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46|评论: 2

[转帖] 旺盛的人口,才是终极的战斗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13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亿1178万人,这是刚刚发布的全国人口数据。


放眼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过往陈迹,都潜藏着关于人口的秘密。


01


在街亭惨败之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第一次出师北伐的诸葛亮,不得已仓皇撤兵。临撤退前,他下了一个命令:


将西县1000多户人家,强行迁徙进入蜀汉控制下的陕西汉中。


诸葛亮的目的很简单:


抢人。


人,对蜀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自古至今,人口与土地,都是立国的根本。早在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帝国人口就已达到了5767万人。到了东汉,国力虽然有所减退,但东汉永寿三年(157年),汉帝国人口也有5648万人,与西汉鼎盛时期大抵相当。


但是经历东汉末年长达几十年的大规模战乱、疾病、瘟疫、饥荒后,到了诸葛亮北伐的三国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从巅峰时期的5000多万,下降至700多万。


当时,曹魏的总人口约为445万人,蜀汉总人口约为94万人,东吴总人口约为210万人。


1.jpg
剧照:诸葛亮北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掠夺人口。


人口的多少与国土面积的大小,是关系国力强弱和战争胜负的根本。诸葛亮北伐的重要目的,除了开疆拓土、光复大汉帝国,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掠夺魏国的人口。


当时,一度是西汉帝国最为繁盛的关中平原,此时已是“无复人迹”。作为东汉核心的洛阳一带,更是“死者不可胜计”。而在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一带,则是“墟邑无复行人”。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对于东汉末年这种人口稀缺的惨状,描述更是直接: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在后来的三国争战中,由于蜀汉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所以对于诸葛亮和他的继任者姜维来说,掠夺、增殖人口,一直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再次出征陇西失利后,在回军的过程中:


“拔(魏国)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居于(四川)绵竹、繁县。”


这种“拔”,其实就是强行将魏国的人口,迁徙进入蜀国,以此来补充蜀国人力,保证兵源、税源和农耕,以及扩大蜀国的人口繁殖。


02


为了躲避战争,东汉末年,大量人口从中原地区向江南、荆州、益州(四川),乃至幽州(辽东)、鲜卑境内迁徙。当时,张鲁控制下的陕西汉中一带,由于相对安宁,北方流民涌入,人口一度高达50多万。


要知道,汉末人口锐减到不足千万——50万人,在一个人口就是资源和兵源的战争年代,对于各路争雄的军阀来说,是一个何等诱人的数字。


所以,曹操几乎是倾尽全力进攻汉中。


这其中,一方面是争夺汉中极为庞大的人口和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中地处关中平原和四川的中部,夺下汉中,才能抑制刘备的对外扩张。


2.jpg
汉中人口储量庞大,成为曹操与刘备的争夺要点。


为此,从建安二十年(215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地区,进行了一场长达近四年的汉中争夺战。最终,刘备赢得了这场战争,控制了汉中。


不甘心受挫的曹操,则在此过程中,一步步掠夺刘备管辖境内的人口: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举兵攻下汉中后,一度进入巴东、巴西郡(今重庆),并强行迁徙了当地8万多人,移居到河南洛阳、河北邺城一带,以补充久经战乱后、中原地区虚弱的人口;


平定张鲁后,曹操又下令将汉中地区的几万户居民,强行迁徙到陕西的关中地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失败后,临撤退前,又将甘肃武都一带的5万多户氐人,强行迁徙到曹操控制范围内的扶风、天水两郡,以此加强自己的人口实力,同时也削弱刘备控制下的人口数量。
所以,一部三国史的核心,其实是对于人口的掠夺与控制。


03


跟曹操和刘备一样,孙权也很注重对人口的掠夺。


汉末天下大乱,人口锐减,偏安江左的孙权,很早就认识到了掠夺人口的重要性 :


建安十二年(207年),孙权直接发兵攻打占据荆州的刘表的部将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又派兵追杀黄祖,“虏其男女数万口”;


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亲征皖城,“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


此后一直到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年),东吴仍然不断派兵进入司马氏的晋国境内掠夺人口:“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


除了注重掠夺刘表、曹魏、司马氏等邻近各路军阀治下的汉族人口,孙权还非常注重驯化少数民族。东吴征服了散居在今天的苏南、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几个省山区的山越族人后,将越人从山地迁徙到平原,总数约有10万多人。


