南楚雄等大凉山一带,支支迁到了夷都(今沐川),无姓,‘析居夷都,慕管理名夷吾,因以夷为姓。”形成今彝族人的六大宗支。

 楼主| 发表于 2021-9-2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单位保护范围》内有:什邡堂邛窑遗址、文君井、回澜塔、茶马古道段等,遗址保护范围以及“建设控制地带”的界线,其中什邡堂邛窑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为:“北至南河北岸,南至汪山、彭山、王山山脚一线;西至凤凰大桥;东至老南桥,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应该是邛崃市文物局提出的意见,并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上报上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根据以上规定,金牛庵应当保护起来。而原规划建的宾馆、别墅也应在“建设控制地带”范畴,但不知“建设控制地段”的解释权归哪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