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遭遇航班延误的乘客向航空公司维权的视频,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该女子在和航空公司交涉时,态度不卑不亢、条理清晰,被盛赞为“教科书级的维权”。
媒体将这样的信息当作正面典型传播,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却忽略了一点——“维权”本身并不是一个好词,只出现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比起争相为“教科书式维权”的鼓掌,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总会遇到需要维权的困境。
机场维权女子能够有理有据进行申诉,可以看出她必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如果当时没有人能说出民航相关法律条款,情况又会如何?这难道意味着,没有相应知识储备的百姓,就只能吃下这样的哑巴亏?需要自己公开提出抗议,才能得到保障的权益,是真实存在的吗?
另一方面,女乘客能够以这样优雅的姿态进行维权,也是因为航空公司留给了她说话的余地。让人心寒的是,很多情况下,老百姓却连平等沟通维权的机会都没有。最广为人知的,坐在奔驰车顶哭的车主、爬上特斯拉车顶的车主,必然都是有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人,却因为多次协商无门,被迫走上“过激”维权的道路。现实如此,很多事情,只有闹大了,或许才有得到解决的机会。
“教科书式维权”的确值得赞美,但我更希望,像这样的“教科书”发挥的作用能再少一点。当“教科书式维权”不再受到追捧,一定是我们的权益保护,不总是要经过一番申诉和求告的时候。这才是我们更应该追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