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孙雯
8848.86米!12月8日,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公布。
与此同时,由《中国自然资源报》报社首席记者、诗人王少勇57篇日记集结而成《珠穆朗玛日记》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

从2020年3月17日由北京出发,到5月27日成功登顶珠峰,再到6月18日返回北京,王少勇用3个月的时间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无数真情时刻。
在《珠穆朗玛日记》中,王少勇还原了少为人知的测绘登山队员工作与生活状态,向读者介绍了珠峰的危险、神秘与纯洁,将七十多个日夜的苦与乐,艰难与收获,前行与回首浓缩于一部英雄传奇中。

王少勇实拍测量登山队员整装待发
5月27日上午11点,王少勇实时连线播报“登顶”,刚一开口便哽咽了。在全国人民为登顶欢呼的时候,只有远在珠穆朗玛的他们才知道这一时刻有多不容易。
到底有多部容易,先读一则他写于4月15日的日记——
停电了,不知是白坝村停电,还是整个协格尔镇都停电了。当地人说,这很正常,一年至少有60天会停电。没有电热风,没有电褥子,这将是个黑暗而寒冷的夜晚。
下午,在酒店外面看到测绘队员正在测试GNSS设备,我们便过去拍摄,并采访了其中的一位。他50岁上下,个子高高的,口音很重,说话很朴实,笑起来甚至有些腼腆。我问他怎么称呼。他说,我叫张建华。张建华!2014年全国感动测绘人物。我一下记起来了。我说,我写过您,您是不是去非洲执行过任务?是不是参加了上次珠峰测量?2015年我去国测一大队采访,回来写了一篇5万字的报告文学,其中有一段就是写他。当时我并没有采访到他本人,而是根据他的事迹材料和别人的讲述写的。这次珠峰高程测量,他担任技术质量现场负责。他说年纪大了,这次上来血压一直高,常常头晕。前几天翻越加吾拉山口时,他的两只手发麻,随即肿了起来,停车休息了许久才缓过来。

王少勇实拍晴空下的珠穆朗玛峰
15年前珠峰高程复测,35岁的张建华是交会测量组的组长,6个交会点中最危险最艰难的西绒布交会点就由他负责。4月底的一天,他带着两位藏族向导到西绒布踏勘,中午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能见度只有一两米远。回营的必经之路上还有一条10米宽的冰裂缝和坡度超过60度的悬崖,在这样的天气下,安全回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午五六点钟,狂风暴雪弥漫了整个珠峰地区,张建华依然没有归来,大本营和二本营所有队员都焦急万分。有人用对讲机不停地呼叫,有人用测量仪器中的几十倍目镜寻找……可他仿佛消失在茫茫雪海中,无声无息。

王少勇实拍东绒布冰川的冰塔林
风雪迎面吹来,让人很难睁开眼睛,张建华和两名向导在中绒布冰塔林中迷路了,甚至他们也走散了。张建华不停地呼喊,偶尔能听到一两声回应,他就循着那声音往前走,可走啊走啊,还是看不见人,也看不清路。有那么几个瞬间,他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觉得自己不可能活着走出这片美丽却令人绝望的冰塔林了。7点多,雪终于停了,张建华走一会儿、爬一会儿,竟然奇迹般地从冰塔林里出来了。当他看到队友们在石头上做的测量点位标记时,知道自己有生还的希望了,坐在雪地上放声大哭。晚上9点多,筋疲力尽的张建华终于回到了二本营,他的裤子已经在碎石上磨开了许多口子。看到他,兄弟们都哭了。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并没有让张建华退缩,随后他又连续三次冒险穿越冰塔林,到西绒布交会点测量。登山队员登顶前后,他啃干粮、化雪水,在那里坚守七天七夜,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任务。

王少勇在营地里写日记
2020年12月9日10点-11点,王少勇将在新华网直播间,与读者分享珠峰测量过程中的细微又伟大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