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山名和邓通铸钱的典故
凡丁
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皇帝特许个人私铸铜钱的独一无二重要历史事件:
某日早朝,汉文帝发现梦中助他升天的,原来是宫中侍郎—蜀郡南安(今乐山市)人邓通。邓通一表人材,深得文帝喜爱,于是赐给他一处铜矿令他自铸铜钱。此铜矿当时在少数民族方国—邛都国的区域,包括今芦山、荥经、汉源等地。
由于汉王朝不承认邛都国的存在,又欲对邛都国的铜矿资源进行管控,故将邛都国的区域称为:铜官山。赐与邓通后,令他想办法自铸铜钱。而邛都国的国界,最近处距离秦筑临邛城—张若城只有二里路,即黄坝大桥以南的山。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人被迫整体迁至今西昌地区,降为:邛都县。
此片铜官山还有金、银、铁、煤等矿,古人将各种矿藏称为“石”,故两晋时称铜官山为:古石山。意为:古代的矿山。宋代时因铜官山麓在秦汉时便形成人口集中,且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超过农业人口的城市类型,故又称铜官山为:古城山。加称:邛崃山。清代再加称:五面山。
历代史志皆将今称的土地坡一带作为地理标志带,进行包括“崃岭”在内的若干个山名的标注或者说明。
汉文帝特许邓通私铸铜钱的另一原因
汉文帝夜梦邓通助他升天后,宫廷相士观看邓通相貌说:“通当贫饿死。”文帝不信,故赐铜山“令自铸铜钱。”此后邓通成为文帝的男宠。一日邓通陪同文帝午休,文帝醒后见邓通熟睡,头压着自己衣袖,文帝不忍心叫醒他,于时抽刀割断衣袖。此即成语典故:割袖之爱。
汉文帝(前179-156)刘恒死后,汉景帝(前156-前140)刘启当政,立即下诏将佞臣邓通逐出宫廷,还断绝了各阶层人士对邓通的所有资助,邓通后来果然饿死街头。
但是
当邓通得到汉文帝赏赐铜官山“令自铸铜钱”的旨意后,便与将“铜官山麓(今南河坎两岸)买为陶铸之所”的冶铁大户卓王孙达成协议,以“岁取千匹”蜀锦的代价,将采矿权和铸币权转让卓王孙,卓王孙则以邓通的名义铸造五铢钱,并且流行于天下。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这样记载:“临邛有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祠。汉文帝时,以铁、铜山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故王孙赀(资财)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布天下。则是卓之富,又借之于邓也。”
据“临邛有古石山,有石矿”可知:古石山之名出现在晋代。因为当时还没有铁矿、煤矿等说,一律视其为石,故名。
譬如宋代以前没有石油的说法,史绩于是将古火井人照明采用的今称“石油”的物质,记载为:“火井有水”。其原因和道理是一样的。
|