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9183|评论: 0

北川旧事钩沉:三面山的陈年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明玉珍在三面山俘虏了青巾军将领李君诚

这个故事说起来有点“绕”。
明玉珍起义不久,即被红巾军徐寿辉收编。徐寿辉自立皇帝,建国号宋。不久,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改国号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

1982年,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明玉珍墓(睿陵)出土了“玄宫之碑”,碑文记述了明玉珍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建立大夏国的事迹。碑文说:“明年春(元至正十九年,1359),李仲贤、王虎、郭成奔平元,数十万兵一朝解散。友谅又要致王爵,即封还其诏书;请皇太子监国,皆不报。拜骡骑卫上将军、陇蜀行省左丞相。夏,擒李君诚于五面山,袭舒家寨,田成、傅德错愕败走,友谅使来,宋主崩弒外闻,乃斩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宋主发丧,折膺哀悼,殆不堪忍。”

这段碑文说的是:元至正十九年(1359)春,明玉珍在普州(今安岳)击败韩林儿的李仲贤、王虎、郭成部,该部数十万兵一溃而散,李仲贤、王虎、郭成只得逃往平元。陈友谅又邀请明玉珍(图谋徐寿辉)并赐他王爵,明玉珍封存了诏书并且原封不动退还回去,陈友谅又提出让皇太子监国,明玉珍一概不作回复。徐寿辉任命明玉珍为骡骑卫上将军、陇蜀行省左丞相。夏,明玉珍在五面山的战斗中大获全胜,活捉了李君诚,袭击了舒家寨。田成、傅德于惊慌中逃走。这时,陈友谅又派来使者,而陈友谅弑杀徐寿辉的消息已经泄露,明玉珍愤而杀了陈友谅的使者,焚烧了陈友谅的书函,全军披麻戴孝,为徐寿辉发丧,明玉珍拍着胸口痛哭,几乎不能承受这巨大的悲痛。

陈世松先生在《元末‘青巾军’入蜀考――兼释重庆<玄宫之碑>》(载《四川文物》2006年第4期)一文认为,《玄宫之碑》所说“平元”,应指“平武”,是碑文执笔者故意所为;“五面山”即今北川县“三面山”;“傅德”,应为“傅友德”。
从碑文记述事件的大背景来看,陈世松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面山,是阴平道上控制涪江上游通往成都、绵阳的重要关隘之一。
宋《舆地纪胜》石泉军:“三面山,在石泉县北六十里,三面内向,因名。上有龙湫,径不及四寸,以小勺挹之十数,仅获一卮,然千百人挹而不竭,以此为异。”
宋《方舆胜览》石泉军:“三面山,在石泉县北六十里,三面内向,因名。上有龙湫,径不及四寸,而水流不竭。”
元《方舆胜览》(清阮元辑本)、《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明、清《四川总志》、《四川通志》对此记载也大同小异。民国《北川县志·山川》载:“三面山,治北三十里。上有龙湫,径不及四寸而水不绝。《明史》云,龙安水出焉。”

三面山,就是以明代永平堡为标识的战略要地。虽然里程有异,但为同一个地方。

元代末年,四川政局极为混乱动荡。至正十五年(1355)东系红巾军攻长安不克。至正十八年(1358),受到重创的红巾军残部在李喜喜率领下入川,占据成都,聚兵川西北,号“青巾军”。青巾军李君诚部大概就是在此时占据了三面山。至正十九年(1359)夏,明玉珍部在三面山与青巾军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并俘虏了李君诚,同时,袭击了青巾军的另一据点舒家寨。舒家寨,在今平武县江油关镇(今仍有苏家河村)。江油关,是唐、宋、五代时期龙州的州郡所在地,是阴平道进入川西平原的咽喉要塞,与三面山互为犄角。
青巾军丢失了三面山、江油关,彻底丧失了进可攻入川西平原,退可回击陕西的战略支点,很快就被明玉珍全部消灭。

