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报告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随后成都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展开。8日,有关新增确诊病例的虚实信息持续搅动舆论场,谣言的不断涌现也对疫情防控构成了挑战,成都当地政府与媒体的及时应对值得借鉴。与此同时,“确诊女孩信息遭泄露”一事也暴露了舆论对于突发疫情的紧张情绪,其中的隐私泄露与网络暴力问题不容忽视。
成都疫情防控舆情概述

图:8日-9日成都疫情舆情趋势图
(图片来源:人民众云)
人民众云平台监测显示,自12月8日至9日,与成都疫情相关的舆情信息共计77218条,其中媒体报道29173条,自媒体报道48045条,相关舆情整体跟随政府信息发布节奏形成。8日早间,成都筛查发现3例新增确诊病例的消息引起了第一波舆情波峰。8日晚间,成都通报累计新增4例确诊病例与1名无症状感染者,再次引发舆情高峰。9日早间,国家卫健委公布最新疫情数据,第三波舆情波峰形成。

图:成都疫情词云图
(图片来源:人民众云)
通过观察“成都疫情”相关信息的热词聚合发现,当前“确诊病例”“疫情防控”“核酸检测”“战时状态”等词舆论场热度较高,“郫筒”“太平村”等疫情发生地也已成为媒体报道与网民讨论中的高频词汇。
两微同步,媒体协同——成都的防疫信息发布
12月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账号“成都发布”迅速更新疫情信息。当天12时,@成都发布就率先通报1例新增确诊病例的相关消息,并在此后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对个人防护、核酸检测、航班旅游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实时发布。

图:@成都发布7日12时进行情况通报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当地媒体也迅速协同跟进政府信息,包括“四川观察”“封面新闻”等媒体主要通过网络视频直播、两微图文更新的方式通报疫情进展,“四川观察”还在抖音平台发起了“豆瓣加油”视频合集,截至9日已发布29集疫情相关的短视频内容,并获得了7.9亿次播放。

图:“四川观察”账号发布的“豆瓣加油”视频合集
(图片来源:抖音平台)
而面对8日涌现的谣言信息,有关方面与媒体主要通过微博实时更新、微信整合发布的方式进行应对。观察发现,12月8日至9日,包括“成都发布”“成华卫健”“红星新闻”等连续发布多条权威信息,对“成都不排除实施封城”“多所学校封校”“网传成都第4、5号患者”“天府健康码被停用”等谣言进行及时辟谣。当地警方也迅速对谣言散布者依法处罚,成都市公安局官微@平安成都还于9日发出倡议,呼吁市民不信谣,不传谣,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图:成都警方迅速处罚谣言散播者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确诊女孩信息遭泄露——突发疫情下的舆论倾向
在成都疫情突然发生后,不少舆论将矛头对准了其中一名确诊女孩赵某。在当地通报该患者曾到访多家酒吧后,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开始流传其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其“个人照片”与具体行程也在网络上流传。
网友观点
人民众云平台情感分析显示,相关舆论的中性内容占比约为60%,负面敏感内容约为37%。有部分网民借此对其私生活进行调侃与揣测,也有网民质疑她“在奶奶确诊后还前往酒吧”。还有一些声音认为,这名女孩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不便。例如,有网民表示因突发疫情导致“年末的生意吹了”,还有网民担忧当地“考研考公会受影响”。

图:成都确诊女孩相关舆论情感分析
(图片来源:人民众云)
但也有不少网民认为这名患者也是疫情的受害者,而她认真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行为不应受到指责。此外,有关赵某的隐私信息肆意传播也为无关者带来了困扰。8日中午,因遭冒用照片而被误认为是赵某的女孩也在微博发声,表示已报警求助,“请大家不要再误传了”。

图:成都确诊女孩相关舆论词云图
(图片来源:人民众云)
12月9日,确诊女孩赵某通过今日头条平台发文回应质疑,称其前往多家酒吧是负责气氛营销工作,出门前并不知道她的奶奶已经确诊,发现确诊后自己也第一时间配合调查。许多网民在该文评论区表示,祝愿她能早日康复,不必在意网上部分言论。9日中午,成华区分局官微@平安成华表示,转发赵某身份信息、活动轨迹的男子王某已被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图:成都确诊女孩赵某回应
(图片来源:今日头条)
媒体评论
关注疫情别失焦。“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评论称,一个人不幸感染病毒,只是一种“客观结果”,而不是某种过失,更不是某种道德缺陷。一些人传播这样的信息,可能是因为恐慌,可能是因为纯粹的猎奇,甚至有某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然而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弄清楚病毒的传播途径上,别再“失焦”了。
严肃的疫情防控不容添乱。“半月谈”杂志微信公众号指出,通报确诊患者的活动轨迹原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却因涉及酒吧、美甲店等成为网暴者揣测评判他人私生活的依据,这无疑是对患者的二次伤害;同时,这些无关疫情的言论在网上传播、发酵也分流了公众对疫情的注意力,给严肃的疫情防控工作添乱。对于网暴和谣言,行动起来的不该只是警方。那些编造谣言和“段子”蹭热点的人,看似无辜的“吃瓜群众”,以及任由公民信息流转的网络平台,都该停手了。
个人生活不该是公共议题。“新闻联播”主持人海霞表示,四川成都一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引发热议,其个人隐私也被泄露,遭网友谩骂。她对疫情传播该负什么责,还需调查认定;即使真有责任,这也不是曝光其信息的理由。她的个人生活不该是公共话题,防疫才是。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人。战疫要讲科学,也要讲法治。
过度苛责绝不可取。“成都日报锦观”微信公众号表示,顺着绷紧的节奏,将对疫情的恐慌,上升为对个人私生活的指指点点,甚至无端谩骂,就属于反应过度了,值得我们出言阻止。没有人愿意成为新冠患者,也没有证据证明赵某有任何主观故意。保持平和心态和理性态度,消除内心恐惧,才能更好地缓解焦虑情绪,汇聚起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正能量。
舆情点评
疫情的反复、尤其是突然零星疫情,容易引发舆论压力陡然升高的情况,也时刻考验着全国各地的风险管控与舆情应对能力。面对此次疫情,成都当地政府与媒体利用多种平台及时更新疫情信息、包括当地对于谣言信息的迅速回应与整治,值得肯定。
在成都疫情的舆情发酵中,确诊者信息泄露带来的次生舆情一定程度推动了事件的整体热度。成都疫情折射出来的这一面,值得全国各地注意:突发的疫情不可避免会带来了舆论的紧张与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部分舆论可能将确诊患者作为“泄愤”的对象,肆意侵犯个人隐私以及人身攻击;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疫情零星的反复仍会对部分群体生活、工作带来挑战与不便——各地在防控、应急管理与舆情应对的工作中,还应防范部分担忧、紧张与不满情绪的外扩,并及时做好排解与安抚工作。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 霍思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