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泄露的危险无处不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个人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更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痕迹。这些信息被互联网记录和存储,悄悄埋下了被泄露和传播的“种子”。
侵犯信息者,看似只是贪图薄利,给个人造成的损失也较小,但在这背后隐藏的是巨大数量的信息交易。
现在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今天刚在某平台上进行了用户注册,隔天就接到各种骚扰电话:“您好,某某小区的房子需要了解一下吗?”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只是回绝或者挂断电话,觉得只是一个销售电话而已,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信息的重要性,很少会去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自己的信息,更别说追究对方的责任。但是,当信息贩子把你的家庭住址、银行存款等重要信息告诉别人时,你就不会轻视了。
个人信息的泄露,也使骗子有机可乘,各类诈骗电话、短信在生活中越发常见。近期,国内多地又出现了新冠疫情,如今好在我们有了疫苗,各地也陆续发布接种疫苗的信息,一时间新冠疫苗成了热点话题,这却让骗子抓住了机会,近日,有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布新冠疫苗信息,引诱群众点击含木马网址的链接,套取更多个人信息,实施诈骗。其中一位收到短信的市民,在确定是诈骗短信后,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到朋友圈,这一举动让其身边的朋友甚至更多人能够谨慎甄别,不再上当受骗,提前的防范,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再者,现在的网络环境人人自危,让人缺乏安全感,动不动个人的信息就会在公众平台被泄露,遭曝光,信息的泄露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人们“网暴”的工具。前不久,一位丽江通报密接者的信息惨遭泄露,导致当事人生活严重受到影响。换位思考一下,谁会事先知道自己接触的人是不是感染者,他们本身又有什么错呢?此时人们做的不应该是对感染者的谩骂,而是提醒自己要做好疫情保护措施,真正值得反思的是那些信息泄露者还有平台。保护用户隐私应该是每个平台的工作前提,更应该是每个公民应该共同维护的契约。
对泄露者的惩罚措施是有必要的,关于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保护,但说到底如何提前防范才是关键。在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已是常态,个人信息最好的保护者其实还是自己,我们应当树立法律维权意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为自己维权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维护大家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