二、龙州元帅府副元帅王祥可能与青巾军在三面山发生过激战

清乾隆《石泉县志·轶事》记载: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筑永平堡,掘濠得副元帅印一。按宋《职官志》,典兵官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员,无元帅、副元帅。惟咸淳末,益王称都元帅,弟昺为副元帅,然在岭海而不在边境。元于要地置都元帅府,都元帅、副都元帅等员。明兴,尽革枢密、都元帅、元帅等号。其云副元帅,宋、明无此官也。必元帅之西征者,惟其事不传。”

赵兴武先生《在北川开坪丢失帅印的土司》一文中说:根据龙州薛土司家谱的记载,元朝末年,朝廷在龙州设置了元帅府,土司薛文胜和王祥分别担任元帅、副元帅。王祥虽然先后担任过龙州元帅府副元帅、管军副元帅这两个职务,但前后总共只有20年时间,即1351—1371年。在这20年时间里,王祥为什么要来到今北川开坪,并将副元帅印鉴丢失在了永安村?推究起来有三种可能:一是开坪一带本属龙州三寨长官司管辖,其印鉴乃是王祥到其辖区视事时所遗;二是王祥到开坪躲避战乱时丢失;三是王祥为了像其前辈一样“开疆拓土”,扩大自己的地盘,曾经“西征”,欲将北川县白草河流域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据史籍记载,龙州的管辖范围历来不含北川关内地区;而在他担任副元帅的20年间,元朝政府在笼络他,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也认可他,王祥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也就不会是跑去开坪躲避。这样看来,王祥很可能是奔着“开疆拓土”的目的去开坪的。

在没有其它史料能够给出合理解释时,赵兴武先生的推论不失为重要的参考。但印鉴毕竟是极不寻常之物,作为官职的象征,对其保管应是极其精心又细心的,遗失说就很难使人信服。而李喜喜率青巾军进犯川西,则给这枚副元帅印的失落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即:

元至正十八年(1358),李喜喜率红巾军残部沿阴平道入川,占据龙州(今江油关镇)、三面山(在今北川)后,克汉州(今广汉市),占成都。李喜喜部在攻占龙州、三面山时,无疑受到了龙州元帅府薛文胜和王祥的抵抗。当时,副元帅王祥或据守于三面山迎敌,或在龙州不敌而退守三面山,双方可能在三面山发生过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以王祥的慌乱败走告终,其副元帅印可能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失落于此。
李喜喜部占据龙州、三面山后,加强防守,以确保控制这条青巾军的生命线。
至正十九年(1359)夏,明玉珍击败了龙州、三面山的青巾军,并在三面山俘虏了李君诚,袭击了舒家塞。实现了对这一地区的全面控制。

三、三面山的故事有余绪

三面山一带,又曾有开平镇。民国《北川县志·舆地图》中即标有“开平镇”。称其为“镇”,说明这里曾是一处军事关隘。虽然地方文献没有“开平镇”的详细记载,但“镇”的设置应该很早,可能是在“广柔县”被废到设立北川县之间,这段时间无县,但有“镇”。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在三面山修筑了永平堡。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白草羌李土司被调出龙州城,迁至永平堡,又称艾林土官。

清顺治九年(1652)六月,石泉县城(今北川县禹里镇 )被清兵攻破,石泉县最后一任知县詹天颜弃城逃至永平堡被俘。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永平(艾林)土司被废除。

从松州(今松潘县)、茂州(今茂县)到石泉(今北川县)这条古道,史称东小路、陇东路,是阴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韦皋曾由此道出击吐蕃侵唐的军队。
宋,蒙古军队沿嘉陵江入川不顺时,郝经曾向忽必烈建议:“为捣虚之计,自西和径入石泉、威、茂以取蜀。”(郝经《东师议》、《元史·郝经传》)。

遗憾的是,这条古道的“细节”,即它的具体路线、沿线地理、为保障畅通的沿线人工建筑物,包括明代各关、堡、墩,相互之间往来的交通路线,等等,都不甚清楚,可能也没人去实地“走一遭”,写一个考察报告。
(2021年1月23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7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