3.jpg
剧照:东吴能鼎立成为三国之一,背景是对人口的大规模掠夺。


在北方长期战乱、中原地区大量士民不断南迁的背景下,曹操对于孙权治下人口实力的不断壮大,感到非常焦虑。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想将跟孙权毗邻的淮南一带的人口,迁徙到他治下的河南地区进行屯垦。消息传出后,江淮地区的老百姓被吓得要命,于是“江淮间十余万户, 皆惊走吴”。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担心“江滨郡县为(孙)权所(攻)略”,于是想将江淮地区剩余的居民迁徙到北方。结果适得其反,江淮地区剩余的民众“皆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入吴),江西遂空,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十多万户人家南迁东吴,数量达几十万人,放诸于当时全国仅有700多万人口的大背景来看,这无疑是对曹操的一次重击。而东吴,则由此更加巩固了与曹家争霸的实力。


建安十八年(213年),当58岁的曹操与31岁的孙权,就江淮地区争战不决的时候,面对江淮地区大量人口南奔东吴,孙权实力不断增长的局面,曹操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的这句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但很少有人会想到,曹操说这句话的语境,是与孙权的人口争夺战。


04


可以说,没有人,帝国就如风中的草芥,岌岌可危。


对于这一点,大唐帝国就有痛彻心扉的体验。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大唐帝国进入人口巅峰盛世。这一年,大唐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总数,达到了891.4709万户、共5291.9309万人。但安史之乱后,建中元年(780年),中央能控制的两税户从巅峰时期的891万户,锐减到了380万户。到了元和二年(807年),唐王朝中央能控制的供税户,更是锐减到了244万户。


由于大规模战乱后的人口锐减、人口南迁,加上藩镇割据,各路军阀故意隐匿户口不上报唐朝中央,将地方人口据为己有。当时,仅仅黄河流域,就有多达71个州和藩镇故意不上报户口。


户口锐减,税源和兵源不断衰退,这也是导致唐朝中央实力不断衰弱、最终趋于灭亡的重要原因。


4.jpg
唐朝灭亡的核心原因,在于对人口控制力的丧失。


在战争之中,不仅仅要笼络人心,笼聚人口也是帝国的核心要务。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迁到南方定居。1161年,金主完颜亮征兵南侵,南宋政府抓住北方动荡的有利时机,向北方居民抛出橄榄枝,吸引他们不断南下。在南宋政府的主动吸引下,当时两浙地区人口“四方之民云集……百倍常时”。此外,南宋境内的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人口也不断增长。


进入到13世纪初期,南宋尽管北方国土大量沦陷,但境内人口仍然增长至大约8500万人,金国人口约5600万人。因此,尽管国土面积大规模萎缩,但南宋却凭借着不断增长的人口实力,与女真人和蒙古人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对峙和战争。


这背后彰显的,正是靖康之变后,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所带来的国力增长。


05


放诸任何朝代,人都是一切的根本。即使是最低级的强盗,也懂得“抢钱、抢粮、抢女人”的道理。


一个将人口视为累赘而不是资源的民族,注定要遭受惩罚。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数十年努力,终于平定新疆后,乾隆皇帝与他的臣子们,就是否移民驻守新疆爆发了一场争论。


不少朝臣认为,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距离中原太过遥远,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王朝一直无法持续有效管理,所以与其劳民伤财驻守,还不如撤兵回师。就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廷试中,有新科进士更是直接指责“古之屯田为劳民”。


对此,乾隆充分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乾隆说,新疆具有“东捍长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依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为固居神州大陆之脊,势若高屋之建瓴,得之则足以屏卫中国,巩我藩篱,不得则关陇隘其封,河湟失其险,一举足而中原为之动摇”的重要战略地位。


“今办理(移民)屯种,亦只因地制宜之举。而无识者又疑劳民,朕实不解,且付之不必解,而天下后世自有公论耳。”


在乾隆“移民实塞下”的政策坚持下,清廷开始了向新疆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动员。


当时,在经历与蒙古准噶尔部的长期战争、阿睦尔撒纳以及大小和卓叛乱后,蒙古准噶尔部落几乎被扫荡一空,北疆地区人口锐减,这也为重构新疆的人口组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5.jpg
乾隆大帝远见卓识,决定大规模移民新疆。


尽管蒙古准噶尔部落已经被击灭,但沙俄却一直对新疆虎视眈眈,甚至一度收留叛变的阿睦尔撒纳,一直到其因为天花身亡后,才将尸体转交给了清政府。


有鉴于新疆本地复杂的民族构成和沙俄的不断南下,乾隆最终开始了向新疆地区的大移民。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乌鲁木齐一带以汉族为主体的人口,已经接近20万人之众;到了嘉庆十三年(1807年),乌鲁木齐地区的人口更是超过了33万人。


在清政府的移民鼓励下,到道光六年(1826年),不计较屯兵,北疆地区仅仅农业人口就达到了47万人。这些以汉人为主体的新型移民,为北疆地区的农业开发、粮食供应和屯军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大量汉人移民的推动下,北疆地区以乌鲁木齐、伊犁、奇台、哈密为代表的城市逐渐发展起来。当时人描述说:


“(乌鲁木齐等地)地广粮贱,谋生甚易,故各地民人相率而来,日益辐辏……商贾毕集。”


自汉代以来一直难以驻守的新疆问题,由于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开始真正被中华民族纳入长期的实际控制。


06


但有移民,就有反移民。人口构成的争夺战,是一场永恒的战争。


1864年,新疆爆发民乱,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此时,中亚的浩罕汗国也趁机派兵入侵新疆。1865年,在浩罕汗国指使下的阿古柏,在新疆扶持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逐步侵占了天山南部的整个南疆地区,并向北疆不断侵略扩张。


当时,经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历代近百年发展后,南北疆以汉人、满人、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人等为主体的北疆人口加速发展。对此,叛乱者也将汉人、满人、蒙古土尔扈特人等视为“异教徒”进行大规模屠杀和清洗。据同治年间到过北疆的美国人斯凯勒说,乌鲁木齐约有13万满、汉人民被杀,奇台县、阜康城、呼图壁、绥来等处汉人死散,“靡有孑遗”。


在阿古柏等人鼓动下,仅仅和田地区,就有4万多不愿信教的汉族军民被杀。在大规模的屠杀和驱赶下,1864-1887年,乌鲁木齐、巴里坤地区的人口,从34万人剧减到了10万人,其中北疆地区“户口伤亡最多,汉民被祸尤酷”。


6.jpg
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策略,是通过屠杀和清洗重构人口。


1871年,就在阿古柏几乎控制整个新疆的同时,沙俄也趁机侵占伊犁。此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胁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先是强行割占中国斋桑湖至图穆尔淖尔(伊塞克湖)以西44万平方公里领土。十多年后,趁着阿古柏之乱,沙俄势力最终侵入了新疆。


当时,沙俄在远东地区人口稀少,为了达到长期控制中亚和新疆的目的,在中国新疆地区也开始了人口掠夺——在出兵侵占伊犁以后,沙俄政府在伊犁设立机构,专门负责迁移中国人口加入沙俄国籍,目的就是将新疆地区的人口掠夺为沙俄所有,以达到从人口构成上彻底侵占新疆的目的。


1877年,左宗棠派兵出征新疆,并最终在1878年平定阿古柏之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其他新疆领土。此时,沙俄已经在新疆地区掳掠了十多万中国人,强迫他们加入了沙俄国籍。对此左宗棠不依不挠,坚持出兵进逼伊犁,并决定不惜与沙俄一战。


1881年,在左宗棠的军力支持下,沙俄与清廷达成谈判,沙俄趁机割走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领土,但清廷也得以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但经过从1864年开始的这场动乱,以北疆地区为例,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几乎死伤逃亡殆尽,以北疆塔尔巴哈台为例,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该地区汉民仅剩下“一百四十一户”,而整个北疆地区人口也死伤、逃亡一空。


至此,从乾隆大帝1758年平定新疆以来,清廷在北疆发展100多年的移民成果,几乎被扫荡一空。


7.jpg
在动乱和沙俄的人口掠夺下,北疆汉人一度几乎被清洗一空。


此后,清廷再次在北疆地区恢复屯垦,并招徕流民前往北.疆耕种定居,由此北疆的汉族人口才开始缓慢增长。一直到1909年,北疆地区人口才缓慢恢复至20多万人,而早在1826年,当时北疆人口就已近50万人。


清廷再次招徕汉人进入北疆,尽管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但仍然在人口构成上稳固了北疆。此后,尽管在民国时期新疆再次陷入动荡,并且被前苏联联合派兵入侵,一直攻打到了迪化(乌鲁木齐)西郊的玛纳斯河畔。但北疆的人口存在,以及1949年后中苏的交好,最终让中华民族得以守住了新疆。


纵观史事,假若没有人口的依托和存在,一切国势和领土,也势必将无所依托,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国、唐宋和晚清的史事,于内于外,或许就是最好的鉴证。


因为只有旺盛的人口,才是终极的战斗力。


兴哉盛哉,巍巍我中华民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5-13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还在翻老黄历误判局势...........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5-14 06:55
*辣瓣* 发表于 2021-5-13 23:46
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还在翻老黄历误判局势...........

保证了一季度GDP增幅18%,

咋好听咋说,
乐呵呵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